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如歌 (散文) 作者 王亚林 (山东)
. 1989年夏天,初中毕业刚过15周岁生日的我,被县城第一高中录取。
我们村只考上了两个孩子,整个小村街头巷尾都在热议,甚至连我二伯父,上世纪50年代,曾在这所高中就读也被传开了。
等我考入县一中时,我大伯父二伯父已经是军官了,他们两家的儿子正在读大学。接到入学通知书,全家人理所当然的高兴了一番,我爸我妈坚定的表示:“孩子,您只管好好读书,钱保准供得上。就算是砸锅卖铁,家里也要供您上大学!”
懂事的弟弟也在一旁说:“只要姐姐能上大学,初中毕业我就去打工给您挣学费。” 我感动的一时语塞。
那时的农村,一年下来地里出不了多少粮。种地之余,我爸收酒瓶卖给废品站,我妈为外贸加工厂绣地毯,供我和弟弟上学。
一年到头,爸爸妈妈早起晚睡,辛勤劳作,一日三餐,地瓜、玉米面饼子就咸菜。
庭院里的空地种了些韭菜、小葱卖点零花钱。几只鸡鸭下的蛋,也是卖了钱以备人情往来之需。
农闲时节,天刚蒙蒙亮,爸爸就推出“大金鹿”自行车,后座横放一个像倒写“凹”字的筐,再带上几条编织袋出门收酒瓶。
收一个瓶子挣二分钱,爸爸一趟收二百三四十个,横在后座上装满酒瓶的编织袋有一人高。土路坑坑洼洼,酒瓶分量重,车子直打晃,爸爸个头又矮,要先推着车子助跑,边跑边寻求平衡,感觉差不多了,再踩着车子中轴从前边一跃而上。
有时候遇上好心人,人家会在后边帮他推一下,这样能省不少力。我不知道爸爸每天流了多少汗,只知道他风雨无阻,一天能收四五趟酒瓶,直到晚上看不清人了才收工回家。
这时妈妈已把做熟的饭盖在锅里,继续绣地毯。纵然再晚再饿,我妈也会等着我爸回来一起吃饭。绣一平方英尺地毯挣五毛钱,饭后妈妈洗完碗筷,又接着飞快地绣起来,忙到夜里十二点才睡觉。
遇上加工厂被外贸催货,或是我上学等钱用,妈妈熬到凌晨两三点是常事。多年以后,妈妈的肩膀疼得厉害,都是以前趴在案板上绣地毯累的,所幸终于治好了。
高二分科,我选了理科,只因听说报考种类多。想不到物理实在学不好,高三读完没考上大学。看到家里的经济状况,我坚决不复读,一心想外出打工挣钱,爸妈怎么劝我都不听。
弟弟出面了,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做通了我的思想工作,然后打起背包跟随同村人去荣成石岛给人家晒海带去了。
后来我从爸妈口中得知,弟弟本想18岁就参军,争取在部队考上军校。那年临近春节的一天,爸妈为凑齐我开学后所需的学费,跑了好多家都没借到钱。那时的农村,大家手头不宽裕。
夜里12点,正犯难时,弟弟带着360块钱,风尘仆仆地回家了。那是他在外边省吃俭用,饿了喝口凉水还要拼命往岸上拖海带挣来的。
看着弟弟黝黑粗糙的脸,高高瘦瘦的个子,我的眼泪奔涌而出。几个月前,弟弟还白白胖胖的,只是个子矮些。现在,由于在海边风吹日晒做苦工,完全变了样,让我心疼不已。
我心里翻江倒海。我的好弟弟,不在爸妈身边,远在他乡的时候,感冒受凉了您怎么办?喝凉水肚子疼会有人管吗?想家的时候和谁说?可我一个字也说不出来,任由眼泪于无声中滴落。
之后的日子里,我的亲人们相扶相助一路走来,如今都无忧无虑快快乐乐地生活着,但大家依旧默默无闻地劳作。因为已经习惯了以辛勤的付出,换取梦想的实现。而且对各自经历过的坎坷困顿无怨无悔。
每当想起这些往事,我的眼角还是湿润的……
作者简介:王亚琳,70后,大学毕业。山东省青岛莱西市教师。曾有多篇文章发表于《青岛早报》建国70周年庆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