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谷”里说丰年 听取笑声一片
记者 苏明君 苏乔乔 (山东)
桃花朵朵开“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
在中国的北方,每年四月上中旬,漫山遍野的桃花就会在春风吹拂下竞相绽放,一派春色盎然景象。
届时,莱西市南墅镇的万亩“桃花谷”,也会在一年一度的桃花节喜庆中,迎来无数游人踏青赏花。
青春少女们身着唐服汉装,徜徉在花海,仿佛将崔护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景象,定格在了这里。一春天,万物复苏,莱西南墅镇的“桃花谷”,在春风的吹拂下绽放出绚丽的色彩。
金秋时节,这片土地更是硕果累累,甘甜的“金秋红蜜”“映霜红”“黄金蟠桃”,成为山区农民共同富裕的“金果果”。
这片占地11000亩的桃花盛景,每年为当地农民带来超过两亿元的可观收入,同时还孕育了一代代精通桃树管理的新农人。
在这些新农人中,赵美吾是一个杰出的代表。作为67岁的“青岛美吾果蔬专业合作社”社长,他凭借40多年的桃树种植和管理经验,成为了“科技示范户带头人”,还是山东省广播电视台农科莱西联络站站长。
凭着这些“头衔”,每年春天,他都带领他的30多人技术团队,穿梭在全国各地,指导桃农们进行科学桃树修剪、疏花疏果和肥水管理,共享科技带来的丰收与喜悦。仅此一项,年增收900多万元。
莱西店埠镇花寨村,”是“桃花乡”古老痕迹的见证。每年四月,桃花盛开,游客络绎不绝,疏花的人们忙碌而快乐。笑声与花香交织,描绘出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这片土地,不仅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更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在这里,春天的桃花和秋天的桃子,都成为了莱西大地的独特符号,诉说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和共同奋斗的故事。
桃花,以其鲜艳娇媚之姿,成为了江南诗意的代表和江北风韵的象征。桃花之所以领袖群芳,可以从其身上的四个“气”来解读。
首先,桃花别具“仙气’”。古人常常将其与神话联系在一起,如王母娘娘的仙桃和夸父逐日所化的邓林,都赋予了桃花超凡脱俗的神秘色彩。这使得桃花在人们心中具有了神秘而崇高的地位。
其次,桃花亦是最具“娇气”的花卉之一。其娇艳欲滴的花朵,宛如美人之颜。因此文人墨客,常用桃花来比喻女性的美丽。如崔护的“人面桃花相映红”和韦庄的“桃花面,频低柳叶眉”,都展现了桃花与美人之间的完美融合。这种娇媚之态,使得桃花在文学和艺术作品中,也备受青睐。
此外,桃花还极富“其生命力旺盛,随手扔在地上的桃核,就能长出新苗。这种勃勃生机,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无尽活力。桃花的这种生命力,也象征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懂憬。
最后,桃花还自带“瑞气”。在中国文化中,桃被视为吉祥的象征。桃核、桃胶可入药,桃子则是祝寿的佳品。人们还将桃花融入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瓶插桃花佩戴桃花纹样的香囊、耳环等,以求幸福美满、喜庆吉祥。这种瑞气,使得桃花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了吉祥和幸福的象征。
莱西桃花之乡店埠镇,是大沽河流域的“桃花源”,迷人的桃花与沽河的美景相映成趣。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电影《酸辣姻缘》在此取景拍摄,展现了江北春日的诗情画意。桃花在《诗经》中被誉为最娇艳的“网红”,钱钟书形容其“桃之夭夭”宛如笑貌。
山东与桃有深厚渊源,志怪小说《幽明录》中有段关于桃花的神奇故事。如今,桃树已遍布全球,但江北春天赏花仍是风尚。莱西南墅的万亩“桃花谷”在四月的盛花期吸引了众多游客,同时电影《风在等,我也在等》也于2022年在此取景拍摄。穿上唐服汉装,在春天里穿越到古代,会是怎样的景象呢?“粉黛佳人今犹在,桃花依旧笑春风。”
(图片由记者拍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