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报道:参观张钫故居 接受爱国家风教育 助力家风建设
文/李志华.
河南省国学会家风建设委员会宣传部 .2025.4.9
4月3日上午,河南省新安县铁门镇庙头社区新时代文明十二家组织其优秀家人,驱车赴著名的爱国起义将领、中国共产党忠实的朋友、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辛亥革命元老、民革前辈、知名的书法家、收藏家张钫的故居,参观学习,接受爱国家风教育,助力家风建设,收效显著。
庙头社区新时代文明十二家自2020年7月15日成立以来,就高度重视对家人们的思想道德教育,通过组织家人外出参观革命英烈纪念馆、名人故居、著名景区等方式,以帮助提高其思想觉悟,担当其社会责任,从而促使他们更好的做好家风建设工作,并且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在今年的清明节到来之际,该文明十二家家委会研究决定前去距庙头社区仅有4公里远的铁门镇区张钫故居参观学习,以再次加强对其家人的思想道德教育。而这里确实有参观学习的必要性!
张钫(1886—1966),字伯英,号友石老人,辛亥革命元老、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河南新安人。少年时期受孙中山先生的影响,弃文从武,立志共和。1907年春,他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炮兵科学习,1908年加入由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从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陕西新军张凤翔部任职,并与张凤翔等在西安共谋起义,脱离清军统辖。其后一段时间,他蛰居新安故里。20世纪30年代,他出任国民党第二十路军总指挥兼任河南省代主席;抗日战争爆发,受命任国民党第一战区预备总指挥。1938年调任国民党军事参议院副院长,后任院长。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委任张钫为鄂豫陕绥靖区主任,而当时国民政府已经名存实亡。张钫环顾时局,决定弃暗投明,1949年底在四川率部起义,此举对和平解放四川做出了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钫被推选为全国政协委员;1951年,应中共中央统战部邀请,到北京参加统战部举办的学习班,并受到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同志的接见,毛泽东见到他时,称他是“中原老军事家”,1959—1965年,张钫响应周恩来总理号召,完成了三十万回忆录《风雨漫漫三十年》的撰写,1966年在北京病逝,享年81岁。
张钫先生为人正直,轻财好义,对有疾苦困难者常常解囊相助,对无力求学的贫寒学生尤为关怀备至。他在家乡创建学校,兴办实业,筹修县志,贮藏典籍,泽被后世,惠及乡里,有口皆碑。他保护维修汉函谷关并使汉关重放异彩。尤其是他搜集了大量唐代石刻,保存了许多珍贵文物,为研究我国古代的灿烂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张钫故居包括张钫纪念馆和千唐志斋两部分,由新安县正科级事业单位千唐志斋博物馆负责管理。
张钫纪念馆坐落于新安县铁门镇西后街路北,与千唐志斋一路相隔。张钫故居始建于1917年,占地42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坐北朝南,规模庞大,房舍绝大多数为砖木结构,基本保持着明清时期北方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特别是主体部分,为三进的四合院连环结构,布局严谨,错落有致;但有别于传统的,是它的门窗和内部装修,其采用的是西式风格,是河南古建筑群中独具特色的民国初期民居建筑群。
张钫纪念馆内陈列以张钫先生生平事迹为主线,展示张钫先生追求真理、坚持正义、乐善赈灾、兴学育人的一生。
张钫先生纪念馆陈列分为五个部分:第一、张钫纪念馆主展厅;第二、张钫先生起居室;第三、张钫先生重要事迹展示;第四、张钫先生和康有为;第五、张钫先生和于右任
千唐志斋博物馆位于新安县铁门镇西北隅,现有旧新两个博物馆,占地总面积为48000平方米。是辛亥革命元老张钫先生所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国家二级博物馆、中国的墓志铭博物馆。
千唐志斋博物馆以珍藏唐及历代墓志石刻一千四百余件而闻名于世,章炳麟曾用古篆为之题额《千唐志斋》。千唐志斋是研究唐代三百年文治武功和书法艺术的史料宝库,因其丰富的内涵被誉为“石刻唐书”、“唐书法演变史”等。千唐志斋的墓志铭起着证史、纠史、补史、观书的重要作用。千唐志斋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截至2022年,馆藏文物2024件/套,珍贵文物577件/套,年度观众总数267465人。
当日上午9时,该文明十二家参观学习进入第一站是张钫纪念馆。该馆是在张钫故居的基础上建成的。当他们一行人走到该馆大门口,该馆的工作人问他们为何来参观?会长邓书锋答道:“我们是来学习张钫先辈的爱国事迹,探讨其人生成功的秘诀,汲取有价值的营养,以利于做好家风建设工作的”,该馆的工作人员建议他们:到张钫老前辈的事迹展示室和主展厅,看看有关方面的展示板面。
有了该馆工作人员的指导,该文明十二家一行人就先去张钫老前辈的辛亥革命事迹展示室参观学习,板面上那一段段文字解说词,一幅幅图片,它们就象那无声的老师告诉他们:1911年10月22日,张钫老前辈组织陕西同盟会为响应武昌起义,在当日上午,同盟会、哥老会领导骨干在西安西郊的林家坟开会之后,他即先行入城侦察,率领部队首先攻占军装局,作为起义军的总司令部;并缴获大批枪支弹药,武装了徒手的新军战士,光复了西安。这次武装起义,有力地支持了武昌起义,为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做了特别的贡献。
接着,该文明十二家一行人参观张钫老前辈在解放战争革命事迹的展示室。在这里,会长邓书锋给大家诵读展示板面有关张钫老前辈在这时期的事迹。大家才知道,当时,张钫老前辈科学务实分析时局,决定弃暗投明,于1949年底在四川率部起义,此举对和平解放四川做出了贡献,也为新中国的巩固立下了赫赫战功。
再次,该文明十二家一行人参观张钫纪念馆主展厅。在这里恰好遇上有关参观团队,该馆讲解员随队讲解。讲解员指着主展厅正面墙壁上中央张贴着中华民国开国领袖孙中山画象和其画像两侧张贴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孙中山的遗嘱,且怀着敬佩之情地说:“张钫老前辈还在当年的保定军校读书时,就非常崇拜孙中山,积极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后来,随着中华民国政局的动荡变化,他深感历届政府没有把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尤其是民生方面落到实处,他真正深刻地认识到孙中山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教诲的重要性,就力所能及地办了许多实业,来解决老百姓的生活问题。”讲解员接着说:“张钫老前辈之所以能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这与他所受到的良好家教有很大的关系。请大家看对面墙壁上的张钫父亲张子温家书展示板面上的内容。”看板面上的内容和听讲解员讲解后,大家才知:张钫父亲的张子温,是清光绪年间拔贡,曾任陕西乾州、鄜州州判。张钫的父亲不仅官做得称职,而且对孩子们的教育也做得很到位,他经常教育张钫和其兄弟姐妹们,做人做事要对家庭、社会、国家负责,要有一颗为国家为百姓办好事的心,并且要力所能及的为国为民分忧解难。所以,张钫做官后,始终牢记父亲的教诲,心系国家百姓,为民办好事。该文明十二家一行人都很高兴地说:“张钫老前辈家的家教家风正是要学习借鉴的!”
当日上午10时30分,该文明十二家参观进入第二站千唐志斋。进入该斋,这里首先给人们呈现的是“干净整洁、花草树木、小桥流水、亭台楼榭、鸟语花香”的优雅环境,这为游客参观该斋增添了好心情。
当该文明十二家一行人走到迎面一个爬满绿植、遮蔽四墙的方形石屋时,这石屋岁月沧桑,古朴典雅,让他们不由得止步伫立。这是张钫主人的书房“听香读画之室”,门两边石刻楹联“丸泥欲封,紫气犹存关令尹;凿坯可乐,霸亭谁识故将军”, 恢宏磅礴、雄浑大气,为康有为游陕过豫宿铁门时题写。百年石屋两侧横刻“谁非过客”“花是主人”,荡气回肠,让人久久回味,为张钫亲书。想来,当年的主人每每于此会友人、品书刻、论收藏;累了,便走出书屋小憩,满眼的草长花开,不由慨叹:人会老去,时代会变迁,花儿才是大自然恒久的主人吧。在这清新怡人的环境中,石屋有点疏离,独立于四方。为什么会建这座独立石屋呢?
正好又遇上本志斋讲解员带领的另一个游客团队也来到这里。讲解员讲解到:“1921年6月,张钫的父亲病故,他回乡守孝3年,丁忧期间修建了蛰庐这座花园,有花有草、有亭有台,还有这座简朴的石屋。古时父母死后子女守丧,要“居倚庐,寝苫枕块”,意思是在坟墓旁或墓地附近搭建简易屋子,睡在草苫上,头枕土块,吃粗茶淡饭。张钫在张家花园建造独立石屋,本是为了独处为父母守孝,后来就成了他读书会友的书房。”听了讲解后,该文明十二家一行人才恍然大悟。原来,张钫老前辈的孝道做得也特别的好!这也正是该文明十二家要学习借鉴的。
这时候,该文明十二家会长邓书锋请问讲解员:“咱这千唐志斋哪块墓志铭有记载家风家训呢?我们是从事家风建设工作的。这次来参观千唐志斋,目的就是通过考察这里的墓志铭,来证明我国古代,尤其是唐代政府和百姓都是非常重视家风建设的。以古促今,进一步做好家风建设工作。”讲解员答复到:“该志斋最后面的张钫老前辈墓地东侧不远处,有一块矗立着石碑,那上面刻有张钫老前辈亲自写给其孩子们怎样做人做事的家书,你们到那里看看。”正说着,该志斋博物馆文物研究员邓盼走到跟前,该文明十二家家人们说明来意后,邓研究员听后说:“我家是新安县磁涧镇江沟村的,我姓邓,我江沟村的邓氏家族和咱庙头邓氏家族是一支的;根据资料研究表明,这张钫老前辈还是咱庙头邓氏家族的女婿, 他的第一夫人叫邓诗竹,他的岳父叫邓书亭;我个人先出资购置一张张钫老前辈家书的拓片,你们带回去学习所用,也算是我对你们从事家风建设工作的支持吧!”邓书锋会长接过这张拓片后,该文明十二家的家人们就和邓盼研究员在墓志铭窑洞门前合影留念。
随后,邓盼研究员带领该文明十二家一行人来到刻有张钫老前辈家书的石碑前。他怀着敬佩的心情,给该文明十二家一行人认真地讲解了刻在这块石碑上有关张钫老前辈详家书的内容。刻在这块石碑上张钫老前辈的家书是张钫老前辈于1949年4月份亲自写的,那年他已64岁,他的家人一部分已经随国民党去了宝岛。他在这封家书里,特别告戒他的子女们:“你们已经是成年人了,要学会做人做事,不管你们选择哪种职业,上要对起国家和祖宗,下要给你们的后代做榜样,千万不要做有损祖宗之事。还有这一点,要尊老爱幼,和睦相处,齐心协力,奋力拼搏,把各自的家庭经营好。”听了邓研究员的讲解,该文明十二家一行人非常感动,当场表示要向张钫老前辈学习。除张钫老前辈这块家书石碑外,邓盼研究员又介绍了其志斋墓志铭藏室里面唐代景氏墓志铭、崔弘礼墓志铭上面也有家风家训方面的记载。这更使该文明十二家一行人这次参观收获满满。
当日上午11时30分,该文明十二家一行人专门来到张钫老前辈的墓地前,面对墓地,特向张钫老前辈三鞠躬,以对他表示深深地缅怀之情。
当日上午11时40分,该文明十二家一行人来到刻有“天下为公”四个大字影壁墙前,瞻仰出自孙中山先生手中所题的这四个大字。爱好研究题词的该文明十二家家人邓秋通给大家讲解了这四个大字的出处,寓意。大家才知道了这四大字竟然有这么深的学问和意义。
“天下为公”它出自《礼记·礼运》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句话的原本含义是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强调的是一个理想社会的政治理念。
孙中山先生非常喜爱“天下为公”这一词语,并将其作为自己政治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天下为公”不仅是对中国古代圣贤理想社会的继承,更是孙中山先生政治理念和革命目标的体现。它激励着人们为实现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社会而不懈奋斗。
听了讲解后,该文明十二家一行人认为自己应该也要有“天下为公”的胸怀,努力前行,奋力拼搏,去做好家风建设工作。
当日中午12时,该文明十二家一行人圆满地完成参观张钫故居的使命,满意安全地踏上了返程。在庙头道口饭店,会长邓书锋专门招待了这次参观张钫故居的家人们用午餐。
庙头社区新时代文明十二家组织家人成功开展“参观张钫老前辈故居的”活动,在其全体家人中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大家一致表示:要深入学习领会贯彻落实张钫老前辈的“爱国、奉献、治家的精神,更要以张钫老前辈为榜样,担当社会责任,大爱奉献社会,创造性地做好工作,助力家风建设高质量的大发展,影响和促进庙头社区2000多个家庭和谐幸福,为圆好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做出每个家人应有的贡献。
附件之一:本文配音歌曲是《中华好家风》
附件之二:本文作者简介
李志华,男,生于1964年11月11日,家居新安县南李村镇仙桃村,毕业于河北新闻与文学刊授学院新闻系,职业工人,中共党员,爱好新闻文学,是新安县作家协会的会员、新安县作家协会挹月文学研究会的副秘书长、河南省国学会家风建设委员会宣传部部长,全国著名网刊《京津冀.头条》的特约撰稿人,全国著名《天赋文学社》的特约作家,全国著名网刊《木子存香文学微刊》的特约撰稿人。自1991年秋采写编稿件以来,个人作品多发表在县级以上媒体(主要发表报纸、电台、杂志)及全国著名网刊上,还曾在新安县计生委、新安县党史研究室征文中获过奖并被颁发荣誉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