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全迎
昨天,央视播出新闻:我国最高领导人将于四月十四日至十五日访问越南,以共同庆贺中越建交75周年,进一步深化双方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由此,勾起我对越南印象的回忆。
远的历史我没经历过。但是,1964年美帝国主义侵略越南,正是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那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每天都有关于越南南方人民解放阵线的打胜仗的消息。当时我能看到的文艺演出,必有“非州黑人”戴着手铐枷锁反抗殖民统治的歌舞和越南南方军民抗击美国侵略的节目。淮汽公司派员去南京,专门训练越军驾驶员。我家隔壁的梁田忠大爷就是其中一员。他结束培训后回家,我们一帮小伙伴(也有大人)饶有兴趣地听他讲教练越南驾驶员的故事……有批部队抗美援越(不公开)为越南人民的抗美战争流血牺牲。我们《清江文学》群的一位文友老师……戴官宝老兵,1967年就是抗美援越部队中的一员。 记得越共最高领导人胡志明那留着一小撮山羊胡子的模样,当年中央新闻电影纪录片上,经常见到。1969年9月,这位中国的女婿逝世。参加胡志明葬礼的苏联总理柯西金,顺道在北京机场停留(其实双方都有意接触一下)。周恩来总理与其进行了短暂的会唔。中苏因1969年3月珍宝岛冲突引发的一场大战的威胁:准备对中国“外科手术级”的核打击,”苏军陈兵百万于我北方边界,我国“深挖洞、广积粮”的紧张局势,暂时放缓。我们心中也暂时松了口气。
是胡志明的死,给了中苏领导人见面会唔的机会。
越南,在中国人民的支持下,于1975年取得解放南方的胜利。但是,这只从头到脚用中国援助物资和武器武装起来的喂不饱的“白眼狼”在“北极熊”'的支持下,向柬埔寨人民,向中国人民露出了尖利的爪牙。
1979年1月份,我们南京防化团的老三营奔赴云南前线,属于参战部队序列。我们《清江文学》群中的我的好战友好同学彭泽华,就是其中一员。部队进入一级战备,在连队抽调部分人员上前线的动员会上,我在请战书上率先签了名。2月初,我在句容县人武部担任民兵防化训练教员时,传达中央关于展开对越自卫反击战,防止苏联突然袭击的文件。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杀他个天昏地暗。
我没有被抽调去前线,与这场战争失之交臂,是为憾事。 我没有去越南作战,多年后,却有了一次去越南旅游的经历。 2003年夏天,我去广西北海参加《中国冶金报》宣传工作会议。期间,会议上组织了一次越南下龙湾游览。虽然二十多年过去了,但印象依然牢牢地刻在心里。
我们于防城港市下属的东兴市东兴口岸位出关,进入越南广宁省的芒街市。
芒街,隔北仑河与我东兴市相望,是两国唯一海陆相连的国家一类口岸。两地通过中越友谊大桥直接连通。
进入芒街,头脑中立马浮现了1979年我军自卫反击战占领芒街的镜头,也有后来得知的我军撤退时将芒街炸为废墟的印象……此时,我看到越南的边境军警人员,总有一种异样的感觉。
当我们乘坐的大巴车在前往下龙湾海边的路上,上坡下坡,左拐右拐,周边尽是小山丘与大水湾,树木茂盛、枝盘藤绕……我以一个曾经的军人的眼光观到止景,没有欣赏的心情,倒是感受到当年我军在此作战的艰难:部队很难展开并进行大规模机械化作战…… 在越南,乘船欣赏了世界著名的有着“海上桂林”之称的下龙湾,渔民小舟载着现捞的海鲜跟着大游船售卖……景色极佳,海鲜味美。在越南,买了几把牛角梳和香水留作纪念。越南当时比较落后,无高楼,无大型商店,街道沉闷,人民的生活水平远低于我们中国。我这几年没去越南,听最近去过越南的友人说,越南发展得也不怎么样。那年在越南买的那把闪着光泽的牛角梳子和那个外观优美的未启封的香水,至今仍然在我家的抽屉里……
在抵达下龙湾的晚上,我们在一家规模不大但比较讲究的餐馆就餐。越南旅行社安排的小节目,为晚宴增添了喜庆的气氛。除越南民间的歌舞外,最后演唱了我们这一代人十分熟悉的经典的越南歌曲《越南—中国》:
越南中国,山连山,水连水,
共临东海,我们友谊像朝阳。
共饮一江水,朝相见,晚相望,
清晨共听雄鸡高唱。
啊——,共理想,心相连,
胜利的路上红旗飘扬。
啊——,我们共呼万岁,
胡志明,毛泽东。
……
这首歌曲由越南军旅作曲家杜润创作于1966年,歌词“越南中国山连山江连江”“共饮一江水,朝相见、晚相望”生动描绘了两国山水相连的友好情谊。这首歌至今仍在越南家喻户晓,成为两国友谊的象征。 在越南的餐厅听到这首歌曲,仿佛重现了我国支援越南抗美时的情境。这经典旋律,那么熟悉,那么亲切,点燃了我的激情。我也情不自禁地上台击掌助兴,也衷心的祝愿中越两国人民友谊常存,携手共进…… 今天,我国最高领导人访问越南,对两国人民而言,是个喜事。中国越南是邻国,中越两国都要互相珍惜。让中越人民的传统友谊,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