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乐十八酿
董勇华
在一个假日的午后,怀着对“平乐十八酿”无尽的好奇与向往,我踏入了广西平乐县的榕津小镇,一踏入,便被这座小镇的宁静与古朴所吸引。青石板路两旁,是错落有致的古朴民居,偶尔传来几声鸡鸣犬吠,更添了几分乡野的韵味。
走在街头,偶遇一位年约六旬的老奶奶,她正忙着在自家门前晾晒着各式各样的蔬菜,见我好奇地张望,便笑眯眯地招呼道:“小伙子,来尝尝我们平乐的十八酿吧,保证让你回味无穷!”老奶奶的热情让我无法拒绝,便随着她走进了那座充满烟火气的小院。
小院中央,摆着一张木桌,几把竹椅,简单而温馨。老奶奶开始向我讲述起“平乐十八酿”的由来:“相传啊,古时候有十八位罗汉云游至此,在尝过桂江鱼、品过石崖茶后,见平乐山清水秀,物产丰富,心生欢喜。他们各显神通,采摘了各种时令蔬菜,做成了十八道酿菜,并将这菜谱留给了当地人。流传至今就成了我们的平乐十八酿。”老奶奶的话语间充满了对这段传说的自豪与喜爱。
老奶奶一边讲述,一边忙着准备食材。她为我细细讲述“平乐十八酿”的奥秘。原来,这十八酿并非简单的菜肴堆砌,而是平乐人民根据时令变化、食材特性,巧妙融合创新而成的十八道各具特色的酿菜。
她说,十八酿制作虽不难,但却需要一定的技巧和匠心。首先要选用新鲜的原料,如蛋、豆腐、茄子、螺蛳、瓜类、豆菜等,洗净切开,挖去中心部分,留下一个空壳。其次要配制馅料,一般用猪肉、虾仁、葱花、姜末、盐、味精等调味品搅拌均匀,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加入其他食材,如花生米、香菇丁、胡萝卜丝等。接着要将馅料填入空壳中,用手轻轻压实,使之紧密结合。接着要根据不同的原料选择不同的烹制方式,如蛋酿和豆腐酿可以用蒸的或煮的,茄子酿和瓜类酿可以用煎的或烫的,螺蛳酿和豆菜酿可以用炒的或炸的。最后要配制汁料,一般用高汤、番茄酱、白糖、醋、淀粉等调制而成,浇在酿菜上,增加其色泽和风味。这“十八酿”不仅是食物,更是平乐人对自然馈赠的珍视与利用,她说:“在平乐,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做酿菜,逢年过节更是少不了。这些酿菜不仅是我们日常餐桌上的佳肴,更是我们平乐人对幸福生活的寄托和追求。”
当第一道田螺酿端上桌时,我被其独特的外形所吸引。田螺壳内填充着鲜美的肉馅,经过蒸制,肉香与田螺的鲜美相互渗透,形成了一种难以言喻的美妙滋味。我小心翼翼地品尝着,那鲜嫩的肉质在舌尖跳跃,仿佛带我走进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世界。那一刻,我仿佛能感受到平乐山川的灵秀之气,以及田间地头的辛勤耕耘。
随后,南瓜花酿的清新、苦瓜酿的甘苦交织、茄子酿的软糯多汁……一道道酿菜接踵而至,每一口都是一次全新的体验,每一次咀嚼都仿佛在与平乐的历史与文化进行着对话。我沉浸在这种味蕾的盛宴中,心灵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与安宁。
在品味这些酿菜的过程中,我逐渐感受到了平乐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辣椒酿。初看之下,火红的辣椒与鲜嫩的肉馅形成鲜明对比,让人不禁担心其辣度。然而,当我鼓起勇气尝试时,却发现它并非想象中的那般刺激。原来,平乐人民在酿制过程中巧妙地平衡了辣椒的辣味与肉馅的鲜美,使得这道菜既保留了辣椒的香气,又不失其温和可口。那一刻,我仿佛能感受到平乐人民对生活的态度——既勇于挑战未知,又不失温柔与细腻。
随着夜幕的降临,我与老奶奶围坐在小院中,继续分享着关于平乐十八酿的故事与感受。听着老奶奶的讲述,我仿佛看到了平乐人民在平凡的日子里,用智慧和勤劳创造出的美好生活。这些酿菜不仅仅是食物本身,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情感的交流。它们见证了平乐人的喜怒哀乐,也承载了他们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简介:董勇华,中学副高级教师,文学爱好者,有作品发表于《桂林日报》《广西、湖北广播电视报》《中国家庭报》《中国水利报》《青年文学家》《青春期健康》《家庭百事通》《甘肃教育报》等刊物,《无悔的铺路人》曾获县演讲比赛二等奖,诗朗诵《为了大地的丰收》曾获桂林市总工会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