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罕,作为形容词被广泛应用在文学作品中,也出现在日常生活中。
鲁迅在《<伪自由书>后记》中有这样一段话:“这就是说,自由原不是什么稀罕的东西,给你一谈,倒谈得难能可贵起来了。”
余秋雨的《信客》:“多数人只是来看个热闹,看看各家的出门人带来了什么稀罕物品。”
《红楼梦·第八一回》:“就是做得几句诗词,也并不怎么样,有什么稀罕处。”可见,稀罕作为形容词十分普通,也非常普遍。
但是在方言中,稀罕的稀罕之处就是可以是动词,“额(我)稀罕你”中的稀罕就是动词,把形容某物、某人稀奇、罕见的普通形容词通过动词化演变之后,强烈地加深了稀罕的动感,把那种发自内心的欣赏、倾心、爱慕之意内敛深沉地表达了出来,虽然没有“我爱你”、“我喜欢你”那么直白,但却很容易被听话人接受,并能感受到你强烈的爱意。显然要比普通的形容词带劲,更有魅力。
稀罕在东北属于东北官话,十分流行和规范,主要分布于东北的黑龙江省、吉林省以及辽宁省的大部地区。内蒙古东部一带也说“稀罕”,是东北地区方言的外溢,并且演化出了内蒙特色方言“尕稀罕”。尕【gǎ】,“乃”与“小”组合起来的会意字,表示“一母所生的一群年龄依次递减的小儿”。在方言中多表示小乖乖、小可爱的意思,如尕小子、尕娃。“尕稀罕”等同于是对喜欢的姑娘或者小孩子的爱称。
稀罕虽然带劲有魅力,但也不能乱说乱用,说不好就会闹出笑话,丢人事小,惹麻烦就不好收场了。下面就给大家讲一段稀罕与不稀罕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