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街头前航运楼
申卫华
电视剧《北上》,让淮安的花街出了名。可有谁知道当年花街头前的航运楼,也曾风光一时,是上世纪进入花街的“当家人”。可现如今,航运楼早被国师塔所取代,并淹没在运河发展的历史之中。
应该说,当下被国师塔取而代之的航运楼,是建国后运河上的真正主人,也是里运河畔的标志性建筑。翻开她从1954年4月开建,到1955年7月交付使用,直到2013年寿终正寝的历史,虽然其年龄还不到老态龙钟;其结局真有点悲催不舍,其下场还是让人感慨万千。但航运楼历经的风风雨雨,走过的步步脚印,以及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加上她见证运河的鼎盛衰退,还真该留在老清江浦沧桑巨变的史册之中。
航运楼与里运河曾经的朝夕相伴,接近六十年的春夏秋冬。回望这座建国后,老清江市投资8.8万元,建成的里运河畔、花街路头、大闸口边,总面积1059平方米最高的建筑,是当年老清江浦人的骄傲和自豪。应该说曾经的航运大楼,对当年老清江市,及淮阴地区城市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其一,楼前的运河航道,水面开阔,是停靠拖轮、客船的最好集聚之地,为水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二,楼旁的市井街面,是最繁华东西大街,也是花街的起点,为城市的繁荣,打开了最好的通道。
其三,大楼自己的诉说,正是南来北往客商的必经之处。尤其是当年的清江浦没有铁路,公路又不发达的情况下,水上客运自然而然,担负了老清江市,对外联系和自身发展的重任。
应该说,最初的航运楼,是专为水上客运而建。
大楼的布局共分三层,其中两层半露出路面。而二层是大楼的主要部分,拾阶而上进入大门,便是南来北往旅客的候船大厅。后来因为航运大楼办公紧张,旅客的候船室,便搬到了隔壁两层楼的一层。 至于航运大楼的一层,应该在运河大堤,也是当年大闸口南,轮埠路一号的半堤下。顺着大楼东山墙的下坡,进入航运大楼的院内,便可见到大楼的真身。其一层从前往后,分别是职工医疗室,行政科,工会,还有乒乓球室和阅览室。
上得二楼,方是当年运河水上运输的指挥部门。 最南侧的办公室,是运务科。
这指挥调度千船万舟的大权,非他莫属。那桌上摆放的十多部电话机,指挥着南到浙江上海,北到山东河南;西到江西安徽,东到沿海城市水上船舶运输的重任。 由于当年没有无线通信,有时直接推开面对里运河的窗户,用上大喇叭一声令下,就可指挥停靠在大闸口里的客轮、拖轮、驳船、船队。
而紧靠运务科的是劳资科,它关系到航运企业的劳动用工,以及广大职工的劳保福利。当然此科还有一个职能,就是协助运务科,及时掌握和调配航运驾驶人员,以确保在外航行船舶的整点和全员。另外还有财务科同供应科,这两科均非同小可,关系着航运企业的生存和命脉。
在航运楼的三楼,是当年淮阴地区轮船运输公司(航运局)的心脏即党政部门。从干部的配备,就可看出省市对水上运输的高度重视。一把手的局长或经理,还有中层的部分领导,均为省交通(局)厅直接调配。如副局长中,就有十二级的老红军郝周荣,十三级到十四级(十四级以上为高干)的刘书圃、庄一魁、刘凤刚、王瑾、王斌等。
当年的航运大楼,是坐镇大闸口,指挥全淮阴(地区),以及经营南到扬州,北到徐州的水运市场。以客运为列:共开辟有四条航线,即淮皂线(淮阴至皂河);清镇线(清江至镇江);运台线(淮阴至台儿庄);盐河线,总里程465公里。至于货运定期航线,共有三条,即申淮定期线(上海到清江);清镇线(清江至镇江)和淮运线,里程855公里。并根据运输生产发展需要,在运河、盐河等航线,先后共设置自办站14个,代办站11个。
不过最终的航运楼,由于里运河的局限而走向萧条。至于大楼的主人——淮阴地区轮船运输公司,以及后来改革成江苏省运河航运公司,在水运发展的高速时期,于上个世纪的1980年,就从里运河畔的大闸口旁,搬迁撤离坚守了二十多年的阵地。
应该说航运楼,曾经见证过花街头前,里运河上的热闹与繁荣,也承载了水上运输的重担与重任,并为老清江浦区,及淮阴地区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巨大的贡献。
有道是“好汉不提当年勇”,现如今每当人们再说起当年,那耸立在大闸口南的航运楼,虽然已经被现代人,打造成运河新景观,古建(筑)国师塔所取代。但航运大楼那不朽的形象,和她伟岸的身姿,永远定格在老清江浦以及运河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