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史话(二):玉山县
在蓝田县的历史上,曾于北周和唐初两次设立玉山县。
北周太平元年(557),割京兆之蓝田置玉山、白鹿二县,于16年后的建德二年(573),废玉山县,重入蓝田。
玉山县辖今蓝田的九间房镇、灞源镇、厚镇、玉山镇及渭南市临渭区靠近蓝田北岭的部分地区。
玉山县因其境内玉山而名。立县诏书原件现存陕西省档案馆,记载"因地产美玉,山形似璧,置玉山县"。
北周时玉山县治距县东二十五里,在今县东川普化镇与马楼村之间冯家湾一带(普化镇离县城十五里,马楼村离县城三十里)。
早在西魏大统十七年(551年),朝廷始议设县,旨在加强对关中东部防御和玉石资源管控。
玉山县的设立,说明蓝田灞川的开发已经由西汉时的西川扩展到今县城以东的东川。这有多方面的证据。
首先,继西晋战乱,五胡十六国的相继兴起同东晋对峙之后,北魏稳定地占据了关中和商州地区,很有利生产发展。灞川开发区域的增加,蓝田人口也不断增加。
人口增加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进入北魏后,朝廷在蓝田不断地给大臣封爵。表列如下:
西晋时封君只有一家,那就是永宁初年301年以后封为蓝田县侯的王承。
然而北魏以后,受封的多达6人。
北魏402年以后,长孙肥封蓝田县候。天赐五年(408),长孙肥去世,长孙翰继承父亲入蓝田侯的爵位。后因北抗柔然有功,晋升为蓝田公。
531年后,薛孝通封蓝田县子。
永熙三年(534),因于谨有功,被为蓝田县公,食邑一千户。
西魏大统二年(536),王悦被封为蓝田县伯,食六百户。
大统十七年(551),赫连达进爵为蓝田县公。
试想,如果蓝田人口稀少,这些封爵有什么意义?
第二,随着人口的增加,佛教活动已经扩展到东川。
北魏崇尚佛教,鼓励佛教发展。
原马楼乡仓底村,出土了北魏四面造像碑,螭首龟座,通高1.20、宽0.68、厚0.45米。碑身分上下两层,上层高0.72米、宽0.68米,正面佛龛内刻一佛二菩萨,背面龛内刻一佛三僧。下层高50厘米、宽68厘米,正面龛内刻一佛二菩萨,背面内刻一佛二僧,左右两侧上下层佛龛内均刻释迦牟尼造像。佛龛均为尖拱帷幔形,正龛两侧似有刻字,已漫漶无法辨认,现存水陆庵。
玉山镇南玉山村东,1988年8月发现北魏时无名寺院遗址,面积达900平方米,而且出土罕见的古代残瓦、水道、龟座、佛造像等。1956 年以前地面上仍存大量瓦渣碎片及龟座,龟座系北山青石制作,长约7尺,宽4尺,高3尺,龟身完整,背上有1.5 尺正方形陷坑,为插碑用。寺院遗址被后来村民盖房所掩压。
寺僧需要供养,以足够的人口作为依托。因此,东川佛教活动的出现,也标明了这些地区的开发和人口的增加。
第三,《水经注》中已有铜谷水(今桐峪河)、倾谷水(今轻峪河,今本《水经注》误作辋谷)、刘谷水(今流峪河,又叫泥水,今本《水经注》轶失,见宋敏求《长安志》)。这些谷水的命名,说明当时人们的活动已伸及这些领域。
特别是流峪河,已经开通了通往商洛的通道。《北史》中《于瑾传》说,于谨于大统二十年(544),率宇文护和杨忠南伐在江陵称帝的梁元帝萧绎。其时,把握西魏国政,后追封为周文帝的宇文泰,曾于青泥谷为于瑾饯行。青泥谷就是流峪河谷。沿流峪河谷而行,经柿园子、上石家、张家坪、魏家沟越秦岭,沿丹江支流东南行,直通黑龙口,然后和蓝关古道干线相接即可。这条道史称“玉山路”,看来在北魏时就出现了。因此,设置玉山县,可以有效地守卫玉山路的安全。
玉山县的设置,也意味着玉山开发的加强。李显(北周李迁哲之弟,官至上仪同大将军。在《北史》、《周书》中无单传,附在其兄之后)曾任玉山令,其墓志铭记载"领玉山令,兼督采玉事"(领是兼任低级职务,早在537年,李显就任过洛州刺史)。玉山令的职责之一就是加强对玉石开采的监督管理。
据说,老百姓玉山上开采玉石。通过人背、马驮、车拉,运到山下,堆在村子里。因为长期堆积,玉石如山,故村亦名玉山。这就是玉山村的来历。
正是因为东川得到了开发。建德二年(573),省蓝田郡,复蓝田县,并废玉山、白鹿二县入蓝田。该年县城就移到峣柳城(即今县城)。这样,蓝田的经济文化中学就由西川中西部移到了蓝关镇一带。
玉山县的第二次设置是在唐武德三年(620),7年后的贞观元年(627)再废,并入蓝田县。
唐时的玉山县治,离县城43里。有人推测在玉山镇玉山村,牛志推测在九间房大寨村,《长安志》记载同后来的万全堡有关。而万全堡在玉山镇曲子村。
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大兴土木,武则天在玉山县城旧址上敕勒修建万全宫,次年改万全宫为万全寺,香火极盛。武则天在万全寺置僧人数十名,为皇家寺院,专门为母祈福。宋代时,万全寺被废,改称万全堡,其余房屋被当地老百姓利用,变为民宅。民国八年曲子村尚有万全堡遗址,包括铁香炉、断垣、古柏等。万全堡遗址保存的唐武德年间玉山县治之城墙遗址,采用版筑工艺,残高2.5米。此外,考古发现了长6.3米的莲花纹方砖与鎏金铜构件,印证其皇家规格。
唐时已以倒回谷(今道沟峪)为灞河正源 ,对县川的开发已深入谷地。下面举几个例子。
1973年11月在许庙街村北发现唐时许庙遗址,面积在20万平方米。
厚镇东咀村北,唐初敕建空寂寺,唐代名僧大福和尚曾在此讲经。该庙宋元祐二年、清康熙四十五年均重修。今遗址面积为东西100×南北120米,文化层厚约0.4~0.8米,遗址内有《唐大福和尚碑》,系唐宝应 2年立,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出土有白玉石仰覆莲瓣柱础5个、灰陶绳纹手印条砖、莲花纹瓦当、琉璃彩釉佛座、琉琉瓦片等文物。
武则天修建了慈恩寺(清称丰盈寺,民国称报恩寺)于毗卢山下的山胡村,做为佛门静修处、避暑凉宫,礼敬毗卢舍那佛。沿流峪上行3公里,有歪嘴崖(凤儿山,也叫三峰山),山下是九龙潭,武则天与女儿太平公主游赏,赋诗《游九龙潭》:山窗游玉女,涧户对琼峰。岩顶翔双凤,潭心倒九龙。酒中浮竹叶,杯上写芙蓉。故验家山赏,惟有风入松。
开发深入山谷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当时倒回谷已有道路东趋洛河而至洛南,然后再折向商州上洛。唐代宗广德元年,吐蕃入侵长安。郭子仪即取此路入商州聚兵,回程在桓公堆大张旗鼓,惊走了吐蕃兵。
唐设玉山城于倒回谷口,有打压当时蓝田豪强的目的,同时也扼去厚镇大道和倒回谷道和流峪道之要,有防卫目的。
唐代对玉山的开发加快,几乎淘空了山体,一次地震中玉脉尽掩,以致后人找不到踪迹,空留了个玉山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