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耿书林,祖籍河北,著名书画家,美术理论家,教育家,荣宝斋(天津)特聘艺术家,进修于中国美术学院,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先后师承原中美协主席何香凝和岭南大家关山月、傅抱石和魏紫熙。
何香凝叩拜入室弟子
新金陵画派代表人之一
当代隶书三大家之一
何香凝美术馆常务理事
享受国务院永久津贴
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中国国画协会副会长
中国美术研究院副院长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毕业于:香港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美术学院书画学院、中央民族大学
曾任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中国美术学院
耿书林自幼师从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二任主席“何香凝”,历经寒暑,1953那个动荡年代跟随何香凝先生在香港刻苦研学山水、花鸟、人物,动物、尽得何香凝主席的真传。在以后漫长的生涯和艰辛岁月里,美术就成为耿书林所喜爱的艺术武器之一,她不停地拿起画笔,在表达对事业的忠诚和对无情鞭挞的同时,艺术造诣也达到了相当高度,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审美情趣而成为一位著名美术家。后又恩师的指点下结识傅抱石先生,取抱石先生画法之精髓,独创了——紫金书林皴。
耿书林和傅抱石先生一起研究皴法
皴法,是中国画表现技法之一,是中国古代画家在艺术实践中根据各种山石的不同地质结构和树木表皮状态,加以概括而创造出来的表现程式,画时先勾出轮廓,再用淡干墨侧笔而画。表现山石、峰峦的皴法主要有披麻皴、雨点皴、卷云皴、解索皴、牛毛皴、大斧劈皴、小斧劈皴等;表现树身表皮的皴法有鳞皴、绳皴、横皴、锤头皴等。
关于“抱石皴”的成因,傅抱石的《壬午重庆画展自序》中有相关记载:
“以金刚坡为中心周围数十里我常跑的地方,确是好景说不尽。一草一木、一丘一壑,随处都是画人的粉本。烟笼雾锁,苍茫雄奇,这境界是沉湎于东南的人胸中所没有所不敢有的。并且,附带的使我适应画面的某种需要而不得不修改变更一贯的习惯和技法,如画树,染山,皴石之类。个人的成败是一问题,但我的经验使我深深相信这是打破笔墨约束的第一法门。”
耿书林——独创的紫金书林皴
耿书林的创新是在“师古”的基础上实现的,在研究傅抱石先生画论和紫金的过程中,取其精华并赋予新意,集多种皴法于一体,颜色以紫金色为主抒心中豪情于纸上,打破了传统绘画技法的局限,同时又善用浓墨、注重渲染,讲究线条的生动与自然,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他横挥竖扫,无不合意;一笔下去,随势铺衍,顺逆行笔,则轻重、疾徐、转折、顿挫、浓淡、枯湿等合力而为,诸法皆备。一管之笔,能尽大小之用,按而擦之为面,提而勒之为线,数簇笔毫端,凌厉飞动线,流出的笔画恰似铁划银钩,柔韧遒劲,既痛快淋漓,又含蓄微妙。耿书林以散锋笔法作皴,并不是撇开所有的传统皴法,只根据散锋笔的需要随心所欲地乱来,而是在传统皴法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真山水的感受,充分发挥散锋笔的特殊性能,从而创造出一种既源于传统,又富于新意;既有时代特色,又葆民族风格的崭新皴法,使传统皴法通过新的笔法获得新的生命成就了现在的——紫金书林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