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师赋
乙已暮春,余行至洛东偃师,临伊洛之川,望嵩邙之岫。感其地脉绵延,文华鼎盛,遂以赋纪之。偃师者,千年故郡,三代遗墟,河洛之枢,礼乐之渊。夏商肇基,汉唐鼎祚;儒道并蓄,姓氏根繁。今以辞章摹其形胜,虽笔力拙稚,然心慕圣贤,情寄山川,故不揣浅陋,试作斯文。
观夫偃师之地,襟河洛而枕嵩邙。伊水南绕,邙岭北峙,东接巩义,西望洛阳。
天垂紫气,地涌玄黄。河图洛书,肇启文明之源;夏鼎商彝,暗藏兴废之章。
昔大禹导川,划九州以定疆;周公制礼,铸九鼎而安邦。
斯地也,承昆仑之浩脉,接华岳之雄苍。沃野平畴,麦浪翻金;阡陌纵横,桑麻盈筐。
登高远眺,可见龙门石窟千龛列岫,佛光普照;回洛仓廪万粟归藏,漕运繁忙。
若夫夏都斟鄩,遗址犹存。二里头间,宫阙基址隐现,玉璋铜爵,诉先民之智光。
商汤革夏,西亳立都。伊尹辅政,庖厨调鼎;仲虺作诰,德音昭彰。
至若汉魏故城,残垣断壁,犹记班固修史、蔡伦造纸、张衡制仪之盛况。
更有唐陵星布,恭陵、昭陵陪冢森然,石刻翁仲,默守千年风霜。
至若玄门理学,并耀此乡。
北邙山上,吕祖庵云烟缭绕,道法自然;程颢程颐,著书立说,理学滥觞。
客家南迁,根脉犹系。百家姓氏,寻源问祖,洪洞槐荫,濮阳共仰。
河洛郎兮,四海播迁;族谱续兮,故土情长。
若乃春和景明,牡丹倾城。姚黄魏紫,竞艳邙岭;国色天香,誉满帝京。
秋深霜降,金菊绕篱;夏荷映日,冬雪覆庭。
伊洛泛舟,渔歌互答;缑山登顶,鹤影翩跹。
更有汉函谷关,雄峙险隘,驼铃遥响丝路;隋唐运河,帆影如织,漕船直下余杭。
嗟乎!偃师之胜,非止形胜,更在文脉。
昔曹植感洛神而赋华章,今吾临偃师而叹沧桑。
河图洛书,演宇宙之玄奥;诗书礼乐,育华夏之脊梁。
愿效先贤,秉笔书史;更期来者,续写辉煌。
结曰:
伊洛汤汤,邙岳苍苍。
文明薪火,永耀此邦。
赋成搁笔,唯愿山河无恙,文脉永昌!
注:文中融合偃师地理、历史、文化要素,引用考古遗址(如二里头、汉魏故城)、姓氏根脉(洪洞寻根)、道教理学(吕祖庵、二程)等,并化用《洛神赋》句式与意境,突出其“河洛文明核心区”地位。
作者简介:薛华平,原江西省赣州市政协机关一级调研员,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现江西省赣州客家联谊会副会长兼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