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竹园
文/崔云生(山东)
青青草地
孩童和鸽子在游玩
远处一片竹林
竹尖儿朝着天
粉粉花丛
蜜蜂和蝴蝶作伙伴
近处一眼清泉
水珠儿往上蹿
你好 万竹园
静静的多么恬
像安详的母亲
守候在趵突泉畔
你好 万竹园
芊芊的多么鲜
像慈祥的母亲
守护着这个春天
《万竹园》一诗以清新明快的笔触勾勒出自然与人文交织的诗意空间,通过意象的细腻铺陈与情感的温柔投射,构建出一幅兼具画面感与哲思性的春日图景。诗评如下:
一、意象的交响:从细节到整体的诗意建构
诗的前两节以“青青草地”“粉粉花丛”为底色,铺陈出色彩明丽的视觉矩阵。孩童与鸽子的互动、蜜蜂与蝴蝶的协作,赋予画面以动态的生机,而“竹尖儿朝着天”“水珠儿往上蹿”则在静动之间形成张力——竹的挺拔与泉的灵动,既是自然物象的写实,亦暗含对生命向上姿态的隐喻。这些细节如拼图般渐次展开,最终在读者心中拼合出万竹园的立体轮廓:它既是孩童嬉戏的乐园、蜂蝶栖息的芳洲,更是天地万物和谐共生的微观宇宙。
二、隐喻的温柔:当园子化作“母亲”的凝视
后两节诗风一转,以“你好 万竹园”的呼告直抒胸臆,将园子比作“安详的母亲”“慈祥的母亲”。这一隐喻突破了单纯的景物描写,赋予空间以生命温度:“守候在趵突泉畔”暗合万竹园与济南名泉的地理关联,使地域文化底蕴成为诗意的注脚;“守护着这个春天”则将个体体验升华为对季节、对生命的守护,母亲的形象既是具象的(如泉水滋养土地),亦是抽象的(如自然对人类的庇佑)。这种双重隐喻让诗歌超越了写景诗的浅层抒情,暗含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思考。
三、节奏的韵律:在复沓与变奏中流淌温情
全诗采用两节四行的对称结构,每节以“青青草地/粉粉花丛”“远处/近处”的空间切换形成复沓,如同镜头的推拉摇移,兼具画面的层次感与语言的音乐性。“静静的多么恬”与“芊芊的多么鲜”以叠字强化质感,“恬”字诉诸心境,“鲜”字诉诸视觉,看似相近的情感表达实则暗藏微妙变化——前者是岁月沉淀的宁静,后者是春日萌发的鲜嫩,共同勾勒出万竹园在时光中的多元面貌。诗的结尾以“守护”呼应“守候”,在重复中完成情感的递进,使整首诗如清泉般流淌着温润的韵律。
结语:自然的诗性显影
崔云生的《万竹园》不事雕琢,却以真诚的观察与细腻的共情,让一处园林成为自然之母的化身。诗中没有宏大的抒情,却在孩童的欢笑、蜂蝶的振翅、竹泉的私语里,听见了人与自然最本真的对话。当我们跟随诗人的目光凝视万竹园,看见的不仅是草木清泉的具象之美,更是一个民族对土地、对传统、对生命延续的温柔守望——这或许正是自然诗歌永恒的魅力:在细微处见天地,于平凡中见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