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晔生于公元398年~卒于公元445年,字蔚宗,南朝宋时期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朝廷官员。范晔祖籍为顺阳郡顺阳县(今淅川县李官桥镇)人,范晔墓位于淅川县老县城(今老城镇)南35千米埠口街的东侧,共有9座墓冢,被称为“范氏九冢”。
范晔的高祖父范晷为西晋雍州刺史加左将军;曾祖父范汪博学多通,善谈名理。撰有《尚书大事》二十卷,《祭典》三卷,《范氏家传》一卷,医学棋艺著作《范东阳方》一百零五卷,《棋九品序录》一卷。祖父范宁是东晋经学家,任豫章太守,他一生推崇儒学,反对玄学。撰有《春秋榖梁传集解》十二卷,其义精深,为世人所敬重。范晔的父亲范泰,为东晋及南朝宋大臣,初任太学博士,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领国子祭酒。撰有《古今善言》二十四卷。范晔撰写的《后汉书》,博采众长,结构严谨、属词丽密,记载翔实,既肯定了忠贞忍逸的儒士,也褒扬了狂狷放达的隐士。尊史实而为皇后作纪,赞高行而为奇女列传,不拘纲常,不落窠臼。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
童年时的范晔受家庭文化熏陶,加上从小好学,喜好文史,天资聪颖,出口成章,年少时期就展现其多才多艺的才华,以善写文章而负盛名。
范晔在太学5年时间里,丰富了学识,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范晔利用太学“田假”、“授衣假”假日期间到各地游学,记载了大量的汉代人文故事,为撰写《后汉书》打下坚实基础。
元嘉九年(432年)冬,刘义隆病重,刘义康独揽朝政。这年,刘义康母亲王太妃去世,下葬的头天晚上,刘义康召集同僚旧友料理丧事,聚会于东府。当时范晔的弟弟范广渊在义康府任祭酒一职,范广渊邀请哥哥范晔、朋友王深、王广等去自己下榻处饮酒,醉酒后范广渊和两位朋友开北窗欣赏挽歌起舞,完全忘记了是什么场合,范晔几次上前劝阻无效。这一切被义康府侍从路过看到,禀报了刘义康,刘义康大怒,范晔因此事受到牵连,降范晔为宣城太守。
范晔到宣城后,为排遣心中苦闷,潜心研究东汉历史,研究东汉光武帝到汉献帝一百九十六年的历史。在《汉书》基础上。新添了《党锢传》、《宦官传》、《文苑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列女传》等,特别是《列女传》,在纪传体史书中开创了为妇女立传的先例。范晔在《列女传》中,记载很多才行高秀的女子,有择夫重品行轻富贵的西汉大臣鲍宣的妻子桓少君;有博学才女,东汉时期著名史学家、文学家,著有《东征赋》和《女诫》等书的班昭;有断机劝夫求学的乐羊子妻;有汉代文学家才女蔡琰(蔡文姬);有孝女舍身救父的曹娥、叔先雄;范晔不拘三纲五常的界限,开创了为妇女立传的先例,这在正史中第一次出现。另外,改《史记》中的《外戚传》为《皇后纪》,二百年内先后有六位皇后或皇太后临朝听政,这个现象在历史上确实是少有的。
范晔在《党锢传》、《循吏传》中,歌颂了一大批清廉官员,如:杜诗、孔奋、张堪、廉范、王堂、苏章、南阳县令羊续、贾琮、陆康等人,他们都是勤政爱民、品行卓著的好官员。范晔以一腔热情,写出了历史名著《后汉书》。在官场近三十年,范晔做官惟明、立身惟清,洁勤慎独,体恤百姓,不谄媚权贵,不恃权贪功,以清白传世。
范晔一生笃持儒学,抨击佛教的因果传说,力主无鬼论,在著史观念上对儒家学术非常重视,在政治上推崇儒家王道精神,主张实行宽和仁政,歌颂忠孝节义等儒家道德。范晔官做到左卫将军兼太子詹士,沈演之为右卫将军,与范晔对掌禁旅,同参机密。范晔对同僚们做到了以诚相待,每次朝见皇帝时,范晔若先到,必等沈演之到来一起进去,而沈演之入朝没有等范晔的习惯。范晔为人不藏心机,作《和香方》,对他们进行讥讪。根据同僚的特点,范晔把庾炳之比作是“多忌”的麝香,沈演之比作“昏钝”的“枣膏”等等,而范晔则以“沈实易和”自喻。范晔本意写着自乐,也就是玩玩而已。令他没想到的是,《和香方》一出,范晔为同僚们所不容。他们经常打压排挤他,范晔在官场上不知人心险恶,不知道保护自己,最终陷入被人设计的陷阱中。
元嘉十七年(440年),因彭城王刘义康长期执政,威权日重,宋文帝猜忌心起,遂以"合党连群,阴谋潜计"的罪名解除了刘义康的宰辅职务,贬为江州刺史。孔熙先因刘义康有恩于其父,便联络朝臣,密谋反叛。当时,范晔掌握禁军,又多年在刘义康部下为官,所以在网罗党羽时候,成了孔熙先首先留意的对象。孔熙先首先结交范晔的外甥谢综,贿赂谢综,谢综为报答孔熙先,把孔熙先引荐给舅舅范晔。孔熙先认识范晔后,倾全力讨好范晔,范晔欣赏孔熙先的学识、才干,于是二人关系好起来。 孔熙先见时机成熟,就尝试怂恿范晔参与刘义康谋反团伙,被范晔坚辞拒绝。
范晔不参与谋反,几人怀恨在心。事发时,徐湛之、孔熙先等人事发后把谋反之事全部安在范晔身上,范晔唯一的错就是知道有谋反之事,但没有及时向刘义隆禀报,范晔有口难辩,最终被冤死。成了皇族内讧的牺牲品,最后背个谋反罪含冤被诛。
范晔死后,历史上对范晔的评价一直是争论不休。沈约撰写的《宋书》、李延寿撰写的《南史》,司马光的《资政通鉴》都认为‘’范晔谋反”是事实,对范晔多有贬斥。沈约站在刘宋立场上,在《宋书.范晔传》中不厌其烦地记录范晔‘谋反’的全过程,里面充满了主观臆断,如“晔默然不答,其意乃定”、”晔既有逆谋,欲探时旨、其缪乱如此“等等。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四》引用梁朝裴子野的议论,“夫有逸群之才,必思冲天之据,益俗之量,则愤常均之下。刘湛、范尉宗皆忸态而贪权,矜才以徇逆累叶风素,一朝而陨,向之所谓智能,翻为亡身之具矣!”裴子野也是士族之人,他认为刘湛、范晔都因贪权,炫耀才华,追随叛逆之人刘义康,招来灭族大祸。
清代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著名史学家、经学家、考据学家王鸣盛,用汉学考证方法研究历史,历时20多年,对《史记》及下迄五代各史中的纪、志、表、传相互考证,分清异同,互作补充,又参阅其他历史名著纠正谬误。对其中的地理、职官、典章制度均详为阐述。他在名著《十七史商榷》六十二卷中,撰写了“范蔚宗以谋反诛”一文,对《宋书》《南史》中所载范晔谋反事表示异议。他的观点是:一、范晔与宋文帝君臣相处甚欢,范晔获如此“嘉遇”“殊恩”,没有理由谋反,怎会丧心病狂地操戈相向呢?二、范晔曾为谋反事主刘义康所用,但又以“饮食细过为所黜”,心中怨刘义康必甚,怎么可能再行效忠以至于为之身殉呢?三、范晔参与谋反是受孔熙先的诱引,而孔熙先劝诱他的理由是:宋王室不与范晔联姻,实是看不起他,但这个理由完全站不住脚,朝中高官很多,并没有个个都与帝室联姻,范晔岂可以此为怨?四、范晔撰史,贵德义,抑势利,进处士,黜奸雄。立言若是,其人可知,犯上作乱之行径必不可为也。2006年,翟林东、李珍在《范晔评传》中,认为范晔不是谋反主谋,《宋书》多次强调范晔是主谋,不符合事实。范晔在遗诗中写道:虽无嵇生琴,庶同夏侯色。表示自己如同嵇康和夏侯玄,是受人连累而被冤枉的。
作者简介:李帆,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散文学会会员,南阳市作协委员、理事,史学研究者。出版诗集《一朵火焰在远处叫我》《遥望星空》《灵魂圣地》、长篇历史小说《范晔传》(范蠡新传)等五部文集。
本人从事写作几十年来,先后在《天津诗人》《神州》《中国文学》《星星文学》《时代文学》《活着》《青春文艺》《江海文艺》《野草》《躬耕》《南阳日报》《南阳晚报》《上海诗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散文、诗歌5百余篇。2009年在河南省交通厅改革三十年诗歌大赛中荣获二等奖。诗歌《一粒微尘》《粽子遐想》《那股青烟》,获2018年第五届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一等奖,任(白河诗丛)编委。2015至2017年,在《南都晨报》《南阳晚报》发表随笔、评论260余篇。现供职于姚雪垠研究会秘书处,供职于河南省范蠡文化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