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笔墨绘就长征精神长卷
在历史的长河中,长征宛如一座不朽的丰碑,镌刻着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英勇与坚韧。刘燕京纪念红军长征胜利90周年组画,恰似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窗口,让我们得以透过笔墨,领略那段波澜壮阔的征程,感受长征精神的磅礴力量。
刘燕京的组画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和精湛的绘画技巧,生动再现了长征途中的诸多关键场景。从四渡赤水的出奇制胜,到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每一幅作品都仿佛将观者带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年代。在“四渡赤水出奇兵”这幅画中,画家巧妙地运用色彩与线条,勾勒出红军战士们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画面中,红军战士们如蛟龙出海,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中穿梭自如,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智慧和顽强的战斗意志。这幅画在“挥毫长空,墨香营院”庆八一书画展中荣获最佳创意奖,在湖南书画院举办的“毛泽东诗词全国书画名家作品大赛”中荣获金奖,实至名归。它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精准描绘,更是对长征精神的艺术诠释,让观者在欣赏画作的同时,深刻领悟到长征中蕴含的智慧与勇气。

“大渡桥横铁索寒”这幅作品更是极具感染力。画面中,大渡河波涛汹涌,铁索桥在狂风中摇摇欲坠,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红军战士们毫不畏惧,沿着铁索奋勇前进。画家通过细腻的笔触和强烈的色彩对比,营造出一种紧张、惊险的氛围,将红军战士们舍生忘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展现得淋漓尽致。许多人在观看这幅作品时,被画面所传达的情感深深触动,忍不住潸然泪下。这不仅体现了画家高超的艺术表现力,更彰显了长征精神跨越时空的强大震撼力。
刘燕京对书画作品韵味的追求,在他的长征组画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认为“书画作品有韵则生,无韵则死;有韵则雅,无韵则俗;有韵则响,无韵则沉;有韵则远,无韵则局”。在他的画作中,韵味不仅体现在画面的构图、色彩和线条上,更体现在对长征精神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表达上。他以笔墨为载体,将长征的艰苦卓绝、红军的坚定信念以及革命先辈们的无私奉献精神,融入到每一幅作品之中,使观者在欣赏画作时,能够感受到一种超越画面本身的精神力量。

除了艺术创作,刘燕京还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他为家乡筹钱240万元打井,把自来水通到各家各户,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党员干部的责任与担当。他的这种精神与长征精神一脉相承,都体现了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刘燕京纪念红军长征胜利90周年组画,不仅仅是一组艺术作品,更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一幅展现长征精神的壮丽画卷。它让我们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传承和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像刘燕京一样,以笔墨为剑,以精神为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奋勇前行。
在空军某疗养院参加画展,为60多位飞行员解放军官兵赠送了60多幅画作,军爱民来,民拥军,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刘燕京参加家乡:乾县峰阳镇川子村打井开钻仪式的照片。
刘燕京1983年为电影院画的《少林寺》电影宣传广告。
刘燕京的作品《四渡赤水出奇兵》在“挥毫长空,墨香营院”庆八一书画展中荣获最佳创意奖。
刘燕京的作品“四渡赤水出奇兵”在湖南书画院举办的“毛泽东诗词全国书画名家作品大赛”中荣获金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