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为何纷纷来:刘荣葬于蓝田探析
公元前148年,废太子刘荣葬于蓝田今三里镇陈家岩。下葬之日,数万燕子衔土坟上,人称燕子冢。
刘荣生前,为临江王,封今荊州地。死后为何不返葬荆州而葬蓝田?燕子衔土的背后意味着什么?
刘荣之死,是权力斗争的结果,充满了宫庭权谋。
刘荣是汉景帝的长子,其母栗妃。
景帝的皇后本来是薄后,其祖母薄太后的侄女。因其一直无子,为景帝所不喜,但碍于薄太后,景帝无可奈何。但公元前155年,薄太后去世,薄后失去了依托。
前154年,七国之乱,景帝弟梁孝王刘武平叛中立下了大功,加上景帝母窦后喜爱少子,欲立其为太子,但为大臣所阻。
于是在前153年,景帝立自已的长子刘荣以传后。同时立另一子刘彻为胶东王。
景帝姐长公主刘嫖欲进自己女儿陈阿娇为太子妃,而刘荣母则因为刘嫖不断给景帝送女人,争了自己的宠而不许。刘嫖转而把注意力转向了胶东王刘彻,而刘彻的母亲王美人为了自己的儿子的地位,两人一拍而合,结成了亲家。于是刘嫖不断在景弟的耳边说栗妃的坏话,而王美人总是一副贤德的模样。
栗妃因争宠怨怼,令景帝失望。一次病重,托众子于栗妃,栗妃不许,甚至漫骂景帝老狗。景帝忍而未发,心中不满已甚。
公元前151年,薄后被废。王美人暗中派人催促大臣奏请立栗姬为皇后。景帝勃然大怒,以为栗妃背后戳使争权。便下令论罪处死大臣,又废掉了太子刘荣,改封临江王。同时立胶东王刘彻为太子。
在这个废长立幼的过程中,有两位大臣竭力反对,一位是丞相周亚夫,一位是魏奇侯窦婴。而这二位都在平七国之乱中立下了大功,为朝廷重臣,百官不敢与之亢礼。
窦婴为太子太傅,争而不得,甚至告病不朝,屏居于蓝田南山别墅数月,诸窦宾客辩士劝说无效。最后经梁人高遂的劝说,才回朝。
如何才能防止刘荣卷土重来,巩固刘彻的太子地位,景帝操碎了心。恰好刘荣的不检节,为景帝提供了机会。
公元前148年,刘荣大修宫室,侵占了宗庙土地,被大臣弹劾,于是被景帝召还长安。
刘荣出发时,在江陵北门告祭路神祈求平安。但上车时,车轴就断了。江陵父老流涕窃言说:“吾王不反矣!”
到了长安,刘荣没见上景帝,却直接被下了中尉府。中尉郅都威重,严厉责备刘荣。刘荣欲上书谢罪,郅都不许(郅都应该告诉了景帝),还是窦婴使人探监,拿来了纸笔。刘荣上书后,便自杀了。
刘荣自杀后,绝了偏向于刘荣的诸大臣的望,景帝再没有因废长立幼产生的后顾之忧了。
刘荣本来是应该归葬江南的,但却埋在了蓝田。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刘荣墓地的位置,会发现,它位于蓝桥清水河以西,灞水以北,正在秦汉时出蓝水河谷地以后的蓝关古道的附近。
同时,不远处,辋峪口外,原大寨乡的地方,就是刘荣老师窦婴的南山别墅。
这说明,刘荣返葬江陵,因其无子,走至蓝田时,国除,于是便随机埋在离古道不远的地方。至于具体选址,应该有窦婴的参与,以便去南山休假时,能随时看望自己的学生,这位可怜的王子。
燕子衔泥,说明刘荣死于公元148年的春天。燕子是候鸟,冬天南归,春日北返,但对于刘荣来说,却永远留在了岭北,"吾王不返矣!"
刘荣死后,景帝犹为刘彻的地位费心。
于是亚夫罢相,后入狱绝食而死。
窦婴则终景帝之世而不用。
刘荣的故事,是一个令人同情怜悯的故事,也是一个可以洞穿封建专制帝王心理和权谋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