岁月的清吟浅唱
——读何少华先生《一路清唱》有感
龚文瑞
一、赣江源与郁孤台
春暖花开之际,沾染着浓浓友情的《一路清唱》,从遥远的羊城一路来到申城。捧着书看着作者像的瞬间,何君少华先生仿佛与我相视而笑,恍惚间回到十多年前在他办公室我们畅谈文学的情景。那是怎样的一种场景——两个副刊编辑,两个散文作家,两个文学摆渡人,就着一杯清茶,无拘无束地谈论着散文及其创作,探讨着文学副刊与作者、作品,等等。尽管讨论的具体内容记不清的了,但少华兄真诚且带着笑意的模样却让我始终铭记在心。
那时的我,正处在对散文有着走火入魔般的狂热阶段,每到一处或每遇一事都能为之作文。这一时期,还拉着一帮同样狂热的散文作家们成立散文学会、创办《散文视界》,并与全省各地(市)散文作家和邻省龙岩、韶关的散文作家广泛交流,一时间赣州散文显得有些热闹,以致王剑冰先生在《散文选刊》卷首语中对此赋以“赣州散文现象”进行评价。彼时的少华先生呢,既是贛州散文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赣州散文现象的创造者之一,更是赣州散文队伍的培育者之一。
他经常说,赣南医学院(今赣南医科大学)校报副刊“郁孤台”是第二个“赣江源”,我完全认同这个说法。“赣江源”作为党报副刊,地位自然居首,其载发的作品质量理当一流,其培养的作者队伍也理当庞大。而“郁孤台”虽只是一所高校报纸副刊,但在少华先生坚持撷用优秀外稿的办报理念指导下,采用的作品质量一点也不逊色于“赣江源”,因为“赣江源”与“郁孤台”的作者几乎是重叠的,我和少华先生便会互相投稿,此外还有颜剑、胡宁华、刘细梅、罗祥贵、汪鹏程等一大批作家,每每是才游贛江源,又登郁孤台。记得“郁孤台”副刊的某个纪念日,少华先生向我约稿,我以辛公词中“郁孤台下清江水”为名,写了篇热情洋溢的赞文。
印象中是2006年,我所在的东家赣南日报想在“赣江源”、“红土地”、“客家风”之外,再辟一个专门载发书画作品及本土文化内容的副刊,讨论刊名时有人提出用“郁孤台”,无奈美名早已被少华先生占据多年,最后刊名取的是“八境台”。八境台也很好,虽无郁孤台高古,却与赣江源毗邻,更因东坡先生而名噪天下。“八境台”副刊问世后,在陈祥堂兄的主持下,风生水起,与“赣江源”、“郁孤台”手足相亲,承载了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学使命与文化担当。
二、一路清唱显本真
最近看视频,偶然听了一回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清唱的《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歌唱家豪迈、奔放、自然、本色的演唱姿态,震撼了所有人的听觉神经。他从低音的深沉婉转到高音的嘹亮激昂,轻易就把人引领进辽阔的大草原中。在他的歌声中,我们仿佛看到了蒙古族同胞们在草原上策马奔腾的身影,听到了母亲河那潺潺的流水声。
少华先生的《一路清唱》也有着类似的艺术特色与感染力。只不过,一个是歌唱家的清唱,一个是作家的清唱。诚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言:“书中的各篇基本都是写实为主,不是风花雪月,不搞卿卿我我, 不用粉饰包装,不去调色调味,只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真实的声音去坦言感悟。这就是我的清唱,一种原汁原味、没有伴奏 的声响。〞我以为,清唱是要真本事的,没有丰饶的人生阅历、充盈的内心世界、厚实的艺术功底、高超的驾驭能力,想感染受众是不可能的。
我欣赏作者这种朴实的创作态度和坚持本原的写作姿态。人世间哪有这么多风花雪月,谁不是在生老病死苦中轮回,谁离得开柴米油盐酱醋茶,谁没有七情六欲,谁不食人间烟火,所有人都被命运裹挟,为生活而奔波,为生存而忙碌,为名利而欲望,为情感而困惑。繁复的世界里,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在一个个时间结点收获或失去,苦难与快乐悲欣交集,获取与失去交替而来,成长与死亡此起彼落,每一次日出日落间都诞生无数的悲欢离合、人家故事。显然,少华先生是一个故事的优秀讲述者。他善于捕捉生活过往或当下呈现的一个个具有书㝍意义的物事人,兼具深刻而敏锐的洞察力,又有完美而细腻的表现力,以致写出来的文章故事恰似生活的翻版重现,又宛若岁月的低吟浅唱。
我在读着《大米和女人》《老大,老大》《当年种豆磨豆腐》等这样的篇什时,完全被作者文字描述的情景所感染,那是我们的父母辈与己辈所处的艰苦岁月所共同经历与面对的种种呀!让读者产生共情,是文本的基本功能。作者的写作姿态是匍匐大地、深植灵魂、敞开心胸式的,生命的苦难在奶奶临终前的病吟和母亲磨豆腐的身影中叠现,生存的沉重在少年时吃忆苦餐的咀嚼和青年时扛木头的喘息中回响,生活的感叹在大学时一次次孤守校园和工作后无尽头的家庭责任中低吟,命运的无奈在省城到地方的自我放弃中叹息……这种清唱式的私人史性质的文本,因为是完全从现实生活中扒拉出来的带着身体热度的叙述,有着一个个时代的鲜明烙印,有着国家与民族大命运下的个体生命特征呈现,因而显得异常珍贵,可以说是具有一定的文学意义与文史价值的。这种看似往事追忆或岁月回响的文字,其倾诉的样式真实、本原、自然,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从而自觉不自觉地蕴涵了一种叩问的意味,进而衍化为精神或文化的内质,乃至构就了属于何少华的独特的散文骨骼与肌理。
感谢生活的馈赠!无论是当年的苦难、后来的辉煌、今天的平和,无论是悲伤或喜悅、失去或得到,命运的一切给予,我们都勇敢地面对、接受和放下,并走过来了。这至少是我从少华先生的《一路清唱》中所获取的最为共情的认知。
少华先生始终是令人敬重的。现代生活纷繁复杂,他却并没有在物质至上的这个尘嚣世界沉沦,而是始终保持清醒、坚持清唱,坚守着理想文人的纯粹洁净的精神高地。如他自己所说,“无论如何,我会继续清唱。”期待少华先生更多的令人怦然心动的好作品。
2025年4月16日于沪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