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1018篇】卞文峰杂谈:观世与省思
东坡的补丁官袍
卞文峰
苏轼的官袍上总打着补丁。
不是穷。贬谪黄州时,他开荒种地自号“东坡居士”,却把皇帝赏赐的犀带换了米粮,救活三百弃婴;谪居儋州,连床像样的竹榻都没有,却在桄榔林下办起学堂,让海南破天荒出了第一位举人。那些补丁里缝的,是被仕途荆棘勾破的锦绣文章,更是缝不烂的苍生牵挂。
乌台诗案的镣铐声里,苏轼大概想起过二十岁时和弟弟苏辙“功成身退,夜雨对床”的约定。可当他拖着刑伤的脚踝踏上黄州土地,看到的是逃荒者的白骨,是被洪水冲垮的堤岸。这个本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文人,突然抡起锄头修起了东坡堤,在《黄泥坂词》的墨香里掺进了泥土味。他的《猪肉颂》不只是美食指南,更是教百姓用贱价猪肉果腹的生存智慧——“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何尝不是写给苦难人间的温柔诗笺?
惠州的荔枝红了,苏轼却在忙着修建两江水闸。瘴气弥漫的岭南,他用杭州西湖治堰的经验,让东江水患成了往事。那些嚼着荔枝笑他“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政敌不会懂,这个“日啖三百颗”的乐天派,早已把治国平天下的抱负,熬成了岭南百姓碗里的粥。当他被贬儋州,连中原的书信都难得一见,却仍在教黎族人打井取水,在《书传》的批注里写下“民为贵”的灼见。
最动人的是他的“不合时宜”。新党变法时,他上书直言青苗法扰民;旧党掌权后,又批评尽废新法的偏颇。御史台的弹劾如雨点落下,他却始终在给皇帝的奏折里絮叨:“但得黎民无菜色,不辞赢病卧斜阳。”这份固执,像极了他在西湖筑的苏堤——既不向左倾斜,也不向右妥协,只在浊浪里撑起一条通往民生的坦途。
儋州的星空下,白发苍苍的苏轼大概会想起少年时读《范滂传》的热血。那个因直言获罪却慨然赴死的东汉名士,曾让年轻的苏轼对母亲说:“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此刻他握着竹杖,在黎民的歌谣里蹒跚前行,答案早已写在他修建的每一口井、每一座桥里。这或许就是儒家底色的真意——不是高居庙堂的宏论,而是把“仁政”二字,种成百姓门前的稻粱。
卞文峰老师简介:
教育名家、收藏大家、优秀作家、著名诗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60——)
•学术历程:从事中学教育20年(33岁破格中高)后到教育智库(中央教科所民办教育中心任职)和南洋教育集团、教育科学出版社系统任职,深耕教育四十五载。
• 学术建树:著书18部,发文3800篇,推广和践行幸福教育体系,被誉为"最接地气教育家"。
• 文化担当:华夏珍宝馆掌门,十七类六万八千件藏品的文化守护者。
• 社会兼任:横跨教育战略、隔代教育、超常教育、幸福教育等多领域学术要职。
• 文学修为:日照市作协会员,《中华好诗词》编委、理事,词作入宗词林正韵,除教育和收藏主业外,其散文和古诗词创作有深厚功底,颇有见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