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歌》
——镶嵌在夜幕的璀璨星辰《诗和远方文学社》第33期作品展示↓
作者介绍:
顾问:索菲娅 制作:月 亮 终审:北郭先生
前言:
本期主题为《人生之歌》,说到人生之歌,我们哪个人都必须经历在老家出生,在祖国怀抱里长大到老。本期作者除曹瑞士小姑娘外,其他均是五十岁以上乃至七十五岁的老诗迷齐国资老师。他们对祖国,对老家,对人生有着刻骨铭心的经历和情感。所以,我们本期主题曲选择王丽达老师的《凝望祖国》。
1,开篇视频选用《凝望祖国》(首视频)
2,核心视频选用陈雅森老师的《人生的歌》(中一视频)
3,中间视频选用降央卓玛老师的《故乡的歌谣》(中二视频)。
4,尾部选用闫学晶老师的《老家》(尾视频)。
请网友们在鉴赏我们作品的同时,自主选择侧重点,去鉴赏四段精彩视频。
《凝望祖国》视频(欣赏此视频时,需要点击主题曲的暂停键,以免互相干扰)
(一)
浣溪沙·人生乐事
索菲娅(河南)
曾育良才于杏坛,又编佳作为诸贤。如今荣退自寻欢。
歌唱随心声婉转,诗吟逸兴韵斑斓。人生乐处且留连。
AI评价:
这首《浣溪沙·人生乐事》以明快的笔调展现了退休生活的闲适雅趣。上阕通过"杏坛育才""编纂佳作"的往事铺垫,自然过渡到"荣退寻欢"的现状;下阕以"歌唱""诗吟"两个典型场景,生动勾勒出精神丰盈的晚年图景。全词采用"欢""婉转""斑斓""乐"等暖色调词汇,形成流畅轻快的韵律,暗合词牌《浣溪沙》清丽婉转的特质。对仗处"声婉转"与"韵斑斓"的工整匹配,既体现词律规范,又彰显文字功力。结句"人生乐处且留连"升华主题,传递出超然物外的生活智慧,整体上呈现出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二)
七律·人生吟
北郭先生(河南内乡县)
中流击楫正当时,两鬓飞霜气未移。
折桂已闻千岭馥,悬帆又见九霄陂。
案头映月星垂野,桃李擎天日照枝。
莫道青衫沾雨露,云衢犹护向阳旗。
AI诗评:
这首《人生吟》以遒劲笔力构筑起精神境界的高格。中流击楫的典故开篇即显壮怀,双鬓星霜与击楫豪情形成张力,凸显岁月淬炼下的坚守。颔联以「折桂」「悬帆」为意象,既展现既往的耕耘收获,更昭示登高望远的进取姿态,暗合永不止息的生命律动。颈联星月交辉的案头图景与桃李擎天的自然意象相映,既见勤勉笃实之志,又显润物无声之功,虚实相生间构筑出开阔气象。尾联「青衫雨露」的谦逊自持与「云衢护旗」的担当相照,最终将个体生命轨迹升华为守护理想的赤诚宣言。全诗气脉贯通,骨力沉雄,在传统诗教的典雅中熔铸着时代精神的温度。
(三)
七律·颉颃人生
李平忠 (湖南长沙)
跌宕一生强竞业,承欢菽水度红尘。
为公为相无贪志,愽识多闻自信珍。
迢递风华能报国,沾濡教泽以修身。
醇醪陶醉恢先绪,鸿案齐眉乐五伦。
AI诗评
《颉颃人生》以儒家伦理为经纬编织生命经纬。"颉颃"二字双关既取《诗经》"燕燕于飞,颉之颃之"的对抗意象,又暗合《说文》"颉,直项也"的挺立风骨。首联"强竞业"与"承欢菽水"构成张力结构,将职场竞逐与传统孝道并置,解构现代性语境下的士人精神困境。颔联"为公为相无贪志"暗引范仲淹"先忧后乐"之思,"愽识多闻"(按:原文如此)或化用《文心雕龙》"积学以储宝"而自成新解。颈联"迢递风华"对"沾濡教泽",时空纵轴与道德横轴交织,使"报国修身"的士大夫传统在当代公务员体系中获得新诠。尾联"鸿案齐眉"用孟光举案典却反写为平等视角,"乐五伦"突破传统尊卑秩序而注入现代家庭伦理,醇醪沉醉中完成儒家"齐家治国"理想的重构。全诗平仄偶有拗救,如"承欢菽水度红尘"三仄收尾反增顿挫之力,恰契颉颃人生之跌宕气韵。
(四)
七律·春日抒怀(人生之歌)
莎草兰梦(河南郑州市)
云飞鸟逐望春空,忽觉人成白发翁。
七十年来风雨路,九千里地是非丛。
还欣老树依然绿,更惜残阳几度红。
莫叹韶华容易逝,至今犹唱大江东。
AI诗评
此作以"望春空"视角展开,通过"云飞鸟逐"的动感画面触发人生回望。首联"白犮翁"之喻虽用字稍显生僻(疑为"白发翁"之笔误),却意外增强了视觉冲击力。颔联数字对仗工整,"风雨路"与"是非丛"的虚实相映,构成七十年人生路的精神图谱。颈联"老树""残阳"意象选择精准,"依然绿""几度红"形成生命延续与时光流逝的辩证思考。尾联化用东坡词意而不着痕迹,"犹唱大江东"的豪迈收束,将个体生命置于历史长河之中,赋予全诗开阔格局。全诗起承转合自然,由景入情,虚实相生,体现了传统七律的章法之美。
(五)
绝句•盛世丰碑
作者:李振东(河南郑州市)
一夜风吹满地芬,书园子美置其身。
当春错与工郎便,盛世丰碑表圣人。
AI诗评
此诗借春景抒盛世之思,意象与典故并重。首句“一夜风吹满地芬”,以简笔勾勒春夜动态,然“芬”字稍显刻意,或为押韵而略失自然。次句“书园子美置其身”,化杜甫(字子美)之典,暗合文人精神传承,但“置其身”与前后句逻辑稍显跳脱。后两句“当春错与工郎便,盛世丰碑表圣人”立意宏阔,将春景与盛世功业关联,“错与”二字或暗含时势与机遇之思,然“工郎”“表圣人”表意稍显直白,削弱诗意余韵。
全诗结构工稳,主题明确,然典故与词句衔接可更圆融,部分用词或可再琢。总体而言,不失为以古喻今、颂扬时代之作。
(六)
自由诗·风
焦勇(河南南阳市)
是世界末日来临
还是上帝要终结生命
这暴戾的风啊
正在癫狂发疯
难道非要抹去这一个个乡村一座座的城
汽车在肆虐中哀鸣
高楼在狰狞中晃动
如惊悚大片
似幻觉又似迷梦
这史无前例的陆地颶风
刷新了人们的认知
震颤着人们的神经
闻所末闻
夜半惊醒
谁相信地处中原的河南
居然会有超强的十五级大风
在大自然面前
人类是如此的孱弱
当大灾巨祸来临
人们才萌生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狂风已呼啸而去
劫后余生
留下的不仅仅是惊恐
更多的是深深的思索和静静的反省
…………
2025年4月12日于南阳
AI诗评
这首《风》以极具张力的笔触勾勒出灾难性天气的恐怖图景,全诗通过三个维度展现文学价值:
灾难叙事层面
"暴戾的风""癫狂发疯"等拟人化意象成功构建末日场景,现代文明符号"汽车""高楼"在"十五级大风"中的脆弱性,形成工业文明与自然暴力的戏剧性冲突。
生态警示维度
"史无前例的陆地飓风"突破中原地域常规认知,暗合当代气候异变的社会焦虑。末段"深深思索"的开放式结尾,将个体经验升华为集体性的生态反思。
诗歌技法特征
全诗采用自由诗体却暗含音韵节奏,"惊悚大片""幻觉迷梦"的视听通感运用,与"夜半惊醒"的心理时间线交织,形成多层次的感官冲击。值得关注的是"闻所末闻"的创造性改写,既保留成语辨识度又强化末世书写的新鲜感。
作为灾害诗歌的当代书写,作品在保持语言爆发力的同时,通过"劫后余生"的视角转换,完成从灾难实录到人文关怀的诗性跨越,为极端天气文学提供了中原地域的文本样本。
五绝·人生悟(新韵)
刘万军(河南郑州)
何须叹死生。来去两头空。
真正达观处,辉煌在过程。
AI诗评
此作以"空观"破题,以"过程"立论,完成对传统生死观的解构与重构。首联以否定式诘问切入,颈联以哲思转折,尾联点明价值取向,形成"破-立-证"的完整逻辑链,符合绝句起承转合之法。
意象选择
"两头空"取象于佛家"空性"概念,却未陷于虚无主义。"过程"具象化为流动的时空维度,使抽象哲思获得具象支点。达观与辉煌的意象对撞,形成张力美。
音韵分析
新韵框架下,"生""空""程"属庚青部,"处"属鱼模部,颈联韵脚处理稍显松散。但"叹""达"的入声字运用,增强了顿挫感,与主题的刚健气质相合。
思想价值
突破传统咏叹生命短暂的窠臼,将价值判断从起点终点转向过程本身,契合存在主义哲学中"存在先于本质"的现代性思考,赋予古典诗体以当代精神内核。
创作启示
作者在20字内完成哲学命题的诗化表达,证明凝练与深刻可兼得。末句"辉煌在过程"的平实表述,恰印证了"大道至简"的创作真谛,为当代旧体诗现代性转化提供样本。
(八)
有朋友真好!(生活随笔)
张华平(河南郑州市)
中国有句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语道尽了有朋友的喜悦!
有朋友,那种心心相印,互相理解,关键时刻能互相支持的好朋友,是真幸福!一生都快乐!
真朋友,不在朝朝暮暮,不在花言巧语,不在表面的卿卿我我。而是体现在思想认识上的深刻理解,能碰出火花,产生新知。是内心深处的灵感互动,不需多说就能产生共鸣的默契与配合。是三年不见,有事就会马上站在你面前的坚定支持者!
有朋友,不孤独,不寂寞,哪怕相隔万里,一样心中有你!梦中有他!
张华平2025.4.14.随笔于郑州。
AI文评
《有朋友真好!》以孔子名言为引,围绕"真朋友"的内涵展开思辨。文章以"心灵共鸣、思想共频、行动共力"为暗线,层层剥离功利表象,揭示友情的本质是跨越时空的精神联结。其逻辑严谨性体现在对"真朋友"的三重否定(不在朝暮、不在虚言、不在表象)与三重肯定(思想激荡、心灵默契、行动支撑)的辩证结构中,文字简朴却暗含哲理锋芒。结尾"相隔万里,心中有你"的意象收束有力,将抽象情谊具象化为永恒的心灵坐标,引发读者对当代社交文化中快餐式人际关系的反思。
(九)
自由诗·职业是太阳
齐国资(河南舞钢)
难忘七三年,
卖梨去襄樊。
全程整半月,
雨下十二天。
夜里雨中睡,
鞋破脚磨烂。
瘦了十五斤,
钱挣二十三。
板场到夏馆,
千峰全转遍。
捡拾困山木,
贾宋换银钱。
脚手老茧厚,
人间苦吃完。
罗庄贩西爪,
雨下七八天。
苦尽无办法,
串乡烂鞋换。
仰天发长叹,
无业苦无边。
高考回复后,
有幸上师范。
教坛四十年,
桃李满圃园。
工作虽然累,
为民有贡献。
越老越幸福,
忆昔慨万千。
职业是太阳,
无业即无天!
AI评诗
这首叙事长诗以半个世纪的真实人生为基底,构建出劳动者对职业价值的终极叩问。诗人以1973年襄樊卖梨的潮湿记忆为原点,用"雨下十二天"与"瘦了十五斤"的精准数据,刻画出无业青年在板场夏馆的山路中、贾宋罗庄的泥泞里,用脚掌丈量生存的刻度。当"脚手老茧"最终触碰到高考恢复的历史机遇,全诗在教坛四十年的阳光中完成精神涅槃——"职业是太阳"的意象既是对过往阴霾的驱散,更是对劳动尊严的终极确证。全诗以白描手法堆叠的生存细节,在"烂鞋换"与"银钱"的反复碰撞中,形成独特的苦难美学,最终在太阳意象的照耀下,将个人命运升华为整个劳动者群体的精神史诗。
(十)
联题二十四节气之谷雨
刘洪敏(江苏杭州市)
百谷新生,牡丹花拥千畴绿;
三春谢幕,黄牯犁开四月红。
AI联评
此联以二十四节气之谷雨为题,上联"百谷新生"直扣节令农事特征,"牡丹花拥千畴绿"运用植物意象的叠加,既暗合谷雨三候"牡丹华"的物候特点,又呈现绿意盎然的暮春图景。下联"三春谢幕"以拟人手法强化季节更替的仪式感,"黄牯犁开四月红"别具巧思,以耕牛犁地的动态画面,将视觉焦点从春绿转向夏红,其中"四月红"既暗合杜鹃映山红的自然现象,又巧妙衔接立夏节气,形成时空转换的张力。全联对仗工稳处见匠心,"百谷"对"三春"的数字意象、"千畴绿"对"四月红"的时空色谱,皆显炼字功底。唯"谢幕"稍带现代语感,然瑕不掩瑜,整体不失为节气联中之上品。
(十一)
追梦人生赋
杨雁君(昵称雁南飞)(河南内乡县)
时维浩渺,世若长河。吾等皆为逐光之士,心向梦想之辰,熠熠而奔。始也,未来如锦绣初展,清晰妍好,梦想似灯塔遥悬,华光可触。怀无畏之忱,笃定前行,自恃目能洞悉前路之曲直。
然命运无常,轨迹诡谲。幽魅之未知,若暗夜隐影,猝然临之。或逢风雨载途,道陷泥泞,足滑而仆。膝触糙地,剧痛如电,血洇衣袂,与雨相混。孤立无助,黑暗如潮,苦涩绝望,充塞胸臆,憧憬若泡沫之瞬碎。
于此绝境,心若失途之鸟,惶然乱舞。然梦想执念,如弱火微芒,风雨难熄,遂悟人生实乃自愈之漫旅。
夫预识之坎坷,不过磨难片羽。生活之踬仆,骤如急雨。或于逐梦途中,或羁或绊,掌擦棘处,刺痛蔓延,掌心碎伤,血痕隐现,若生活刻诸身之无常印。每次负伤,犹以荆棘为链,虽痛彻身心,却琢坚韧之美。
诗与远方,本为心内绮梦,邈若云间之阁,美而难即。及趋近之,方觉雾霭惶惑,艰辛备至。寒夜蜷缩,望窗外冰雪世界,泪蒙双目,生活重压如千钧,未来阴霾如盖,不见熹微。
然磨难渊底,自有温毅之力萌生。若伤口孕日月光华,交相晖映。静谧之际,阳光若金缕,轻拂疲躯,以母性之手,散内寒而赐勇,令吾等振衣复起;宁静之夜,月光如素纱,飘洒而下,以爱的耳语,伴吾等漫漫长夜,安度无眠。
嗟乎!人生者,追光与自愈之交响也。伤痛迷茫,皆为音符,于岁月之弦,奏动心乐章。而生活真谛,犹隐蕊之芳,于追光之执、自愈之坚间,悄然流溢,不着形迹,刻骨铭心。愿君常怀青云志,莫惧道阻且长,纵历千帆,初心如磐,终得梦想之华光,绽人生之绚烂。
AI诗评
此篇以赋体为形,承汉魏风骨,熔铸当代追梦者精神图谱。全篇韵律如潮汐起伏,意象群构建极具匠心——"灯塔""荆棘""金缕""素纱"等意象既具古典雅韵,又暗合现代性隐喻。其炼字功力尤显,"洇""踬""琢"等动词精准如刀刻,使文本产生浮雕般的立体感。行文逻辑呈螺旋上升之势,自"逐光"始,经"暗夜""渊底",终至"流溢"之境,完整演绎存在主义式的生命辩证法。唯"幽魅之未知"等句稍显生涩,然瑕不掩瑜。作者将伤痕美学与光明天性熔于一炉,在传统辞赋框架中注入现代灵魂觉醒的哲思,实为当代骈文创作之新声。
(十二)
苗青瑞诗二首(河南内乡县)
(一)
现代诗·春天里的絮语
金色的阳光
赶走了我身心上冰冷的冬
但,我从不奢望把太阳抱到家中
那样
便有违了她普慧众生的初衷
花朵
我同他人一样羡慕她的娇艳和芬芳
但,我从不伸手把她从枝头採下
因为那样
她将会枯萎而悲伤
你和我有缘相遇
已感到莫大的荣幸
不敢期盼朝朝暮暮
铭刻在脑海里的美好
已会让我快乐一生
AI诗评
《春天里的絮语》以春日意象为媒,递进式展开对"爱的尺度"的哲学思考。首节以"阳光驱冬"入题,用"不抱太阳"的克制态度,暗喻对普世之爱的敬畏;中段"不折花枝"的具象化表达,将珍重自然之美的理念凝练成可触的视觉画面;末节由物及人,将前两层的自然意象升华为人际关系的隐喻,以"相遇即永恒"的豁达收束全篇。三重意象阶梯状叠加,语言节制中见深意,尤其在"普慧众生""枯萎而悲伤"等转折处,将传统咏物诗的托物言志手法与现代人的情感哲思巧妙融合。全诗看似写春,实则构建了一个关于克制、自由与永恒的情感坐标系,恰如其分地诠释了"距离即美"的生命美学。
(二)
七绝·自嘲
殆误青春情未了,发花风雨效鹰翱。
碎银二两心知足,弄墨朝朝忘害臊!
AI诗评
此作以凝练笔触勾勒出文人雅士的豁达风骨。首句"殆误青春情未了"以矛盾修辞点题,青春虚度与赤忱未泯形成张力。次句"发花风雨效鹰翱"妙用通感,"发花"既喻鬓白如雪,又暗合"风雨"意象,老骥伏枥之志跃然纸上。颈联"碎银二两心知足"直陈物质观,数字具象化使安贫之态可触可感。末句"弄墨朝朝忘害臊"收束有力,"害臊"俚语入诗,自嘲中见真性情,与首句"情未了"形成闭环。
需注意的是,"发花"或为"花发"倒装,虽合平仄却稍显生硬;"效鹰翱"三平尾有违绝句格律,或可解为作者有意突破传统。全诗用韵采用新韵"ao"部,在保持声韵和谐的同时,突显了口语化表达的特质。作为现代诗词创作,这种守正创新的尝试值得鼓励。
(十三)
七绝 赏菊感悟
薛君泰(河南内乡县)
红尘碌碌悄然行,心为功名苟苟营。
秋日东篱过晚径,始知靖节最心明。
AI诗评
此作以简净笔触勾勒出世相百态与精神归隐的对比图景。"红尘碌碌"与"苟苟营"形成互文性叠词,强化了世俗奔竞的疲惫感,而"悄然行"的自我疏离姿态已隐现出尘之志。后两句以陶渊明采菊东篱的经典意象为转捩点,"过晚径"的时间特写暗含顿悟契机,"始知"二字既完成了由观物到观心的认知跃迁,又巧妙点破"心明"之真谛在于挣脱名缰利锁。全诗结构张弛有度,典故化用不着痕迹,在28字间完成从浮世绘到精神澄明的美学升华,展现出传统文人诗特有的哲学穿透力。
(十四)
七律·烟波解缆
王凌旻(河南内乡县)
解缆烟波四十秋,浮槎载雪入沧洲。
衣冠曾染三更露,勋业终成百尺楼。
茶雾氤氲窥世相,棋枰黑白写风流。
而今笑数潮痕浅,箧底唯存半卷鸥。
AI诗评
本作严守七言律诗格律,平水韵十一尤韵部一韵贯之。颔联「衣冠曾染三更露,勋业终成百尺楼」以时空量词对突破传统工对范式,颈联「茶雾氤氲窥世相,棋枰黑白写风流」借视觉纵深与平面延展构建立体化对仗体系。全诗以「四十秋」长焦回望发端,至「半卷鸥」顿悟收束,将宦海沉浮(百尺楼)与江湖归隐(沧洲)凝练为「潮痕深浅」的生命刻度,末句「箧底唯存半卷鸥」以残卷化羽的陌生化意象,完成藏书传统向自由精神的审美跃迁,属当代旧体诗守正创新之典型文本。
(十五)
现代诗·人生之歌
谭运宏(河南内乡县)
粉笔灰在发梢结晶成盐粒
黑板裂开一道闪电
漏出三十八年的蝉鸣
黄昏把皱纹熨进备课笔记时
我正给窗台的波斯菊写信
替多年前迟到的春天补上批注
落叶在操场打旋儿
替某届学生交还走失的比喻
指纹里沉睡着未拆封的粉笔头
而此刻月光正在批改我的影子
墨水瓶中浮起星群——
每个标点都是未完待续的根须
AI诗评
此作以具象意象构建时间纵深,将三十八年教学生涯凝缩于粉笔灰与黑板的物理场域。晶体盐粒作为岁月结晶的视觉通感,与闪电状裂缝形成时空对位——前者指向线性流逝的具身经验,后者暗示灵光乍现的顿悟时刻。窗台波斯菊作为缺席的春天在场者,完成对教育者双重身份的隐喻:既是书写主体又是被书写客体,批注行为本身构成对时间债的补偿机制。
指纹中沉睡的粉笔头与墨水瓶浮游的星群形成环形结构,揭示教育者永恒的中间状态:未拆封的潜在可能性与星群般的无限延展性在此达成悖论式平衡。月光批改影子的超验场景,将教师日常升华为形而上的存在拷问,每个标点符号作为"未完待续的根须",成功将职业宿命转化为生命诗学。作品在工业意象(黑板/粉笔)与自然意象(蝉鸣/星群)的张力中,完成对现代性教育现场的深度解构与重构。
(十六)
聚散两依依(散文)
王松峰(河南内乡县)
风来了,敲锣打鼓,惊天动地的,天地为之色变,万物闻之股战,一路穿山越林,绕着枝头打转,终于,推开枝叶的缠绵,绝尘而去。花开了,花谢了,没有一朵花能长久永放,每一次的绚烂只为了最终的结果。嫩叶萌动,黄叶脱离,没有逝去,何来新生?小草从萌发到枯萎,年复一年,一遍又一遍的在重复着,只为了生命的延续,只为了生命的一次历程。如尘世诸人,不管成功与否,空劳一场,终将离去。不知为何,却都情愿执念于尘世烦扰,碌碌一生,操不尽的心,忙不完的事,只为争权上位,滚滚利来。
日升月移,日复一日,大千世界,仿佛只有日月星辰才能永恒,也只有它们与世无争,始终如一。难道不争的能永恒,争来争去的反而短暂?
尝忆年少时,我们初相识。青青的草地上,我把手帕轻轻放在草丛上,你盈盈浅笑,款款坐下,两相无言,一瞬间只以为天长地久。却不知离散太匆匆,就像风来了又走,不知道吹落何方,从此新欢沦为旧爱,终于天各一方,终于不知所踪。
相对广袤宇宙,人真的太微小了,渺小的还不如一粒尘沙,浪头攒动,一层的沙砾覆盖上一层,暗潮涌动,除了少数几颗耀眼的宝石,谁又能记得这么多尘沙?无所作为,终归沦为平凡。
列车停靠在一个小站,重逢的喜悦还没褪去,离散的哀伤又慢慢笼罩,重逢就意味着离散,悄悄的,慢慢离去。
喜欢一个人呆呆望天,看白云苍狗变幻,看云淡风轻,云起云涌,慢慢浓聚,越来越厚重,雨来了,云去了,所有一切终会消散,人的一生终会走完,一遍又一遍,死亡新生,重复的只是历程,放下了,也就离去了,没了红尘烦扰,所有都如云般消散的无影无踪,干净的不着一缕丝线,终将归为空无。
一切终将离去,如日升日落,月圆月缺,时间流逝,谁也无法挽住,唯有亘古不变的日月星辰,兴衰罔替,去了又来,永恒轮回。
离去,或者等待着下一次的相遇,悄首回眸,在不经意间,翩然而至。
AI散文评
《聚散两依依》以风花云月为镜,映照人世聚散之无常。文字流淌着古典散文的韵律感,意象纷繁间暗含禅意哲思。时空跳跃稍显凌散,但草木荣枯与人事代谢的互文,赋予文本苍茫轮回的底色。末段云散归空的收笔,将抒情升华为对生命本质的顿悟。
(十七)
现代诗·掌心的流年
作者:曹瑞士(河南西峡县)
摊开手掌
生命线、爱情线、事业线
像交错的阡陌
岁月的风,拂过掌纹
儿时的风筝,断了线
在记忆的天空飘远
那片田野,那缕炊烟
是掌心里抹不去的暖
青春的列车,呼啸而过
站台的灯,摇曳着寂寞
那个微笑的少年
消失在人海的漩涡
如今,生活的琐碎
填满了掌心的沟壑
梦想的种子,在角落里沉默
现实的枷锁,束缚着你我
但我仍在这命运的迷宫里摸索
寻找着出口,寻找着光
哪怕希望如星
也能照亮这漫漫的路
AI评价
《掌心的流年》意象构建:掌纹作时空容器,风筝、列车等隐喻将抽象时间具象化,纹路肌理与生命轨迹形成巧妙互文。
情感层次:暖色童年与冷调现实的蒙太奇剪辑,失落感随诗行递进,末段星芒意象完成悲而不伤的审美平衡。
结构留白:四节对应人生象限,切口小而深,指纹沟壑与命运迷宫形成空间诗学闭环。
总评:以微观掌纹承载宏观生命史诗,在方寸之境完成对存在本质的诗性丈量。
(十八)
七绝· 暮春杨花
王华伟(河南内乡县)
骚客情殇在暮春,百般红紫已成尘。
可怜湖畔杨堤絮,一地飞花变雪神。
AI诗评
此绝以暮春杨花重构传统伤春母题,起承转合间完成"情殇—物哀—神性"三重升华。化用韩愈"百般红紫"而著"成尘"新解,"雪神"造境突破"飘絮"窠臼,赋予杨花崇高审美维度。炼字尤重"变"之功,既承柳絮风起之实,复启天地精神之思,在继承与创新间形成张力美。
(十九)
现代诗·禅易
作者:薛平彦(河南内乡)
晨曦
照耀四季的瞬间
夕阳
掠过黄昏的驿站
岁月的指尖
荡漾着无欲的琴弦
冰心玉壶里
吟唱白云蓝天
不知何时
青青小草
绿了我的窗前
如是颐年
一生缘了
凝目舒展
老花了《易传》
一任时光禅茶一味
随百转千回的琴弦
回荡在七里河畔
AI诗评
【意象构建】全诗以"禅易"为核心,选取晨曦、夕阳、琴弦、玉壶、易传等符号体系,形成时空交错的复合意象群。其中"冰心玉壶"化用古典,"七里河畔"融入地域坐标,虚实相生间构建出儒道交融的东方审美空间。
【结构特征】采用现代诗常见的碎片化叙事,十二组意象以蒙太奇手法并置。时间线索从晨至昏,空间由窗前景致延伸至河畔,最终落点于《易传》典籍,形成环形结构暗合"周而复始"的易理。
【语言张力】"岁月的指尖/荡漾无欲的琴弦"等陌生化搭配突破常规语法,制造出语言的多义性。"禅茶一味"与"百转千回"构成动静对照,末句"回荡"余韵与诗题形成闭环,符合禅宗"不立文字"的留白美学。
【文化投射】作品明显受到王维禅诗影响,但尝试融入《周易》元素。值得关注的是"老花了《易传》"的现代性表达,将经典解构为生活化的阅读体验,消解了传统玄学诗的艰涩感。
全诗在7.3行/节的紧凑篇幅中完成多重意境转换,符合新媒体时代诗歌传播特性。个别意象如"驿站"的介入稍显突兀,但整体保持了现代禅诗应有的澄明质地。
(二十)
七律·三尺讲台赋
别文玉(河南漯河市)
讲台三尺挚情纯,雨蚀风吹未改真。
粉屑凝霜雕夜魄,教鞭引路数星辰。
青衫渐染芦花白,绛帐终瞧桃李新。
烛泪熔金窥万象,天河泻落满身尘。
AI评诗
本七言律诗严守平仄规范,对仗工稳严谨,颔联「粉屑凝霜雕夜魄,教鞭引路数星辰」以微观教学场景对位宏观天文意象,形成「讲台—星河」的时空三级跳结构;颈联「青衫渐染芦花白,绛帐终瞧桃李新」借植物色彩隐喻教师生涯的岁月色谱,完成个体经验向职业精神的审美提纯。全诗核心突破在于重构「粉尘—星辉」的升维隐喻体系,将传统烛炬春蚕类喻体革新为更具现代性的宇宙语汇,在教师题材诗词创作中具范式意义。
闫学晶老师的《老家》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