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细微处见生命礼赞:评《暗室芦荟记》中对生命的尊重与关爱
编者按
在日复一日的琐碎日常里,我们的目光总是匆匆掠过,不经意间就错过了那些微小生命所蕴含的坚韧力量。这篇评论文章《于细微处见生命礼赞:评<暗室芦荟记中对生命的尊重与关爱》,犹如一把细腻的手术刀,精准地剖析了《暗室芦荟记》中作者对墙角那盆芦荟的关注与救助。
作者从芦荟被弃暗室、艰难求生的处境写起,借芦荟象征怀才不遇者的命运,深刻展现出生命的顽强与无奈 。而后续将芦荟搬至室外的举动,更是将对生命平等尊重的理念彰显无遗。本文以小见大,从一株芦荟的命运延展至对所有生命的思考,让我们不禁重新审视一直以来对待生命的态度,从中领悟尊重与关爱所蕴含的强大力量。
于细微处见生命礼赞:评《暗室芦荟记》中对生命的尊重与关爱
张庆明
在吕大明的《暗室芦荟记》里,一个情节格外触动人心:作者把被弃于阴暗角落、濒临枯萎的芦荟搬到室外,给予它阳光与水分。这一看似简单的举动,蕴含着对生命深厚的尊重和关爱,成为文章情感表达的高光时刻,深深叩击着读者的心灵。
从情感的直观呈现层面剖析,作者对芦荟的关注,源自对生命本能的珍视。“每每路过,我都多望一眼,因为,那是生命”,这句质朴无华的话语,毫无遮掩地袒露了作者对生命纯粹的敬畏。在储藏室那潮湿阴暗、被众人遗忘的角落,芦荟孤独地承受被抛弃的命运,一点点走向枯萎。在作者眼中,这株芦荟不是无足轻重的植物,而是一个鲜活的、努力求生的生命个体。它的挣扎与顽强生存,紧紧揪住作者的心。这种对生命最本真的认知,剔除了功利与偏见,让读者看到生命本身所具备的价值和意义,极易唤醒读者内心深处对生命的共情,促使读者反思自己在生活里对各类生命的态度。比如,当我们在路边看到一株被践踏却仍努力生长的小草时,是否也能像作者关注芦荟一样,停下匆忙的脚步,去体会它顽强的生命力?
文章中大量精妙的诗词典故运用,也巧妙地烘托出作者对芦荟的情感。描绘芦荟枯萎时,“菡萏香销翠叶残”一句,既生动地勾勒出芦荟从生机蓬勃走向衰败的模样,又营造出一种凄美、惹人怜惜的氛围,加深了作者对芦荟命运的悲悯。引用《本草纲目》中对芦荟药用价值的记载,“芦荟‘苦寒无毒,杀三虫,疗五疳’”,从侧面展现出芦荟的价值——即便被人遗弃,它依然有着独特的作用,进一步强化了作者对这一生命不应被漠视的情感认知。这些诗词典故宛如情感的催化剂,将作者对芦荟的尊重与关爱渲染得更加浓烈,也为读者理解这种情感搭建了丰富的文化语境,让读者更易沉浸其中,感同身受。它们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作者与读者的情感世界,让读者借助古人的智慧与情感,更深刻地体会作者对芦荟复杂而深沉的情感。
作者将芦荟搬至室外并悉心照料这一行为,是其情感的集中迸发与实际行动的彰显。这一行为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象征着对困境中生命的救赎。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会碰到像芦荟这样被忽视、被边缘化的“生命”。可能是一个在生活重压下艰难前行、四处碰壁的人;也可能是一种随着时代快速发展,逐渐被遗忘在历史角落里的传统手工艺,比如手工刺绣、传统木雕等,它们曾经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情感,如今却面临失传的危机;还可能是一片在城市扩张中被不断侵蚀的湿地生态,它为众多生物提供栖息地,却因人类的开发而岌岌可危。作者对芦荟的救助,让读者意识到自己也有责任去关注和帮助那些处于困境中的生命。这种情感的传递,激发了读者内心的善良与担当,引发强烈的共鸣,促使读者思考自己在面对类似情境时应有的态度和行动。
《暗室芦荟记》通过作者对芦荟从关注到救助的过程,以细腻的情感、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象征意义,生动地展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它让我们明白,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每一次对生命的呵护都是人性光辉的闪耀,激励着读者在生活中珍视和关爱身边的每一个生命。它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在阅读中审视自己的内心;又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在生活中践行尊重与关爱生命的道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