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褶里的山河》
——怀念我的公仆父亲
作者:阿新
编审:涉江红帆
暮色漫过窗棂时,我凝望书桌上父亲身着中山装的黑白照片。这张泛黄照片摄于 年防汛堤坝,父亲的中山装左胸袋别着褪色钢笔,右襟沾着工地黄泥。当洪水漫过第七道警戒线时,他正用口袋里的笔记本记录着泄洪数据,衣摆被狂风吹成飘扬的旗帜。
照片里的父亲目光炯炯,那眼眸里跃动的星火——那是属于革命者的赤诚,也是父亲留给我们最珍贵的遗产。自他七年前因积劳成疾辞世,这份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始终如灯塔般照亮我的人生航道。
父亲说、他从小最喜欢穿中山装、认为它不仅彰显出一种精神抖擞的气质,还透露出一种干练利落的风范。那一年他才十八岁.就穿着那身奶奶叫裁缝师傅给他订做的中山装,在党旗下进行了庄严的宣誓。从此他的人生轨迹与时代浪潮紧紧交织,从田间地头的土坯房到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几十余载岁月里,他的足迹就遍布了乡村十镇的每寸土地。
作为群众的党委书记,他的日程本上密密麻麻记着:凌晨四点走访抗旱住点,正午在社区大院调解纠纷,深夜伏案整理改革方案。记忆中,父亲的中山装口袋永远插着两支钢笔,一支记录群众诉求,一支签署工作文件,尽管笔帽磨损处缠着医用胶布,可笔帽上的党徽在日光下常泛着微光。
父亲常说,他一生最爱的服装就是中山装,他拒收别人送的皮衣,他戏称中山装是人民公仆的"铠甲",是防糖衣炮弹的软甲,是察民生疾苦的硬甲,是干部和群众最近的皮肤距离。
中山装的后背常常被汗渍绘就了美丽的"山河纹":那是抗旱时背老人过河的水痕,那是抢险时扛沙袋的盐霜;中山装左肩有婴儿奶渍:那是走访计生户时帮忙抱啼哭婴儿留下的印记,中山装每粒琥珀色纽扣都见证过深夜批示文件时抖落的烟灰……
记忆里最难忘那个暴雨倾盆的冬夜,我因锻练不当腹肌撕裂而住院,高热中的意识被急促的脚步声唤醒。父亲浑身湿透地冲进病房,发梢滴落的水珠在白床单上晕开深色圆点。他颤抖着探向我额头的手掌,还带着长途跋涉的寒意,眼里却烧着灼人的关切。"爸在。"他把凉毛巾轻轻覆在我额角,这个总在讲台上沉稳发言的汉子,此刻声音竟带着不易察觉的哽咽。后来母亲才说,父亲当时正在外地考察乡镇企业,接到电话后连夜搭货车辗转六个小时赶回。
父亲的廉洁是出了名的。他那简陋办公室的铁皮柜里,除了文件就是几套洗得发白的中山装.父亲一生酷爱于中山装,源于他对孙中山、毛泽东等革命先驱的敬仰和追随。这些先驱的精神深深扎根于父亲的心中,也成为了他一生的信仰和追求。那年我还好小.记得有个我们乡办企业负责人送来两筐新鲜水果和些鸡蛋,父亲硬是追着自行车跑了半里路退回。"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拿了群众一针一线,就对不起这身党服。"他常这样告诫我们,但对子女的疼爱,他又总藏在细微处——每次外出开会,公文包夹层总会变出糖果饼干;家长会前夜,他伏案备课到凌晨,把工作经验化作通俗易懂的成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