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书法
文/陈相贻/湖北省武穴市石佛寺中学退休老师/85岁
诵:云中鹤
古今书法家
崇拜毛泽东
博采众家长
形成独自风
行笔如流水
笔力似千钧
挥毫精品就
泼墨墨宝成
字字神韵秀
篇篇精品新
书墨呈霸气
精品藏峥嵘
手迹千秋著
题词万年颂
陈相贻先生这首《毛泽东书法》以五言律诗的形式,凝练而生动地概括了毛泽东书法艺术的精髓与历史地位。全诗紧扣“博采众长、自成一格”的核心特质,通过“行笔如流水,笔力似千钧”的具象化描写,将毛泽东书法的艺术魅力与精神内涵熔铸于字里行间,既是对一代伟人书法成就的深情礼赞,也是对中国书法艺术传统的当代呼应。
一、艺术特质:碑帖融合的创新典范
毛泽东的书法实践展现了对传统的深度继承与突破。他早年精研晋唐楷书与魏碑,青年时期的《商鞅徙木立信论》等作品已显露出扎实的楷书功底。中年后转攻草书,尤其倾心于怀素的《自叙帖》与张旭的狂草,其《忆秦娥·娄山关》瘦劲秀挺,笔如蜻蜓点水,直追怀素“瘦草”神韵;而《从军行》则粗犷豪放,气势雄浑,颇有张旭“肥草”之风。这种“瘦肥互济”的笔法,在诗中被概括为“隶意与魏趣杂糅,‘肥笔’与‘游丝’并施”,体现了毛泽东对传统书法的创造性转化。
其书法布局更具革命性突破。如《采桑子·重阳》末字“霜”独占两行空间,这种“笔短意长”的章法,打破了传统书法的平衡美学,正如诗中“书墨呈霸气,精品藏峥嵘”的描述,将军事战略的全局观融入书法创作,形成“兵无常阵,字无定形”的独特气象。这种“造险破险”的艺术追求,与毛泽东“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哲学思想深度契合。
二、精神内核:时代风云的艺术投影
毛泽东书法是其革命生涯的视觉史诗。战争年代的作品如《七律·长征》,笔势跌宕如急流飞瀑,字里行间翻滚着“大渡桥横铁索寒”的壮烈;而和平时期的题词如“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则以端雅和谐的笔调传递文化革新的理念。这种“因时而变”的艺术特质,在诗中被凝练为“字字神韵秀,篇篇精品新”,彰显了书法与时代脉搏的同频共振。
其书法更承载着深厚的人民情怀。从“为人民服务”的庄重雄浑,到“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激扬豪迈,毛泽东将书法作为“训导的载体”,使艺术成为凝聚民心的精神纽带。这种“书以载道”的创作理念,与诗中“手迹千秋著,题词万年颂”的评价相呼应,印证了毛泽东书法超越艺术本体的社会价值。
三、历史地位:狂草复兴的里程碑
在书法史上,毛泽东被公认为20世纪最杰出的草书大师之一。他以“毛体”复兴狂草艺术,与于右任、林散之并称“现代草书三杰”。其草书既延续了张旭、怀素的浪漫主义传统,又注入了革命现实主义精神,如《清平乐·六盘山》中“红旗卷起农奴戟”的笔意,将历史使命感与艺术审美完美融合。这种“以诗入书”的创作模式,使书法成为“时代的交响乐”,实现了“无意于佳乃佳”的艺术境界。
毛泽东书法的独特价值还在于其“人民性”特质。他的字既具专业书家的法度,又通俗易懂,如“实事求是”的浑厚凝重、“深入群众”的质朴率真,真正做到了“民众喜闻乐见”。这种雅俗共赏的艺术追求,在诗中被升华为“古今书法家,崇拜毛泽东”的文化共识,确立了其在当代书法史上的标杆地位。
四、诗评解析:凝练精准的艺术概括
陈相贻先生的这首诗,以“博采众家长,形成独自风”提纲挈领地概括了毛泽东书法的创新本质。“行笔如流水,笔力似千钧”则抓住了其草书“飞动感极强”的体态特征,与“毛泽东书法的典型体态是倾斜,犹如唐代壁画飞天的气势”的专业评价相印证。诗中“手迹千秋著,题词万年颂”的结语,更与毛泽东书法“千古绝唱”的历史定位形成共鸣。
全诗在艺术手法上,通过“流水”“千钧”“霸气”“峥嵘”等意象的叠加,构建起刚柔相济的审美意境,与毛泽东书法“刚柔并济、淡雅娴静”的风格演变轨迹相契合。这种“诗评互文”的创作方式,不仅深化了对毛泽东书法的理解,更彰显了中国传统诗论“以诗证艺”的独特魅力。
毛泽东书法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成就,更在于它承载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从革命年代的风云激荡到和平时期的文化革新,从传统书法的深厚积淀到现代美学的大胆突破,毛泽东以笔墨为舟,在历史长河中镌刻下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印记。这首诗正是对这一文化现象的诗意定格,让我们在“挥毫精品就,泼墨墨宝成”的艺术想象中,感受一位伟人的精神世界与艺术境界。
主播:云中鹤,男,1956年生,大连市人。1977年应征入伍,在海军部队历任排长、连长、军务参谋。团职军官转业至地方后,先后从事过政法、纪检监察、宣传等项工作。热爱体育运动和文学艺术,是大连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