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麦天险—死亡之路
通麦天险—“死亡之路”

当我们筹备自驾西藏之旅时,便对滇藏线与川藏线的路况展开了深入研究,还在网络上细细品读了数篇自驾游与骑行者的游记。在路况介绍与游记描述中,“死亡之路”与“九十九道拐”这样的字眼,着实令人心生畏惧,而“死亡之路”指的便是通麦天险。
通麦,这座坐落于 318 国道旁的小镇,隶属林芝地区,地处波密县与林芝县之间,海拔 1800 余米,位于峡谷地段,看似只是一个平平无奇的小镇。
小镇雨水充沛,气候宜人,镇上居民与商户加起来不过十几家,然而,却因“通麦天险”而声名远扬,闻名全国。
百度与 360 百科对“通麦天险”的词条如此阐述:“通麦天险素有‘通麦坟场’之称,乃是 318 国道上最为险峻的路段。它介于波密与八一之间,全长十四公里,汽车行驶这段路,平均耗时约两小时。此地号称世界第二大泥石流群,民间流传着‘川藏难,难于上西天’的说法。”
这十四公里的路段,沿线山体土质疏松,周边雪山河谷环绕,每逢风雨天气或冰雪消融之际,极易引发泥石流与塌方灾害,故而通麦这十四公里路段便有了“死亡之路”的称谓。
按照行程安排,我们将于八月二日踏上这段充满挑战的天险之路。
八月一日下午,我们告别然乌湖,向着通麦进发。
在距离然乌湖三十公里处,便是中国三大海洋冰川之一的米堆冰川。米堆冰川雄踞于 318 国道以北八公里的米美、米堆两村。由于此前我们已领略过世界三大冰川之一的来古冰川,且距离通麦尚有近两百公里的路程,所以仅停车远眺了几眼米堆冰川,拍摄了几张远景照片,便继续前行。
驶过波密县城扎木镇后,318 国道上出现了几段被我们称作“公路长廊”的路段。这些“公路长廊”是为防范山上落石与泥石流而建,汽车行驶其间,让人顿感安全又舒心。
汽车继续前行,在离通麦镇七八公里的山脚下,一座两层楼的客栈映入眼帘,红墙蓝顶,远远望去,格外醒目。路边的牌子上,“仁青客栈欢迎您”几个大字赫然在目。
我们决定在此留宿,毕竟驴友们曾善意告诫:为确保安全,外地车辆最好避免在夜间穿越通麦天险。
踏入仁青客栈,仿若置身于别有洞天的世界。客栈被青山环绕,建筑布局错落有致,院内小桥流水潺潺,四周鸟语花香。房屋皆为木结构,木柱、木壁、木天花板与木地板,营造出质朴而温馨的氛围。步入室内,满室皆为西藏风格的装饰,简约却不失雅致。
餐厅外设有一座观景台,站在台上极目远眺,对面的仙女山在落日余晖的映照下,呈现出千姿百态的迷人风姿。细细观赏,不禁让人感慨:“雪峰百看不厌,金辉意趣悠长,通麦镇外的仁青客栈,实乃绝佳的栖息之所!”
别看这家客栈地处偏远深山,在百度上竟然也能搜索到它的信息。睡前,我们商定,为顺利通过通麦天险,次日清晨六点便出发。
八月二日,我们依约六点从仁青客栈启程,六点二十分便抵达了通麦大桥。
通麦大桥为双塔悬索桥,全长 258 米,主跨 210 米,桥面距离江面 31.5 米。大桥两端有武警战士站岗执勤,每次通车,大车限一辆通过,小车则可两辆同时放行,车速限制为每小时五公里,几乎与人步行速度相当。
七点五十分,我们驾车缓缓驶上大桥。车辆行驶在桥上,能明显感觉到索桥的晃动。直至八点十分,方才驶出通麦大桥,进入那长达十四公里的“天险”路段。
天险路段,蜿蜒曲折,泥泞不堪,路面坑洼不平,到处是坎坷的沟壑。
靠近江边一侧的警示护桩大多已损毁不见,部分路段的公路宛如悬挂在江边,路边随处可见未来得及清理的落石与小塌方形成的土堆,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奇险”二字。为确保安全,车速同样限定在每小时五公里。
汽车在这十四公里的路段上艰难爬行。车身紧紧贴着山壁,一辆挨着一辆,驾驶员们全神贯注地盯着前方,谁都不敢有丝毫懈怠,更不敢贸然争先。
这段路,一侧是绝壁悬崖,飞石随时可能突然袭来,仿佛虎视眈眈地威胁着过往车辆;另一侧则是高深莫测、汹涌咆哮的帕隆藏布江,尽显凶相。此路段,集路窄、路烂、颠簸、涉水、落石、塌方、绝壁、险谷等诸多险阻于一身。
整个路段险象环生,危机四伏,稍有不慎,便可能遭遇车毁人亡的悲剧。难怪自驾游与骑行者们会感叹:“川藏难,难于上西天!”这十四公里的路程,当真无愧于那条令人望而生畏的“死亡之路”。
所幸我们出发得早,路上车辆尚少,加之天气晴好,前方还有一辆警车“开道”,警察不时下车协助武警战士指挥交通。十分庆幸的是,途中并未遇到塌方与落石,车辆行驶较为顺利,仅用了一小时十五分钟,便通过了这条“死亡之路”。
成功翻越通麦天险,我们每个人都不禁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当晚,我们在林芝住宿。
睡前,大家还兴致勃勃地分享了通过“通麦天险”的感受。
八月三日清晨醒来,我们在腾讯网看到一则惊人消息:“2 日晚 23 点多,川藏公路林芝地区波密段的通麦大桥发生垮塌,导致一辆货车坠落,目前伤亡情况不明。”
紧接着又有跟踪报道:“8 月 2 日晚,川藏公路林芝地区波密段的通麦大桥发生垮塌,造成一辆货车坠落,目前有 4 人失踪,失踪的两名货车司乘人员系波密县易贡乡贡仲村村民扎西群培和其美多吉。另外还有两名徒步进藏的游客失踪(后来证实是一男一女两名大学生)。”
看到这两则消息,我们既为这四人的不幸遭遇深感惋惜与哀悼,又暗自庆幸自己没有在米堆冰川过多逗留,而是于八月二日清晨顺利通过了通麦大桥。倘若晚一天,便只能折返绕道昌都前往拉萨了。
时光荏苒,几年过去了,我始终牵挂着我们曾经走过的通麦大桥。当我修改这篇游记时,再次在百度网上搜索“通麦天险”的词条,屏幕上跳出这样一则消息:“新华社拉萨 2016 年 4 月 14 日专电,(记者张宸):记者从林芝获悉,川藏公路 318 国道 102 滑坡群和通麦至 105 道班段整治改建工程 4 月 13 日正式通车,这标志着泥石流、塌方等灾害频发的川藏公路通麦天险永久解除。”
读完这则消息,我再次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永别了,那既令人神往又让人惊恐的通麦天险!
2013 年 8 月记,2016 年 5 月修改。
当年的 通麦天险

当年的通麦天险

仁青客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