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国人的养生指南
黎汪洋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先秦诸子百家是中华文化的根基。有儒、墨、道、法、阴阳、纵横等各大学派。这其中,与我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是中国的中医文化以及中医理论的代表作(黄帝内经)。它不但是一部中医理论专著,更是一部很好的养生手册。
(黄帝内经)成书在晋朝。是中医最重要的理论著作。全书以黄帝与齐伯的对话展开对人体保健与疾病预防的讨论。
(黄帝内经)以中国哲学阴阳五行的理论为基础,探讨了人体五脏六腑与五行与季节的对应关系。探讨了五脏与气候的关系。阴阳与人体五脏六腑的关系。概括了不同地域人生理特点。整部书把道家与儒家思想融入其中,对养生与疾病的预防治疗有系统性论述。
(黄帝内经)最重要的养生思想上在于人情绪与心理层面的讨论。特别是第一篇(上古天真论)当中,齐伯开宗名义地点出上古之人的长寿秘诀即发于阴阳,和于数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恬淡虚无。以上是一个人在日常生活里的注意事项。除此以外,黄帝内经对一年四季与五脏的关系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做了明确说明:
顺应四时养生原则
“ 春三月:提出“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的养生理念,人们应早睡早起,多参与户外活动,以促进阳气的生发,使身心与春季万物生长的态势相适应。
夏三月:强调“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愤怒,让阳气充分向外宣泄,可晚睡早起,享受夏日的阳光和活力。
秋三月:倡导“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此时人们的情志要保持安宁,以缓和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应早睡早起,使肺气得以清肃。
冬三月:主张“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人们的情志应像潜藏的动物一样,保持内藏状态,避免过度消耗,宜早睡晚起,以养藏体内阳气。
这些指导思想让人们的养生保健变得非常细腻,很好地告诉人们养生的实操方案,具有非常高的可行性。
每次阅读(黄帝内经),我都会感叹中华老祖宗的智慧与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医养生,不单独是对疾病讲究辩证论治。更强调日常的调理与情绪的管控。中医认为情绪与疾病有密切的关系。(黄帝内经)当中有对情绪与疾病有准确论述,如
怒伤肝:过度愤怒会导致肝气上逆,气血并走于上。轻者面红目赤、头胀头晕、耳鸣重听、胁肋胀痛、性情急躁,久之可致月经不调或包块肿瘤等,重者呕血吐血或卒然昏厥。肝气横逆乘脾还会出现腹痛、腹泻等“飧泄”病证。
喜伤心:过喜会使心气涣散,气行徐缓,无力推动血行。轻者身体发软、全身无力,重者注意力不集中、心神恍惚、神不守舍、健忘失眠,或嘻笑不休、癫狂疯癫,更严重者可能突然昏倒甚至死亡。
思伤脾:思虑过度导致脾气郁结,首先表现为脾胃气机失调,出现食欲不振、胃脘腹部饱胀等。还会因脾胃功能失调致气血化生不足,引起脾气虚弱、心血亏损,出现肢体困乏、懒言少语、神疲健忘、失眠多梦等症状。
悲忧伤肺:过度悲忧会损伤肺气,使上焦气滞,气郁化热,消灼肺气。表现为意志消沉、悲观失望,以及气短懒言、声低息微、神疲乏力、伤风感冒、咳嗽气喘等。
惊恐伤肾:过度恐惧会使肾精下陷,出现惶惶不安、提心吊胆,以及二便失禁、腰膝酸软、男子遗精、女子月经紊乱或白带增多等。过度惊吓既伤肾又伤心,使心肾平衡失调,气机紊乱,轻者惊悸不安,重者心悸失眠、神志障碍,甚至精神错乱、突然昏仆。
此外,《黄帝内经》还认为突然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调节能力,会使人体机能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导致疾病发生或加重。这些理论对于人们日常养生与健康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无论你对中医感兴趣,还是处于日常保健而言,(黄帝内经)都应该是一个成年人书架上的必备书籍。生命是自己的,自己是自己身体健康的第一负责人。黄帝内经从五脏六腑的保养,四季养生、日常饮食起居都给人们提供切实可行的实操方法,是守护我们的生命之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