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1017篇】卞文峰杂谈:观世与省思
苏轼:人生逆境中不屈的典范
在华夏文明的星河中,苏轼如一颗璀璨而独特的星辰,以其旷达的人生哲学照亮千年。他的一生,宦海沉浮、屡遭贬谪,却在苦难中淬炼出"一蓑烟雨任平生"的精神丰碑,用庄子的逍遥与禅宗的智慧,书写出逆境中不屈的生命史诗。
一、困境淬炼: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
苏轼的仕途轨迹,恰似抛物线般跌宕起伏。21岁与弟苏辙同登进士,誉满京华;44岁因"乌台诗案"锒铛入狱,险些丧命;此后辗转黄州、惠州、儋州,从繁华汴京到瘴疠之地,半生漂泊。然而正是这些至暗时刻,成为他精神蜕变的熔炉。在黄州躬耕东坡时,他褪去文人的矜持,头戴斗笠与农人谈天,写下"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壮语;谪居儋州,他开办学堂、传播文化,将蛮荒之地化作"弦歌四起"的教化之乡。
二、思想熔炉:庄禅智慧的生命转化
苏轼的精神世界,是庄子与禅宗交织的锦缎。庄子"相忘于江湖"的超脱,让他在赤壁江上悟透"物与我皆无尽藏"的永恒;禅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机锋,助他在惠州荔枝林中品出"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欣然。当政敌以"讥刺朝政"构陷,他却在贬谪途中给友人写信:"某现在东坡种稻,劳苦之中亦自有其乐。"这种将苦难审美化的能力,正是庄禅智慧的人格化显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无常中安住当下。
三、诗意栖居:苦难中的精神突围
苏轼的文学创作,堪称逆境美学的典范。《定风波》中"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的长啸,《寒食帖》里"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的疏狂,皆将困顿化作艺术的涅槃。他发明"东坡肉"抚慰饥肠,在西湖筑堤造福万民,甚至用椰子壳作帽自娱。这种"把日子过成诗"的生活智慧,超越了简单的乐观主义,而是将生命困境升华为审美境界,正如他在《赤壁赋》中所写:"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结语:旷达精神的当代回响
千年后的今天,苏轼的人生哲学依然具有穿透时空的力量。当现代人困于"内卷"与焦虑,他"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箴言,恰似一剂清凉散——提醒我们在无常中保持从容,在困境中发现诗意。这种将苦难转化为生命养分的智慧,既是个体精神突围的指南,更是对抗虚无主义的精神铠甲。苏轼用一生证明:真正的强者,不是从未跌倒,而是跌倒时仍能看见星辰。
卞文峰老师简介:
教育名家、收藏大家、优秀作家、著名诗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60——)
•学术历程:从事中学教育20年(33岁破格中高)后到教育智库(中央教科所民办教育中心任职)和南洋教育集团、教育科学出版社系统任职,深耕教育四十五载。
• 学术建树:著书18部,发文3800篇,推广和践行幸福教育体系,被誉为"最接地气教育家"。
• 文化担当:华夏珍宝馆掌门,十七类六万八千件藏品的文化守护者。
• 社会兼任:横跨教育战略、隔代教育、超常教育、幸福教育等多领域学术要职。
• 文学修为:日照市作协会员,《中华好诗词》编委、理事,词作入宗词林正韵,除教育和收藏主业外,其散文和古诗词创作有深厚功底,颇有见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