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阳民风淳朴,尤重礼仪,其丧葬习俗从“周公制礼”相传至今,虽朝代更迭,历史变迁,但是丧葬礼法没有什么大的改变。虽说“十里不同俗”,但这方面大致相同。庄重,肃穆,严谨,认真,与婚娶大事并重,并称为“红白大事”。虽然人有贫富,礼有厚薄,厚葬薄葬不尽相同,但是“尽哀”、“尽礼”却大同小异。无论城乡,士农工商,丧葬程序基本一致。《宜阳县志》(民国七年版)卷三载:《丧礼》内容如下:
“士大夫家略依文公《家礼》行之,不作佛事,不尚浮文。而衣衾之制,棺椁之属,贫富不等,各从其宜,以为殡葬。至于张乐设饮,彩杖塞路,多作冥器,务饰美观,则殷实之家、豪华之族恒如是,亦习俗使然。服制:三年之丧,满二十七个月服阕而释,旧俗则必周三年,是为三周。三周之期,追荐尤重,一日之祭亦必张乐设饮,款戚延宾,以极意铺张,稍有赀财者,所必致也。
按:宜俗,遭丧自初终,计七日为一七,举哀具奠,盖以七日来复之义,冀其亲之复生也。继之以七七四十九日,或足七十日为十七,哀奠如前期。不满百日,不栉沐,不剃发,致其哀戚之意云尔。”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关于丧葬的习俗和规矩,宜阳更是如此。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关于丧葬大事早有定制,就是土葬。考古发掘说明,从夏商周以来几千年,尽管不断改朝换代,统治者也常有民族更替,但是丧葬制度和习俗却沿袭不变,只不过有厚葬薄葬的不同罢了。帝王将相厚葬者多,陵园占地几千亩,不少富人坟地上百亩,有钱人活着就选风水宝地,陪葬物品价值难计。普通百姓也要根据自己的经济力量葬埋老人,按照当地的习俗举行丧葬仪式。为了表达对死者的尊重、怀念和哀思,显示死者的身份和功德,也表现自己的孝心,甚至炫耀自己的地位和经济能力,不少人对丧葬仪礼十分重视。本来儒家就提倡“葬之以礼”,要用隆重严肃的形式对待丧事,所以丧葬仪式尽管繁琐紧张,可自古以来人人遵从,不敢草率。即使普通百姓也都会按照一定的习俗操办丧事,至今仍然如此。尽管有一段提倡火葬,甚至强迫火葬,但是人们在火葬后再土葬,反而成为两种葬法并用,造成双重浪费。不过提倡节约丧葬用地确实应当。
丧葬习俗程序如下:
宜阳治丧,即办理丧事,要按照农村通用的丧礼习俗和丧主意见进行。丧礼有新旧之分,旧丧礼已不在实用,新丧礼现在提倡开追悼会。但是,旧的丧礼在农村一时难以改掉,旧丧礼经过少许简化,仍在农村流行。现在将农村正在流行的旧丧礼,简述如下: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从生到死就是一世,“黄泉路上没老少”人的一世,有长有短。凡人初终,从病危到葬埋,可经过以下几个方面步骤:
1、穿寿衣。人在刚咽气时,趁身体还没有僵硬,先有儿女给亡者擦洗身子,再穿寿衣。如夫妇先亡一方的,穿寿衣为单数,夫妇双亡的,穿寿衣为双数。亡人穿衣件数不等,可根据主家的意见而定。根据逝者的年龄身份确定穿多少。最多穿11件,外边套上大衫子;次一点的7件,还有5件的。装殓亡人穿戴优于生前,一般都是新衣。男穿袍褂(或大衣),女穿对花氅衣,束杏黄裙,但是,寿衣只能穿棉袄和夹袄,一般不穿褂子。贴身的内衣,有闺女的要闺女买。必须有棉袄、棉裤,两头见棉,不论春夏秋冬均是如此,取“以棉(眠)为安”之意。穿寿衣布料的质量,要根据经济条件和丧主的意见而定。穿寿衣时,上衣无论多少件,先有子女站在筛子里,在子女身上一件件套好,再穿在亡人身上。亡人穿好寿衣后,要给死者理发,如请人理,要给人家包封,以图吉利。寿衣不能有皮制衣物,寿衣不缀扣子,用带子。寿衣面料多用缎子面料。
2、丢噙口钱。人死后,要抓紧把准备好的“噙口钱”丢在死人的口内。“噙口钱”是一枚青铜钱,穿上一根红头绳,由长子把青铜钱丢入口内,据传说,往死者口里丢“噙口钱”,一是钱称为“宝”,把钱放进咀里叫“口中含宝”寓吉祥之意;二是人死了就变成了“鬼”鬼还要投胎另脱生,再变成人。如果不放上“噙口钱”就变成“空口鬼。”。在起殡钉棺时从口中取出。
3、绊脚绳。人穿上寿衣后,首先要把亡者放在晾尸床上,这时在脚脖上套条麻绳,叫“绊脚绳”,以防止“炸尸”,到“辞灵”或入殓棺材“封口”前,再把麻绳解开去掉。
4、盖蒙脸纸。亡者在晾尸床上身体安放顺好,使死者面朝上躺着,丢完“噙口钱”后,再马上用一张白纸盖上脸,从头部向下盖,叫“蒙脸纸”。因为人死后,脸色变得难看,亲人看见死者的面容,未免有些伤心或害怕。只有死人才用白纸把脸盖上,有让亡人安息之意。还有如过亡者还魂,有了气息,可吹起蒙脸纸。
5、烧倒头纸。全家孝眷手持清香(大儿是整支香,其他每人拿一根即可)向外送魂。子女亲人将逝者的旧衣服在大门口路上烧掉,富裕之家焚烧纸马,供“亡灵乘坐赴冥”,边哭边烧;并烧以纸箔,但不能烧带毛的衣服。
6、报丧。人亡后用白纸封门,向亲友讣告,晚辈男戴孝帽,穿长孝衫,女晚辈白布裹头穿孝衫(曾孙孝帽后系红缨)都在鞋头裱白布。也有妻室为亡夫戴孝的。然后派人口头报丧,现在报丧都打电话,但亡人的舅家必须派人报丧。向亲友报丧的人多为乡邻,到亡者的亲属门前,不进门,先让主人拿草木灰在门前撒下,从左到右,不能撒回头,一次撒完,然后报丧者才可进门。报亡者时间、下葬时间等。帮忙的人去亡者家时,也会的大门口撒上草木灰。还要派人去请阴阳先生。有些事必须要阴阳先生做,后面叙述。治丧执事把报丧人员派出去后,回过头来,在给丧主共同商议治丧有关事宜,包括治丧执事和帮忙的人,下丧贴的对象和吊客人数,开丧时间和程序等。据此情况,治丧人员和帮忙的人,明确分工,具体负责,积极做好丧葬的一切筹备工作。
7、打狗饼和麸子。人死后,死者两只手还要分别拿上两样东西,即打狗饼和一包麸子。包上一包麦麸子,放在死者手里,左手是一包麸子,右手是打狗饼(现在改为饼干)。死后要拿这两样东西,传说,鬼魂到了“阴司”,便由鬼使领着先上“望乡台”看看家乡,再过“鬼门关”,进丰都城去见“三曹官”,拿出“生死簿”来,查看在阳间一生中的善恶功过,若是善人,就让金童玉女领上金桥,升天堂享福;若是作恶之人,命鬼使拿狼牙棒打入“奈河”,再去见十殿阎君。一殿一殿的审理后,若是罪恶深重者,便打入十八层地狱受罪,进地狱时都要途经恶狗村,受恶狗咬,将打狗饼子投给狗吃。还途经蚂蚁山,撒些麸子不受其害,以便顺利通过。“打狗饼”和麸子什么时候放在手中,有的地方是在穿好寿衣,将死者安放到灵床上后,放在手中;有的地方在入殓后放在死者手中,至于何时放为好,按当地的习俗办理。
8、倒头面。人穿上寿衣把亡者放在晾尸床上后,要随时作一碗面叶,放在死者灵床头前面,叫“倒头面”,也属于供品,在倒头面碗内,要斜插上一双筷子,以备死者食用。倒头面在起殡时倒入食品罐。
9、长明灯。在放“倒头面”的同时,棺材前面还要放上盏棉油灯,叫“长明灯”。传说,这盏灯是死者的“照明灯”,燃的时间越长越好,从点上就不能熄灭,一直把灯里的油熬完,使其自灭,也不能再添二次油。所以在点灯前,在灯碗里要多加些油。现在改为蜡烛。同时还要上香,香也不能断。
10、做孝服。亡人倒头后,孝眷换上孝衣,孝帽。在一段时间里曾改为左胳膊上戴黑纱袖章,代替孝服,在黑纱上绣个“孝”字。表示老人去世,自已正在孝期,还表示对老人的哀思和怀念。孝眷主要成员,每人一根哀仗,用白纸条斜糊在木棍上。
11、入殓。特别是要娘舅在场看罢后,方可举尸入殓。在入殓之前,先把棺材底用棉绒铺好,在铺材时,还要念铺材歌:“头顶金,脚蹬银,子孙后代出贵人(念三遍)”在铺材棉绒上面再铺个褥子,褥子上面再摆上七枚青铜钱,名曰:“垫背钱”。摆放的方法是:头下面一枚,两膀下两枚,腰下一枚,两胯下面两枚,臂部下面一枚,使九枚青铜钱在身体下面呈七星形驮住死者的身体。放“垫背钱”,意为“身后钱”,再转生就能转生到富家。小孩子尤其是胖娃娃的背后,常有一块“青痣”,常说是前辈子“垫背钱”留下的痕迹。死者的枕头,是用一块白布缝成,里面填上一把籽棉”。拾尸入棺后,将死者尸体面向上,安放妥当,盖上被子和棺盖,叫“天板”,但要错出点缝,叫“错口”,传说人死后,还有“还阳”的可能,所以要“错口”,以备“还阳”,“死而复生”。
12、搭灵棚和设奠堂。祭奠之前,在大门外搭灵棚,设香案,摆祭品,立亡人牌位。正中间挂有白布,称幔子布,把遗像放在供桌上面,遗像后上白纸写一个大“奠”字。灵棚前口上面书写横幅,两立柱上书写丧联。
13、出灵与守灵。即将灵柩移出房屋停放大门外灵棚下,摆上祭品(五碗菜或果品)、点上白蜡及香。孝子们穿上白孝衣围坐在周围哀哭。晚辈一般守灵二昼夜。出灵后,要在灵棚内守。灵棚的供桌下要绑一只公鸡,俗称“倒头鸡”。这只鸡要养到“五七”杀掉,作为祭品。据说五阎王爱吃鸡,是亡人在阴间的路上贿赂五阎王的。灵棚地上要铺上谷草,供守灵者坐卧之用,也是让子女回味父母生己时的苦难。过去生孩子都是生在谷草上的,地上谷草在埋完人后,送汤时带上,分三傍晚送汤时烧掉。
14、打墓。一般都在人死后才去坟上看穴掘墓。也有人提前掘墓并用砖石砌好。
15、祭奠。当天或第二天至亲者祭奠,如娘家人或姐妹侄女外甥女等辈。有钱人请唢呐助祭,都在第二天晚上开始。按照祭礼,儿女要进行“三献”。程序非常复杂。由司仪指挥,唢呐前导,孝子从厨房端上祭品,在舅家人搀扶下,边哭边走,走到灵棚前,执事人接过祭品放到祭桌,然后司仪喝礼,孝子行三跪九叩礼,即跪三次,叩九个头。如此反复三次,叫做“三献”。由于孝子悲痛,行走极其缓慢,有的子女多,所以很多“三献”礼要进行好长时间。一般都是第三天埋葬。当天,所有致祭的人都要行礼。客人烧纸(由执事人代劳)祭奠行礼后,孝子还要出灵棚“谢客”,即向客人行跪拜礼。生前好友登门祭吊、送挽幛或挽联。亲戚近门携供食和纸箔作为祭礼相送,叫“烧纸”。女婿礼最厚,送食盒礼、旌旗,孝子赔祭举哀。
16、起殡。一般在下午1点至3点将灵柩送到墓地埋葬。待所有的参忙的人及亲属吃过饭后,大办就开始安排起殡。主事人在起殡前,让关键娘家亲人看穿戴是否满意,儿女不孝者,娘家人会借此刁难。然后首先是让孝子的舅家及亡人的外甥、女婿等来烧纸,也就是辞灵。行礼一揖四叩即可。孝子要行答谢礼,也是一揖四叩。辞灵之后,在棺木“封口”之前,把老人穿戴的再整理一次,不通顺的,加以纠正。这时孝男孝女都到棺前,打开棺盖,把“蒙脸纸”揭开,露出死者遗容,把“噙口钱”取出来,再把“绊脚绳”解开,将死者的身体、帽子、衣衫、鞋袜等,从头到脚纠正一遍,直到亲人看不出任何毛病为止,在进行盖棺盖“封棺口”。“封棺口”就是把棺材的上盖和下棺口扣死叫“封棺口”。在辞灵后,孝眷就地大哭一阵后,接着就作“封口”的准备。自亡人入殓以后,棺盖只是盖上了而没有扣死叫“留口”,这时候孝眷再看一看死者的遗容,也是最后一次告别。然后钉棺,执事人钉钉时,孝眷要说“躲钉”。 起殡赴墓时,由嫡孙子执引魂幡为前导(无人执幡者、置于棺木之上、叫驮幡),灵柩八抬,孝子一人中捧魂魄(多为长子),一人抱遗像,一人抱老盆(多为大儿媳),所有送殡孝子执哭丧棒举哀,跟随。。孝子们由娘舅家人搀扶,儿媳妇则有自己的哥或弟搀扶。休息时向棺木跪哭。
17、下葬。儿媳妇拿扫帚下墓中“扫”一下,一切就绪,孝子停哭,下葬前孝子祭土神,下葬时孝子止哀,阴阳先生在入穴棺面上放置画有符咒的瓦片等“镇物”。有打墓人把食品罐放入墓室、蜡烛放四角,称元气蜡,四角还要栽葱。魂魄和铭旌放在棺材盖上,安顿好,娘家人行礼,离开。掩埋时,孝子向墓穴铲放第一锨土而后众人封墓。插引魂幡于坟墓上,女性孝子先途回家。墓封毕,老盆放在墓上,花圈摆两边,缠白纸的哭丧棒插在坟头。墓封毕后,孝子捧遗像而归,所有女眷及亲属族人均点香接于门外,护送遗像至堂屋安放,表恭敬心情。进大门前,门口放1个水盆,上置菜刀,孝子及帮忙人等净手,每人翻一次菜刀,意为“此事洗手不干,与此事一刀两断”。葬后三日内傍晚,由孝子送汤。就是有女孝眷提一罐米汤,并拿一擀面杖,孝子挟上灵棚下坐卧的谷草,第一次走近坟,点谷草火,用擀面杖画一圆圈,撒下米汤,意为让亡者喝下迷魂汤,早早托生,擀面杖是用来赶孤魂野鬼的,怕抢喝。做完后,返回,不得回头,怕亡魂随他们回家。送汤一次比一次近,最后送到村口即可,而送汤的人数只能增加,不能减少。洛河沿岸村庄,大都在午时以前安葬,北山上的,多在下午埋葬。
用焚纸代替古代人畜陪葬。纸扎是祭祀祭奠等活动所用,纸扎品种多,内容也随时代的进展而更新,主要有:童男、童女、乘马、马童、金山、银山、金斗、银斗、彩轿、旌楼。21世纪后发展到电视、冰箱、空调,太阳能、小汽车等。对死者生前喜爱之物,如眼镜烟具等亦有随葬入土的。
18、殡葬后第二日,子女们带礼到舅家拜客(也称谢客,俗称谢舅家)。追悼日期俗称祭莫日期,有“一七”到“七七”“百日”,一、二、三周年。晚辈为逝者守制三年,孝子百天不剃头,穿白鞋,白布饰帽边。春节对联不用红纸,用紫色纸或者绿色纸。三周年换孝,白事变红事、喜事,孝尽结束,贴红纸对联,大宴宾客。
三周年大祭最为隆重,大摆宴席,席间上第二道菜时,执事人呼唱赞礼,孝子向宾客行跪谢大礼。三周年祭奠的日期,一般是亡日提前十天或一个月举行。提前一天下午到坟上行三周禀命礼,请亡灵回家享祭。到家后把遗像或黄牌位安放祭棚案几之上,摆好贡品,子女们行安主礼。晚饭后,孝子端三献,响器奏乐。三周年忌日当天早饭后,孝子向前来帮忙的大总办、大厨、坐柜行三鞠躬礼。上午舅家等客人到后,出棚迎接,唢呐引迎,供桌在后,孝子紧跟,迎接到村口,行跪拜礼。客人到齐后,到坟上烧纸,众客人跪哭。午饭酒席待客。
传统丧葬习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体现。举行丧葬仪式是人们对逝者的尊重与哀悼,是表达孝心的一种形式,“哭泣尽哀”表现儿女对父母的感恩怀念之情,“葬之以礼”表达儿女对父母一生的肯定与赞颂。举行隆重肃穆的葬礼,是一种重要的民族文化,显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高雅。既是对死者的纪念和哀悼,也体现儿女们的社会地位和人际关系。无论贫富,只在风光与否上存在差异,所有程序都相同。烧纸、入殓、祭拜、起殡、下葬、送汤、三七、五七、百日、周年等完全一样,尤其是三周年,都会尽力大操大办。凡有丧事,邻里都来帮忙。女人缝孝衣,男人打墓抬材,招待宾客。丧葬最能体现主人的人缘。家家都根据自身经济实力,老人丧事尽量办得隆重。一来显示孝顺,二来展现能力。
如今丧葬习俗出现两极分化,有权有钱的人家大操大办,借此炫耀或收礼,造成负面影响;有些人却以“新事新办”为借口,悄无声息埋葬老人,不举行任何仪式。这样怎么悼念逝者、肯定其功绩?如何继承先人遗志?这与中华文明相去甚远。提倡薄葬合乎正理,但是省去应有仪程不合情理。应当继承丧葬习俗,维护传统文明。
附:
在丧事中阴阳先生作的工作
宜阳的丧葬习俗是:人去世后要请风水先生和阴阳先生,风水先生所起的作用就是为亡人选择茔地,阴阳先生就是主办葬礼中的一些繁琐工作,比如入殓,出殡时辰的选择,以及哀仗、魂魄的制作等等,但现在风水和阴阳多合二为一,从人亡故后到下葬,一负责到底。阴阳先儿的一套工作流程如下:
农村一旦有人病故,村人都会前去帮忙,主事者称为“大办”,其余帮忙者称为“旋风”,去到亡者家一些人后,大办安排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派人去请“阴阳先儿”。这个做“阴阳先儿”的未必村村有,或许方圆左近就那么几个人,多是肚中有墨水的,曾熟读过《三元总录》,年岁较大,兼懂风水,备有“罗盘”,懂得分金,这样才会有名气,请的人就多。
请来阴阳先儿到屋中坐定,亡者的去世时辰、年龄等,先报给阴阳先儿,阴阳先儿掐指推断出埋葬时间,这样大办才可以派人到孝子舅家等亲戚处报丧。
然后阴阳先儿就到坟上去,如果是老坟,只到坟地烧香、焚黄、送冥币、告知土地爷动土。如迁新坟,就要找地方看山势,查来脉,定阴阳,为亡者选择风水宝地。一旦选定位置,就要用“罗盘”,事实上就是指南针,确定面向,定应山。确定地点后,就可以破土动工了,孝子要向地府叩头,阴阳先儿口中念念有词。
阴阳先儿从地里返回亡者的家中,“大办”会安排一人招待,陪阴阳先儿到一静室,去做属于他的工作,有啥需求就让招待这个人办理。
阴阳先儿的工作主要有几个大项,制作哀仗,做招魂幡,做魂魄,制镇墓砖瓦及四至界桩,书写地府文书及头帖、门帖等。
下边逐项进行介绍。
1、哀仗,就是俗称的“哭丧棒”。旧俗出殡时孝子拄的棍子,上面缠着白纸。这个也有讲究,它是旧时为死者发丧时用的手持仪仗品,“孝子”须用手扶哀仗,以表悲痛,长辈若一人去世,则执一根,若都去世,则执两根。
宜阳这一带制哀仗的材料多为竹杆和桐木杆。史书载:“孝子之仗曰哀仗,为扶哀痛之躯。父之节在外,故仗取乎竹,母之节在内,故仗取乎桐。”哀仗长约50厘米,上用一寸多宽的长白纸条,剪成纱子,用浆糊缠在棍子上即可。
2、制幡,就是让砍一根柳树枝,约七、八尺高吧,取其侧枝,留其上梢,上缀一白纸团。这一团白纸的制作也是有讲究的,先把一开纸裁成八开纸,在一摞八开纸的一角穿一个洞,用白布条系上,然后从八开纸的一侧(打孔的一侧)裁三刀,到另一侧处留一寸,上一刀,下二刀,在这中间,从对侧裁两刀,到头也留一寸,共五刀,间隔要均匀,之后,一张张揭开,白纸条就成了一团,把这团白纸条系到柳枝梢上,这样一个招魂幡就制成了。
3、作界桩。让人砍一段柏木,锯为一尺长短,从中间劈开,共用四块,把中间的面削平,一头要有尖,这四段柏木就是阴宅的界桩,平面上要用毛笔蘸朱砂写字。朱砂要研为粉末,加水,如不太红,就须加白芨,使之鲜红,用作书写之汁。上书内容为:右上1“天圆地方”,左上2“律令九章”,右下3“今朝入土”,左下4“万事吉昌”。这样亡人阴间的宅基地,就四至分明,没有边界不清之忧了。
4、作镇墓砖瓦。就是让人找一青砖青瓦,用绿色植物叶擦新,并染上绿色,然后阴阳先用毛笔蘸朱砂之汁,在砖上先写上砖符二字,下写“镇墓大吉”,镇墓两字居中,大字在左,吉字在右。然后在瓦上写上瓦符,中间写四字:“仙师勒令”,左为“生安”二字,右为“亡稳”二字。
5、制作“魂魄”。用白纸制一正三角形,并在斜边上两点及中点处垂三条纸条,下为尖角,在直角处打一孔,用纸带系住,绑于一小竹杆上,挂于灵柩前,就是“魂魄”。男女不同,但相同的是三角内写“魂魄”两字,下垂字条,右为亡者的出生年月日,左为亡者的死亡年月日,中间男女不同,男自上而下写“显X公讳XX之神主”,女为“显妣X门X氏之灵主”。
6、画符。用黄纸一张裁成小条,用朱砂书写头帖、门帖等及镇宅符。
头帖的写法,月份不同,写法也不同,十二个月十二种写法,这十二个字都是“尝”字头,下边不同,因字孤僻,只有省略了。
门贴符是一稍长纸条,从上至下为“仙师勒令”,下为一符,镇宅符也如此,上为仙师勒令,下为符。
亡者起殡后,门帖与镇宅帖由帮忙者粘于门上及院中,头帖,待孝子安葬亡者归来后,粘于头布或孝帽上。
7、土地契约。用黄纸二张,书写地契合同二份,一份随亡者入土,也就是到地府留在身边,相当于宅基证吧。一份在下葬时,由阴阳先儿读后烧掉,交给中间人或用于地府存档吧,或许二者兼而有之。
两种不同的地府合同如下:
其一,阴府地契
皇天厚土:因使用不便,今将自己地一段,出卖于XXX名下(亡者姓名),永远为业,坐落在本村X方,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上至青天,下至九泉,上下金石土木尽在其数,当场言明,价值九千九百九十九万元,自卖之后,永不反悔,空口无凭,立字为证。
谨呈土地局 X押
卖主 XXX押
买主 XXX押
说和 X姓
公元XX年X月X日 谷旦
以上地契,类于现在的情形,全篇为白话应用文,符合历史的发展,阴阳同理。
另一则,较古,是民国以前的样式。
维:
X年岁次X月X日,今据XX省X县X乡X村,祭主正官孝男X姓讳XX等,伏缘明故先者,论生于X年X月X日X时,自从奄逝以来,未卜坟地,夙夜忧思,不遑寝处,遂令日者,卜此高原,来去朝迎,地占龙吉地,属X县X郊外,札之原宜作X向,堪为宅兆,己借净钱九万九千九百九十贯兼玉彩信帛于XX皇天厚土处,买到龙子岗阴地一方,南北长,东西涸,东至青龙,西至白虎,南至朱雀,北至玄武,上至青天,下至黄泉。中分某穴,立祖昭穆分葬,永为阴宅,致使千秋百载永无祸咎,若有干犯合禁管者,并令将军亭长缚付河泊,今借珠宝牲牢,酒脯百味香新,共为信契,财地交相,各己付,今工匠修坟安厝己后永保全 吉!
左邻人:东王翁,右邻人:西王母,验地人:白鹤仙,书契:青衣童子。
X年X月 谷旦
这篇地契看来更严肃些。
阴阳先儿把以上工作做完之后,还要推算死者去世的时辰,有什么忌讳,比如下葬时妨什么人,入殓时什么人不能到场等,最重要的还是要推算是否犯重丧,这个很关键,这个有推演的口诀如下:
四季重丧表:春申、酉、戌,夏亥、子、丑,秋寅、卯、辰,冬己、午、未。这是时辰。
暗丧表:大月:初一、初三、二十四、三十
小月:十五、十八、二十、二十九
重丧日:正七连甲庚,二、九乙辛当,丁葵五、十一,四、十丙壬上,三、六、九、十二,戌己是重丧。
如果推出犯重丧,就要破法,制作一个小重丧盒,如同文具盒大小即可,内置一面人,置于棺木旁,用白布做两小布袋,内放七种香、六种精为镇物。
七种香指:丁香、霍香、松香、乳香、木香、檀香、安息香。
六种精指:金、银、水、谷、黄、玄。(都有替代物)
这样工作才算就绪,再找五色石子,放于棺木之下,在下葬时放入。
亡者出殡时,阴阳先儿带上制作的东西及祭祀用品,先赴坟地察看,并指挥帮忙人安置五彩石、砖、蜡之物。下葬后再读地契文,并焚化纸钱,契文。至此,阴阳先儿的工作就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