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联璧合——黄陂前川街办事处平安办信访
——接待员郭建斌的故事
文/潘安兴
集救火队员队民事调解员于一身,在郭建斌身上淋漓尽致。
在办公室门前,时而怒潮澎湃,时而春风拂面。三伏天的“牛背雨”气候,让人扑朔迷离。在这个岗位上已经六年了,司空见惯。
从司法转岗到信访接待,职业生涯养成了一泓清水,波澜不惊。干信访工作,在实践过程中,他逐领悟到了中医“望闻问切”的嫁接技术与方法。
他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善于从历史中汲取养分。上世纪六十年代创造的“枫桥经验”,为社会基层治理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即依靠群众,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新时期各种社会矛盾进入高发阶段,如火药桶一般,随时随地有引爆的危险。如何解决这棘手的问题,面临两种抉择,即“堵”与“疏”的问题。我们不禁感慨鲧的“堵”与禹的“疏”截然不同的治水方式产生截然相反的结果。联系到信访处理上,尤为突出。
自己只是一个小办事员,如何破题,让上访者满意,上峰认可,却是一个困扰的事情。“不速之客”突然驾到,如决堤的洪水,汹涌澎湃。过激的的行为与过激的言论交相大合唱现场演出。说不定有人发泄情绪,冲上前扇你两耳光,一脸痰都躲闪不及,骂你个祖宗八百代,什么哈巴狗,王八蛋之类的话满天飞都得默默承受着……
不能满足上访者的诉求,只有向领导反映情况,向上访者宣讲法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指明解决问题的途径,让他们看到希望。
一杯茶,一声请坐,轻声细语的问候,浇灭心头的怒火。不打不成交,慢慢的也成了朋友。不能给他们一个圆满的交代,却给一个心灵的慰藉,尽力而为之,仅此而已。做好这些,已经很不容易,尽责了,问心无愧。这样的事情,不知经历了多少次,自己也记不清了。岁月蹉跎,却沉淀着修心,以柔克刚的密码在逝水年华。“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他们不敢说自己是英雄,却默默地奉献自己的一切。说爱岗敬业,大概也不过份。
做有温度的法律人,“首席“调解员,勇敢的灭火队员,关键时挺身而出,在火线上塑造形象,他在努力地实践自己的初衷。
与上访者建立朋友圈、微信信圈,形成良性循环。有什么信息及时反馈,久久为功,获得了信任,竟然成了亲爱戚,不时走动一下,脚上带有泥土,下沉的见证。
在化解矛盾纠纷时,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即处处为当事人着想,陪同他们寻找答案,甘愿牺牲一些休息让信访人感动,获得信任。找到最大的公约数,争取最佳结果。
不忽悠上访者,不玩弄小心眼,保住自己的饭碗,这就是人性的使然。他也经常陪上峰参与一批时间跨度长,难度大久拖不不决的积案,最后如何销账。维稳对象是谁,大气候下的无奈,伴随文明的进步,他在思考如何借助法律手段解决问题。信访人龚某信访跨两个世纪,领导知道龚某早就认识,就请他同龚某保持联系。他加微信,以文会友,使信访人龚某稳定。下岗职工、转业军人、拆迁带来连锁反应,当事人的认同但却没有放弃诉求,只是火山息间休眠。这些问题,地方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客观看待这些问题,平息一场又一场风波。
每天坐班,“望”进门者的脸色,“望”他们的诉求;“闻”出来访者的气味,内心深处的想法;“问”其心中的愿望,心里的要求;“切”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方式方法,准备灭火的器材,调理的方剂。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
从1985年起,在基层派出所工作,一干就是四十年,先后转战鲁台区、鲁台街、前川三处,最大的官儿就是副所长,但他并没有气馁,在平凡中闪光。三合一以后,被聘为前川街道首席调解员。每天按时打卡,打扫办公室卫生。不时应急参加灭火行动。用成绩单来说明一切,1998年以来,在他手上经历的矛盾纠纷就有800件之多,亲手处理的疑难纠纷也达到125件以上,交一份满分答卷,证明能力。
桂冠如期而至,先后为龙潭社区特派员、区人大任命人民陪审员、区综治特派员、武汉市百佳志愿者、市司法局优秀调解员……热心快肠,乐于助人,是他的本性。在这个岗位上,他还担负了社会公益事业,跻身公益超人行列,塑造自己的形象。这种“不务正业”,却赢得了口碑,亦广结了善缘。在公众场合中,高光时刻。
做最好的自己,是他矢志不渝的追求。为此,他默默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好评如潮,这就是生命的意义,生命的音符……
公元2025年4月10日(乙巳三月十三)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潘安兴,(自号木兰山樵),1949年10月11日生。湖北黄陂人。当年老三届,经历知青上山下乡,招工进厂,下岗打工,招聘到政府部门工作。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湖北报告文学学会理事、黄陂辞赋学会会长。著有《中华大家庭赋》全书182万字待付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