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爹轶事》的文学密码:方言叙事与平凡英雄的诗意建构
王博
《阮爹轶事》引发的评论热潮,折射出当代读者对真实叙事的深切渴求。这篇非虚构作品通过三重叙事密码,在文学性与真实性之间架设起独特的审美桥梁。
首先,方言系统的有机植入创造了沉浸式阅读场域。泰州方言"大老板高的""个细拿宝儿"等词汇,不仅是地域标识,更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符号系统。这些充满肌理感的语言颗粒,使传达室的灰墙、老式钢丝车等意象自然生长于海陵城的文化土壤。当潘煜明等本地读者在方言互动中会心一笑时,外省读者则通过这种"陌生化"语言获得文化他者的审美愉悦。
其次,留白艺术与侧写手法的精妙运用,重构了人物塑造范式。作者摒弃传统肖像描写,通过"拍桌震盏"的动作特写、"赠字存念"的情感伏笔,使阮爹的形象在事件褶皱中渐次丰满。这种蒙太奇式的人物拼贴,既保留了生活原生态的粗粝感,又暗合了读者对"熟悉的陌生人"的想象期待。
更重要的是,作品解构了英雄叙事的宏大话语体系。阮栋臣作为体制末梢的看门人,其"八级工式服务精神"与"京剧票友"的文化身份形成微妙张力。这种对平凡者生命美学的发掘,恰如本雅明笔下的"拾荒者",在主流叙事之外打捞出被忽视的人性光辉。当数字化生存消解人际温度时,这种"小人物史诗"便成为对抗异化的精神解药。
作品的传播现象本身构成后现代文本。164条跨地域留言形成的评论矩阵,既是接受美学的集体狂欢,也是民间话语场的自发建构。从藏头诗创作到方言考据,读者通过二次创作完成文本增殖,使《阮爹轶事》升华为开放性的文化事件。这种互动恰印证了罗兰·巴特"作者已死"的预言,在数字时代绽放出新的阐释可能。
作者简介:
王博,陕西西安市蓝田县人。《乡土蓝田》特邀作者,曾任《陕西农民报》及《人权》杂志记者,以敏锐观察记录时代,传递人生。作为多家媒体特约,屡获“先进个人"称号,新闻领域贡献突出,广受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