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与笔墨的千年对话
——贵州诗书画游学感想
文/谢爱邦
贵州,这片被群山环抱的秘境,既是自然造化的杰作,也是人文诗画的沃土。此次诗书画游学之旅,以脚步丈量黔地山水,以笔墨对话历史文脉,让我深刻体会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深意。
山水入画,诗心随行
贵州的山水,是流动的画卷。行至黄果树瀑布前,轰鸣的水声裹挟着水雾扑面而来,仿佛李白笔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气势在此凝固成永恒。立于瀑下,忽觉王维“空山新雨后”的意境有了具象——水帘如绢,青岩叠翠,随手勾勒几笔便成一幅水墨小品。而荔波小七孔的碧水古桥,则让人想起“小桥流水人家”的婉约,石上青苔与水中倒影交映,恍若一幅未干的设色山水。
人文寻根,笔墨承韵
在下司古镇的石板巷陌间穿行,斑驳的砖墙与雕花的窗棂诉说着明清遗风。书院旧址中,偶然瞥见墙角的残碑,字迹虽已模糊,却依稀可辨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治学精神。最难忘的是在苗寨与侗乡,芦笙悠扬、银饰叮当,山民以歌代言的淳朴智慧令人动容。提笔临摹苗绣纹样时,顿悟艺术本无雅俗之分——那些螺旋纹与鸟兽图腾,何尝不是另一种“书画同源”。
游学悟道,知行合一,此行最珍贵的收获,是触摸到“诗书画一体”的传统美学真谛。于甲秀楼品茗挥毫,看墨色在宣纸上晕染出远山的轮廓,方知郑板桥“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的转化并非虚言;在镇远舞阳河畔写生,一叶扁舟划过如镜的水面,忽而懂得古人为何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参悟生命境界。山水不仅是创作的素材,更是心灵的导师——徐霞客“遇胜即记”的行走精神,王阳明“龙场悟道”的哲思气象,在此地竟有了穿越时空的共鸣。
黔行归来的笔墨新生,七日游学,背包里装满了写生稿、诗笺与染了山岚的衣衫。归程回望,贵州的山仍静默如谜,但那些曾被忽略的细节——岩缝中的野花、苗家阿婆的笑纹、晨雾中若隐若现的梯田——已悄然融入笔端。或许这正是艺术与行走的意义:让双眼学会凝视,让心灵懂得谦卑,让每一笔墨痕都饱含对天地的敬畏。
2025春于贵阳古城菲特酒店三江源上人
苗乡行
他乡遇故知,久旱逢甘霖。
诗书画意浓,苗乡游学情。
贵地宝树陰,人在画中行。
万山娱客心,洗尘忘 凡心。
2025春,贵州茅台诗书画游学有感。
三江源上人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