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河西
文/秋谷
在这花开的春天
长江又向那竹林的小岛
伸出了———
他那仁慈的手
要楚汉同下一盘棋
不忘在那河西
也曾瓜分的硝烟战火
也曾敌意的枪走了火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
终归洪流———
发展第一
在这蕙风的春天
让我看到了
让我看到了桃花盛开了
花开得又是那么的娇艳美丽
一瓣瓣的清香
生姿着顾盼
都是为了下好楚汉这盘棋
在这单边癫狂时
也有我说话的一席之地
乾坤朗朗
各有所长
何不各展优势驱逐蝇头小利
合手为一
在这花开的春天
在那片竹林
踏着时代的旋律
有我———
也有你
20250416
《河东河西》诗评:在历史与自然的交响中奏响时代和声
秋谷的《河东河西》是一首以历史哲思为骨、以自然意象为翼的抒情诗作,借“河东河西”的时空隐喻,勾勒出对和解、发展与共融的深切呼唤。诗歌以季节轮回为经,以楚汉棋局为纬,在历史烟云与现实图景的交织中,奏响了一曲关于时代潮流与人类共同命运的和弦。
一、意象的双重解构:自然与历史的互文
诗中“春天”“蕙风”“桃花”等自然意象构成了明丽的背景,象征着希望与新生;而“硝烟战火”“敌意的枪”则是历史创伤的印记,两者形成鲜明对照。长江“仁慈的手”以拟人化的笔触,将自然的包容力投射到人类关系中,成为跨越隔阂的桥梁。竹林小岛、楚汉棋局等意象,既指向具体的地理与文化符号(如楚汉之争的历史典故),又升华为对分歧与合作的抽象隐喻——棋盘上的对弈不再是零和博弈,而是“各展优势”的协同共进。自然的节律(“踏着时代的旋律”)与历史的律动在此合流,暗示人类文明应顺应“洪流”,在发展中消弭对立。
二、时间哲学的诗化表达:从“十年”到“当下”的辩证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这句谚语的引用,既是对历史循环论的承认,更是对其的超越。诗中“终归洪流——发展第一”以破折号强化转折,将历史的偶然性(变迁)纳入必然的逻辑(发展),点明“洪流”作为时代主流的不可逆性。这种对时间的思考,既包含对过往冲突的铭记(“不忘在那河西/也曾瓜分的硝烟战火”),更着眼于当下的行动——当“单边癫狂”时,个体与群体需以“各展优势”取代“蝇头小利”,在“乾坤朗朗”的共识中重建平衡。诗歌拒绝沉溺于历史悲情,而是以“花开的春天”“清香”“生姿顾盼”等充满生命力的意象,将时间转化为创造未来的契机。
三、语言的复调与张力:克制与激情的平衡
诗中多次出现重复与递进,如“让我看到了/让我看到了桃花盛开”,以复沓强化视觉冲击,将自然之美转化为心灵的觉醒;“有我——/也有你”的破折号,在简洁中蕴含包容的力量,使结尾成为一种平等的邀约而非单向的号召。语言风格兼具凝练与舒展,既有“敌意的枪走了火”的直白冷峻,亦有“一瓣瓣的清香/生姿着顾盼”的细腻抒情,刚柔并济地传递出对和解的理性呼唤与对共融的感性向往。
四、时代语境下的隐喻书写
诗作完成于2025年,正值全球格局深刻变化的当下,“楚汉同下一盘棋”的意象超越了地域指向,成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诗意诠释。当“单边癫狂”成为现实威胁,诗歌强调“各有所长”“合手为一”,既是对零和思维的摒弃,更是对多元共生的期许。这种将个人视角(“让我看到了”)升华为集体叙事(“有我——/也有你”)的处理,使诗歌超越了个体抒情,成为对时代精神的凝练表达。
《河东河西》的魅力在于其辩证的思维——既不回避历史的裂痕,亦不沉溺于对抗的叙事,而是以自然的永恒(“长江”“竹林”“花开”)对照人类的短暂纷争,在“洪流”的意象中锚定发展的航向。当诗句在“有我/也有你”的和声中收束,留下的是对每个个体的叩问:在时代的棋局中,我们该如何成为“合手为一”的落子者?这种兼具历史纵深感与现实指向性的书写,让诗歌不仅停留在审美层面,更成为照进现实的思想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