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文元
在山城重庆,那巍峨的高山,那浩荡的大江,不断冲击着、震撼着我的心灵,但最震撼我的是那依山而建、临河而筑,高低错落、风格各异的建筑。面对这独特的建筑,我老是想,在这么复杂的地形和地势上,除了具备非凡的设计智慧,工人们又是靠什么建起来的呢?
四月六日晚,一场“印象武隆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在武隆旅游区的一个大天坑内举行。
夜幕下,天坑更显得空荡而深邃。陡立的悬崖上,一道白光划过,映出一条波涛翻滚、直泻而下的大江。聚光灯下,一位缠着头帕的老船工手拄拐杖,颤颤微微地讲述着当年川江船工的过往。
时间拉回到近百年前。
太阳刚刚出头,随着老船工的一声隔江呼号,一艘大船向岸边驶来。一队队船工手拿竹蒿,肩套绳圈在岸边聚集。此时,川江号子骤然响起:“哟嗬嗬,哟嗬嗬,哟……嗨佐……嗨佐……嗨……穿恶浪哎,踏险滩嘞,船工一身都是胆啰,闯旋涡啰,迎激流哎,水飞千里船似箭啰,乘风破浪嘛奔大海嘛,齐心协力把船扳哪……”
老船工一领众和,号子高亢激越,旋律悲怆,唱词朴实。伴着号子,船工们推船,摇橹,拉纤。音乐节奏铿锵有力,动感十足。
这宏亮的号子,这刚劲的舞蹈,难道只是表现船工与险恶自然环境在抗争吗?不!这是川渝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和粗犷豪迈的性格体现。此时,我忽然明白了,川渝建筑蕴含的伟大力量,那就是川渝人民不畏困难的坚强和吃苦耐劳的韧性。
川江号子深深感染着我,激动着我,川江号子让我想起了川渝的过去和现在。
在中国古代,重庆是一个军事重镇和商贸重镇。在抗战时期,它是一处易守难攻的战略基地。改革开放后,重庆是我国重要的经济特区,为国家经济、文化和国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抗战时期,川军出川对日作战。据统计,川军出川人数约为350万,占全国参战军人总数的四分之一以上。川军在抗战中伤亡人数高达64万,占全国抗日军队伤亡总数的五分之一。川军转战全国13个省市区,足迹达7万里,参加了28场大型会战。在台儿庄战役等关键战役中,川军以简陋的装备和顽强的意志为抗战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川渝人民的家国情怀和奉献与牺牲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丰碑上。
实景演出分为三个部分,川江号子,重庆火锅和哭嫁。它从三个不同方面反映了船工在运河沿岸的生活。川江号子之所以被搬上舞台,是因为它代表着川渝文化,是川渝文化的重要符号,它记载和昭示着川渝人民勤劳、朴实和团结,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在中国现代史上,川渝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新中国十位开国元帅中就有四位出自川渝。朱德,四川仪陇人。刘伯承,重庆开县人。陈毅,四川乐至人。聂荣臻,重庆江津人。连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邓小平也是四川广安人。川渝的人杰地灵与川渝文化不可分割。特别是川江号子中所表现的那种敢干敢拼,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和团结奋进的精神更是川渝文化的灵魂。
在演出的尾声,老船工语重心长地说,轮船替代了木船,船工失业了,一切都成了过去。过去的虽然过去了,但传承的还要传承。传承什么?当然是川江船工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川渝人民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希望所在。




作者:李文元,内蒙古凉城县人,一生从事教育教学。热爱生活,书写生活,愿生活的阳光永远照耀着我们一路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