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河古镇风光

束河古镇门楼

7 月 22 日,我们告别了巍峨雄壮的苍山与宁静悠远的洱海,原计划奔赴保山游览。然而,得知大理至保山的公路正在翻修,便毅然决定改道前往丽江。途中,在用午餐时,餐馆的人热情相告,丽江的束河古镇与丽江同样美不胜收,且少了许多商业气息。听闻此言,我们当即决定前往束河古镇。
从丽江古城向北,沿着中济海东侧的大路前行约四公里,便来到了束河古镇。束河,史称“十和”,当年徐霞客也曾途经此地。作为丽江坝子中至今保存完好的唐代茶马古道驿站,它更是“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束河古镇,依山傍水,宛如一幅古朴的画卷。民居房舍,古色古香,散发着岁月的韵味。站在古镇中,向北可俯瞰玉龙雪山的壮丽,往东南能瞻望象山与文笔两山的灵秀。九鼎、疏河两个龙潭的清流,化作三河水系,沿着房前屋后、菜园田边潺潺流淌,使得束河既有山寨的独特韵味,又具水乡的灵秀之美,古朴之中,洋溢着无限生机。
束河的旅店别具特色,不称店、馆,一律以“庄”“站”命名,诸如农庄、山庄、驿站等。步入其中,每个庄、站内都有一方空旷的天井,给人的感觉并非置身于封闭的馆所,反倒似踏入自家的庭院,亲切而自在。
我们于夜幕降临之时抵达束河。次日清晨,我早早起身,背上相机,准备去探寻古镇的美景。我迎着潺潺溪流缓缓而上,先后游览了九鼎龙潭、三圣宫与青龙桥。
九鼎龙潭周边,古树参天,枝叶交织,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将日光遮蔽。潭内泉水清澈见底,波光粼粼,红鲤在水中欢快嬉戏,水草随着水流轻柔舞动。此时,两位身着红衣的女郎正站在潭边拍照,眼前的画面宛如一幅绝美的画卷,恰如诗句所云:“林翠潭碧一束红 ,龙泉山下几炫目”。九鼎龙潭面积较小,为避免打扰她们,我轻步登上龙潭上方的三圣宫。三圣宫小巧玲珑,布局精巧。西殿供奉着观音,慈悲祥和;北殿供奉着龙王,威严庄重;南殿则供奉着孙膑。就我所知,供奉观音与龙王的庙宇并不少见,然而,将孙膑奉为神灵供奉的却极为罕见。我仔细研读了三圣宫的介绍,原来随着茶马古道的日益繁荣,到了明朝,木氏土司聘请了一批江南工匠,他们在束河定居下来。此后,束河逐渐成为滇、川、藏交界地域内闻名遐迩的“皮匠村”。相传孙膑曾从事皮匠行业,被尊为皮匠的鼻祖,故而束河人将孙膑请入三圣宫,让子孙后代世代祭拜。
自三圣宫出来后,我顺着一条穿街而过的石溪,漫步至青龙桥。青龙桥畔,河水喧哗,烟柳拂波。放眼望去,四周民居错落有致,粉墙青瓦,依山而建,高低起伏,临水而居。家家户户门前,繁花嘉卉相互掩映,远处不时传来几声鸡鸣犬吠声,随风飘荡,仿佛带我走进了一处如诗如画的“小桥流水人家”般的幽静村落。
离开青龙桥后,我踏上归程。在一条小巷深处的客栈门口,我遇见一男一女两位五十多岁的老人,正低声交谈着什么。听他们的口音,是北方人,我便上前礼貌地询问他们从何处而来。他们微笑着告诉我,他们便是这家客栈的主人,五年前从山东来到这里经营客栈。就这样,我们聊了起来,他们不住地夸赞束河的美好,尤其强调这里空气清新甜美,河水清澈见底,还笑称在此生活可比在山东要多活好些年。听他们这么一说,我不禁来了个长长的深呼吸,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空气的清甜,真想将束河的清新空气尽数吸入肺腑。再看旁边石溪中欢快奔流的泉水,刹那间,只觉那水宛如琼浆玉液,澄澈清冽,沁人心脾,让人忍不住想要俯身掬起一捧,畅饮一番。
两位老板说要回庄准备早餐了,我们互道祝福,挥手作别。我继续往回走,心中不禁思索,束河究竟何处最美?是那秀美的山川,还是古朴的古镇街道,亦或是雄伟的青龙桥?它们无疑都美,吸引着无数游人慕名而来。然而,在我心中,最美的当属那两位客栈主人所提及的——束河的空气与水。大自然因拥有这般美好的空气与水,才得以永恒地展现其美丽。而人们,因拥有如此美丽的大自然,生活方能充满无尽的甜美与幸福。
我多么希望,祖国的每一寸土地都能如束河这般,水美,空气美!当晚,在撰写旅游日记时,客栈两位主人的话语仍在耳畔萦绕,于是,我写下了这首《束河的水》,虽不押韵,却饱含着我对束河深深的眷恋:
不知从什么地方沁出来的
清冽而澄澈,
于石沟间汩汩欢淌。
那份纯净,那份爽朗,
直透人脑,
更爽彻人心。
我沿着石沟信步前行,
清澈的流水勾起往昔记忆。
犹记儿时,
村前塘后沟亦有这般的水,
甜甜润润,
渴了便双手捧起畅饮。
如今,这般的水已难寻觅,
大多融入了闻一多先生《死水》的诗行。
我追随着清冽的流水继续前行,
一个愿望在心头萌生:
束河的水啊,能否流到我的家乡?
原汁原味,
让我渴时能捧起就喝。
2013 年 7 月记,2020 年 5 月整理。
束河古镇龙潭

束河古镇风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