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自画词
作者:陈相贻/湖北省武穴市石佛寺中学85岁退役老师
诵读:云中鹤。
钟送黄昏鸡报晓
岁月匆匆流逝了
平静渐渐催人老
乐观自信不烦恼
悠闲豁达莫计较
夕阳红遍桑榆照
陈相贻先生的《浣溪沙·自画词》以质朴的语言、凝练的意象勾勒出一位耄耋老者对时光的哲思与晚年心境的自白。全词以“时光流逝”为引,以“豁达自勉”作结,在岁月的沧桑感与生命的昂扬态之间形成张力,既见人生阅历的沉淀,亦显精神境界的超然。
一、时空意象的凝练:在昼夜交替中观照生命
上片“钟送黄昏鸡报晓,岁月匆匆流逝了,平静渐渐催人老”以“钟”“鸡”二物锚定昼夜轮回,“黄昏”与“晓”的时空转换象征时光的周而复始与一去不返。“送”“报”二字赋予时间以动态感,仿佛时光在钟摆与鸡鸣中悄然溜走,继而以“匆匆”“渐渐”两个叠词强化流逝的急促与衰老的渐进,形成对生命进程的冷静观照。这里的“平静”二字尤为耐人寻味——它既是岁月沉淀后的生活常态,亦暗含“平淡中见沧桑”的人生体悟,与“催人老”形成微妙的因果关联,道尽时光在无声中改变生命形态的力量。
二、情志转向的哲思:从时光感慨到生命自觉
下片笔锋一转,以“乐观自信不烦恼,悠闲豁达莫计较”直抒胸臆,将上片的沉郁之气化作豁然之境。这两句如老者的自勉箴言,摒弃了文人常有的伤老悲秋之叹,代之以对自我心态的主动调适:“乐观自信”是精神支点,“悠闲豁达”是处世态度,“不烦恼”“莫计较”则是对世俗纷扰的主动疏离,体现出历经世事之后的通透。结句“夕阳红遍桑榆照”以意象收束情志,“夕阳”“桑榆”均为传统诗词中象征晚年的经典符号,然作者不落“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哀婉窠臼,而以“红遍”状其绚烂,以“照”字赋其力量,将晚年比作漫天霞光,既暗合“桑榆非晚,为霞满天”的积极寓意,亦展现出对生命余晖的由衷礼赞。
三、语言风格的本色:质朴中见真醇
全词语言平白如话,却凝练着生活智慧。上片的叙事性语言(“钟送黄昏”“鸡报晓”)与下片的议论性表达(“乐观自信”“悠闲豁达”)自然衔接,毫无雕琢痕迹,恰合作者作为长者“以我手写我心”的真诚。尤其“夕阳红遍桑榆照”一句,在口语化的基调中融入典雅意象,形成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既符合传统词牌的韵律美,又贴近普通人的生命体验,使词作兼具文学性与亲和力。
四、生命境界的超越:在自画中见自勉
作为“自画词”,此作实为作者人生态度的自我镜像。85载岁月沉淀的不仅是对时光的感慨,更是对“如何面对衰老”这一命题的深刻解答——拒绝悲戚,选择主动拥抱生命的新阶段,以“不烦恼”“莫计较”的洒脱化解时光的重量,最终在“夕阳红遍”的意象中完成对衰老的审美超越。这种“自画”并非静态的自我描摹,而是动态的精神自塑,展现出中国传统文人“老当益壮”“乐天知命”的生命哲学,亦为当代人面对年龄焦虑提供了富有感染力的精神范式。
陈相贻先生此词,以小令写大境界,于平淡处见真章。它既是一位老者对自我人生的诗意总结,亦为世人传递了一份关于时光与生命的温暖启示:岁月诚然催人老,而心中若有“夕阳红”,便不惧黄昏近,反能在桑榆晚景中绘就绚烂的生命画卷。这种将个人体验升华为普遍哲思的创作,让词作超越了个体抒情的范畴,成为一曲献给所有生命阶段的豁达之歌。
主播:云中鹤,男,1956年生,大连市人。1977年应征入伍,在海军部队历任排长、连长、军务参谋。团职军官转业至地方后,先后从事过政法、纪检监察、宣传等项工作。热爱体育运动和文学艺术,是大连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