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碗会的黄昏》原创
王博(陕西)
斜阳把麦草垛染成焦糖色时,各家的灶膛便次第睁开了惺忪的眼。炊烟初起时总像怯生的孩子,试探着往青瓦檐下缩两步,待西风掠过杨树梢,忽地就舒展成一条雪绸,直往东南方向飘去。这时候,村东头涝池畔的老槐树下,三张青石条已经用井水泼得锃亮。
二婶子端着老粗瓷碗走在最前头,裤脚还沾着苜蓿地的露水。碗里金灿灿的玉米搅团顶着酸浆水的翡翠色,走三步晃一晃,倒像端着轮满月。后头跟着的碎娃们早就等不及,木筷子在搪瓷缸子上敲得叮当响,惊飞了槐树上打盹的麻雀。
石条上渐渐摆开阵仗。六爷的辣子醋水汪着油花,五婆的腌萝卜切得能照见人影,栓子叔特意端来的腊汁肉在粗陶钵里颤巍巍晃悠。谁家新过门的媳妇躲在人堆后头,捧着的细瓷碗倒比脸还白净,被几个嫂子笑着把腌黄瓜拨进去半碗。
日头腌出油来似的,慢慢往涝池里沉。二伯的烟袋锅子明明灭灭,讲古经的声音混着蝉鸣忽近忽远。三爷的秦腔总在搅动糊汤时突然拔高,惊得池子里的蛤蟆扑通跳下水。碎娃们早把饭扒拉完了,举着豁口的碗追着抢锅巴,惊起满地槐花。
暮色漫到碗沿时,不知谁家的浆水菜多夹了一筷子,话头就顺着酸味飘到三十年前的饥荒。老太太们摩挲着碗底磕碰的旧伤,说这青花粗瓷还是当年陪嫁的体己。涝池水渐渐收了最后一道金边,晚风里忽然掺进新麦的焦香——铁蛋家的媳妇猫着腰,正把烤得鼓胀的麦仁包往石条上搁。
星星落进老碗里时,有人摸黑说起城里儿子捎回的骨瓷碗。"亮得能照见眼屎哩",栓子叔嘟囔着,盛糊汤的粗陶碗却往怀里紧了紧。池水开始吞吐银河,不知哪个碎娃的豁口碗"当啷"碰响青石,溅起的月光惊醒了打盹的猫。
直到露水爬上石条,老碗会才像熬稠的米汤般慢慢沉淀。各家收拾碗筷的叮当声里,槐树影子在月光里婆娑,恍惚又是三十年前那场婚宴的热闹。三爷哼着残破的戏文往家走,粗瓷碗底残留的糊汤,正慢慢凝成琥珀色的乡愁。
2025年3月20日于西安浐灞国际港家里执笔
作者简介:
王博,陕西西安市蓝田县人。《乡土蓝田》特邀作者,曾任《陕西农民报》及《人权》杂志记者,以敏锐观察记录时代,传递人生。作为多家媒体特约,屡获“先进个人"称号,新闻领域贡献突出,广受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