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牵梦萦的“桩西1号”
董树合 肖笛

日出日落时,定格石油人劈波斩浪奋战滩海的精美影像, 潮起潮落间, 诉说着胜利油田桩西采油厂栉风沐雨一路向上的辉煌诗篇。
在胜利油田陆上最东北端,在背靠荒原面朝大海的桩西滩海上,在这片共和国年轻的土地上,“桩西1号”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桩西1号”是一艘小铁船。以它为原型的铁船雕像静静地矗立在桩西厂文史馆前。无论已退职的老师傅,还是在岗的年轻人,纷纷慕名而来,驻足留影。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特意让孩子用车把他拉过来,只为看一眼魂牵梦萦的小铁船。
他们为啥对这艘小铁船情有独钟?因为它的出现,打破了彼时桩西采油厂的发展困局,硬生生开拓出一条从陆地到海洋的希望之路,一条奋勇攀登的向上之路,更是一条关乎生存与未来的光明之路。

它在桩西员工心中的分量究竟几何?一位曾在桩西工作的老领导在“桩西1号”前久久驻足,他在工作日志中深情写道:“铁船”吹响了桩西人向滩海出发的号角,它与烈日同辉、与寒风比速,成为桩西人政治担当、创新发展、拼博奉献、爱厂爱家的生动写照。
桩西采油厂党委书记宮玉坤动情地说:“铁船的原型虽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但其印记却深深镌刻在桩西人的心中,永远记录在桩西发展史册上。”
文化有根,“铁船”有源。与其说它是一艘船,不如说是一种情结,一种象征着坚韧与开拓的精神符号。从建厂第一天起,他们就无时无刻不在想着为祖国加“油”争“气”。1984年,那口声震全国的千吨井——桩古10井,如同一声嘹亮的号角,打破了桩西海滩的宁静,正式拉开了桩西开发的宏伟序幕。1989年12月,桩西厂应运而生,自此,原油产量犹如脱缰之马,一路飙升,最高时竟达到了114万吨,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然而,到了1994年,由于桩西陆上勘探受限,发展进入瓶颈。“厂小志气大”的桩西人,为了寻找新的油气资源,毅然把眼光瞄向滩海深处。

从陆地到海洋,桩西的进海之路何其艰难。随着对滩海区域以及极浅海区域勘探工作的不断深入,众多富含石油的宝藏区块相继被发现,沿海边际油藏的开发事宜也逐步被提上了日程。然而,极浅海区域的进海路要横穿黄河故道,沿线淤泥厚20-33米,平均水深3.2米,其间还纵横交错着多条海沟。如此恶劣的环境,使得各种车辆设备一旦进入,便如石沉大海,瞬间被吞噬。
石油就在眼前,却无法开采,急的人直跺脚。面对艰难险阻,这条路究竟能否走得通?一时间,质疑声与反对声如潮水般涌来。而此时,已步入不惑之年的总地质师陈振新承担起了这项任务,他以其非凡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力排众议,带着技术人员挽起裤腿,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探海工作中。
修进海路,那是一场人与大海的较量!陈振新和他的团队展开了一系列调查,决定将老451-3井作为向海找油的起点,在潮间带上建起了第一个井台。前后用了20多天,老451-3井台竣工了,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人们仿佛已经看到井架立起,电机转动,滚滚石油涌出的画面。此时,没有人想到一场危机正在酝酿。
一场特大风暴潮袭来,倾注全厂心血建起的老451-3井台,一夜之间被风暴潮摧毁,干部员工来不及感伤,立即开始测试新的建台材料。当时,工作人员采用了一种海水水泥,混合沙子等材料,通过调整比例实验,寻找最佳方案。建材更换成了沉重的水泥预制件和石块,意味着整体工作量变得更加巨大,仅靠人力是难以完成的。
同时,与老451-3相比,桩106-18-16井探入海中更远,水位更深,路越往里修,难度越大,效率很低,速度越来越慢。这时,急需起重和涉水设备才能施工。“有艘船就好了”“普通船只不适合极浅海地带航行” ,怎么办?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是石油人的优良传统。“没有船咱们自己造!”。一天,陈振新来到位于桩西修保厂,找到副厂长赵延生,直截了当地说道:“造条船吧”,赵延生惊讶地说道:“从来没有造过船呀”,“就照这个样子造”,陈老总拿出一个插着小红旗的工鞋盒子说道。
从没有造船经验的桩西人,就这样开始了造船历程。第一次造船,谁心里也没底,工人们干活谨小慎微,每一处细节的调整,往往都要伴随一次争论。

没有经验,赵延生就带领员工向渔民请教。没有图纸就自己画。一开始考虑做个尖底船,但想到极浅海容易翻船,就转而做平底船。他们购买了柴油机及各种零部件,用油管焊制了一艘简易铁船“桩西1号”。为让铁船扛住风浪,一道焊口焊三遍,严把造船质量关。最初,他们把一台挖掘机开到铁船上,用以吊装石料。为防止铁船倾覆,甚至采用过竹竿撑船的办法。一场风暴潮袭来,铁船竟然“失踪”了,员工几经周折才从十几里路远的海边找回。
天道酬勤。从简易钢架子船,到加上驾驶舱,再到安装吊装设备,铁船终于成功造出。用了将近2个月的时间,“桩西一号”终于到了试水阶段。铁船正式下海那天,赵延生带领员工们用吊车和卡车将铁船运到海边,用人工将船一点点推进海里。眼看着铁船下水,一众职工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
经历了造船和下海的现桩西厂首席技师牛军,回忆起那一刻的情景,仍然非常激动,他说:“我们十几个人一起下水,将铁船推到海里,当时每个人都非常兴奋,石油人也造出了船,那种自豪感和成就感至今仍难以忘怀”。
目睹铁船下海,陈振新和赵延生不禁潸然泪下。有了船,为修路筑台提供了保障,从草袋装土到抛石填海,再到海水水泥,又到“桩、板、梁、毛石”四位一体,一次次尝试,直至探索出桩板联体结构,进海路终修好。
如同云开见日,有了路,就有了人工岛。首座人工岛桩106-18-16井组只有寥寥3口井,然而,就是这个不起眼的井台,对桩西有着重要意义——它是桩西第一个自建并成功使用的海油陆采平台,掀开了桩西人向海图强的序幕。
地质工作者建岛,石油工人造船,这些天方夜谭般的事情,在桩106-18-16井场上一一变成了现实。为了石油,桩西人敢为人所不敢,不仅做了,还做成了!

桩106-18-16井组建成的那天,陈振新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凝望墙上的滩海地区勘探开发图,情不自禁,放声大笑……。
桩106-18-16井组建成后,马不停蹄开始建成桩106-21-13人工岛,桩106-21-13平台被称作桩西“下海”的里程碑,因为它打通了进海的道路,使得水深在2米以上海域的油藏得到有效动用,是真正意义上的海油陆采平台。
后来陆续建成了老163、老168等人工岛,那些人工岛就像一朵朵花儿竞相在海里绽放。尤其是老168海油陆采平台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海油陆采平台,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山东省建设工程质量泰山杯、中石化优质工程奖和海油陆采高效新区产能建设项目,创出了令人惊叹的奇迹。

铁船趟路,梦圆大海。得益于“桩西1号”的建造,敲开了滩海勘探开发的大门。一条条漫水路横空出世,宛如条条丝带,蜿蜒入海。一座座人工岛浮出海面,小至几口井,大至60多口井,如同不沉的航母,傲然屹立海中,30多年间贡献了近千万吨原油,创出了上万亿效益,也打响了海油陆采品牌。
沿着“桩西1号”开辟的航道,依托海油陆采的支撑,桩西厂步伐稳健地走在高质量发展的大道上。位于桩西油区东北端的桩139海油陆采平台,十几个人一条心,二十年赤心不改守护碧水蓝天,累计产油近百万吨,2024年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是对“铁船”文化的最好注解。
回首“进海”之路,解读“铁船”文化,宮玉坤激动地说:“‘铁船’文化是对铁人精神、石油精神的传承,体现的是‘端牢能源饭碗’的政治担当,诠释了“技术没有天花板”的创新精神,更是‘厂小志气大小厂大作为’的价值追求。”具有显著区域特征、桩西特色和时代烙印的“铁船”文化,成为桩西人传承石油精神和铁人精神的真实写照。

铁船承载梦想,奋斗书写荣光!2024年12月29日晚上,仙河影院内,激昂的《桩西铁船之歌》《歌唱祖国》点燃了观众激情,台上台下齐声高歌,将该厂建功三十五年“风雨同舟来时路 扬帆启航谱华章”文艺晚会推向最高潮。这是“铁船”文化带来激动人心的一幕。
为了让“铁船”文化薪火相传,他们高标准推进文培基地建成运营,开展了“铁船领航向 建功再出发”演讲、“桩西铁船之歌”合唱风采展示、《桩西印记》编辑、“向上之路”书法作品展,引导干部员工赓续奋斗血脉,传承铁人精神,凝聚了“铁船文化”的磅礴力量。以“铁船”文化为蓝本的《向尚向上》荣获油田讲故事大赛一等奖。
在铁船诗会上,业余“诗人”杨光敏即兴赋诗:铁船逐梦石油海,破浪前行浩渺间;饱经风雨炼筋骨,钢铁之躯坚若磐;众人齐心志高远,箭头向上勇可攀;乘风破浪恰逢时,扬帆致远达彼岸。
文化如星河,照耀前行路。“铁船”文化激发了员工的情感认同,成为凝聚人心的强大力量。陈瑜是地质所开发室一位轻的知识分子,了解“铁船”文化后,备受感动和鼓舞。面对五号桩油田低渗透油藏,储层致密水注不进、油采不出的困境,陈瑜和同事积极攻关进取,编制老区调整方案,规划大修打通道井和零散井5口,预计动用储量200余万吨。为迎接“铁船之歌”合唱风采展示,退休人员李春华主动要求参加,发挥特长,悉心训练,用优异成绩展示了风采。

“铁船”文化赋能员工成长,激励员工创新。青工吴涛参加工作以来,依托技能提升平台和技师协会,苦练技能素质,2024年在全国技能竞赛上夺得金奖,并被聘为采油厂首席技师。55岁的桩西厂首席技师牛军,克服记忆力减退等困难,从集输高级工一路考到集输技师、高级技师。之后,又通过了采油技师资格认定。至此,牛军三个技师资格认定在手,成了真正的注采输“多岗通”。
“铁船”文化激励员工创新。“石化名匠”、中石化技能大师毕新忠带领攻关团队历经几百次的试验改进,成功研制出的“长寿命塑性密封材料”,凭借良好的实用性和显著的密封效果,不仅在胜利油田东辛、滨南、海洋、东胜等内部单位推广,而且在中石化河南油田、江汉油田、中原油田等外部单位应用,目前已在内外部推广应用350套,创造出可观效益。

“初心如铁,船承使命”,是铁船文化的核心内涵。过去,“铁船”承担的是“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初心使命,如今,“铁船”承载的是“端牢能源饭碗”的责任担当。30多年来,桩西厂各项工作各项工作保持昂扬向上的良好发展势头,经营绩效持续向好,安全生产底板不断夯实,政治生态和管理生态更加巩固,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2011年至2024年连续四年实现了超产,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企业文化建设优秀单位”“山东省文明单位”“中石化红旗采油厂”“中石化先进单位”等称号。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铁船”文化如同一面旗帜,引领和激励着桩西员工,聚焦端牢能源饭碗,围绕集团公司部署,卯定胜利油田“6335”发展战略、“1337”系统工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矢志“百年桩西、扬帆胜利”的愿景目标,坚决打好七年行动计划收官战,实现勘探大突破、油气稳增长、盈亏平衡点持续下降,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建设领先企业、打造百年胜利”,开创中国石化更加美好明天贡献力量!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