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集《美丽查干湖》作者:张顺富
熠熠生辉的查干湖 ——评《美丽查干湖》
奚同发(河南)
说来惭愧,在长春上的大学,虽然当时也有前郭县的同学,却没有听谁说起查干湖,直至看到张顺富的《美丽查干湖》,立刻被作者笔下那水天一色、鱼米之乡且极富地域特色的神奇美景、美食所迷醉。
而此时,我才知道,位于吉林省西北部的前郭县,是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的简称。“郭尔罗斯”意为“江河”。前郭尔罗斯位于松花江南岸,其蒙语意为“江南”。而位于前郭县的查干湖,形似猪肚,湖面呈狭长状,自东南向西北延伸较长;处于嫩江与霍林河交汇的水网地区,是霍林河末端的一个堰塞湖,也是吉林省最大的天然湖泊。同时,这里也是内蒙古与黑龙江、吉林两省的金三角地区,还是松花江、松花江南源、嫩江三江交汇和东北平原、松嫩平原、科尔沁草原三原重叠处。
通过张顺富的文字,我们可以了解到这里的历史传承。早在辽、金、元时期,曾是几代帝王巡幸游乐的渔猎圣地。尤其辽代天祚皇帝,每年春季从京城带领群臣及后宫佳丽前来渔猎,史称“春捺钵”。“捺钵”是契丹语,意为“辽帝的行宫、行营”。辽帝会在此会见各部落的首领,并以所猎收获举行“头鱼宴”和“头鹅宴”……从而形成一系列具有东北及民族特色的民风、民俗的文化记忆,比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查干湖冬捕习俗”,始于每年12月末至春节前的一段时间,是渔民大规模捕鱼作业的黄金时间,届时会举行传统、神奇的祭湖醒网仪式,加之凿冰捕鱼均为非机械动力完成,“查干湖冬捕”被誉为中国渔猎部落创造的世界奇观……同时,我们更能感受到,生态文明建设给曾一度水源枯竭所造成的灾难——人们只能煮碱、卖碱求生活所带来的巨大变化,从而深切地领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环保和发展辩证统一理念的意义之重大及深远。
自2019年起,张顺富历时5年创作了60篇以查干湖为地标的系列散文,在《作家》《散文·海外版》《吉林日报》等报刊发表,并结集《美丽查干湖》出版。此书不仅获得“吉林人民出版社2024年十部好书”和“吉林省作家2024年重点扶持”等荣誉,作者笔下熠熠生辉的查干湖,更引发文学同行的关注和回响,包括北京、天津、广东、内蒙古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作家、评论家,已撰写82篇书评,分别发表于《文艺报》《光明日报》《吉林日报》等,可谓一个堪比网红的“查干湖现象”。
张顺富与我相识多年,初识时任吉林省作协创联部主任。1998年10月10日《文艺报》曾在头版头条报道他在吉林省大安市挂职副市长指挥嫩江前线抗洪的事迹。他也是我所知道的,国内少有的曾获得约旦王国作家协会颁发的“耶鲁撒冷文学奖”的作家。后来他当选为吉林省作协副主席,同时是吉林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连续几届省政协委员。那时,他整天忙忙碌碌,不是这里开会,就是那里采风。其间,也不时有作品寄来,比如《访欧洲十国笔记》等。这部《美丽查干湖》是他从童年生活经历出发,状物写景,抒情怀旧,在当下与往昔之间自由切换,且贴着“查干湖”的前世今生、人文地理、自然历史、民族民生、风物传统而飞翔,极尽文学之能事,有小说般的丰沛情节与细节,有诗人笔下的韵味与意境,有影视剧似的形象与场景,有如中国画的层次与留白,有雕塑般的立体与可感,有如音乐般的激情与旋律……人间烟火、人情世故、人生美好与美味,无所不达。
张顺富从小在查干湖畔长大,正如任何一个作家的写作都无法背叛故乡和童年一样,“美丽富饶的查干湖,是哺育我成长的故乡。故乡的情丝,像一条无形的线,不管你飞得多高,走得多远,她永远会牵连着你……家乡的土地,家乡的草木,家乡的动物,家乡的山水,家乡的亲情,永远在我的回眸中。”他写故乡,就是要“用我的笔,展示家乡查干湖的美。让全世界人民看到一个立体的、形象的、充满诗情画意的查干湖。”
在作者笔下,《冬捕》的时令、用具、程序、现场,尤其在鱼把头指挥下,近60人的分工协作,1999米长的大网下网拉网,其壮观与声势,神奇与节奏,都是读一文而令人如身临其境、叹为观止的。《烤鱼》《铁锅炖鱼》《蒸鱼子》都是在通感的表达中可以闻其香,似食其味的。《蝈蝈》《蛐蛐儿》《蛙》都是可听其鸣、见其跳跃之姿的。《谷子》《糜子》《玉米》都是在食粮的生长认知中,嫁接着时光和故事的。《大嫂》《二哥》《杨老师》都是可以看到那个时代国人即使温饱欠缺、穿着打补丁的衣衫,却精神富足,有理想有人情,生命充满温暖和活力的。所以,才有了《家乡的年》《中秋月》《福寿牌》等读来让人梦回陈年,禁不住流连忘返的生花岁月。
从另一个角度讲,张顺富果真又顺利又幸福。在本该含饴弄孙的年纪,不仅自己文学王国里又多收了三五斗,且能利用文字为家乡做出别人所无法替代的贡献,可谓一举两得。我甚至想象,有朝一日站立查干湖畔,拿着酒店床头柜上的《美丽查干湖》一书,随手翻至“事隔60多年,马营子村熬碱锅煮土豆的鲜香仍余味绵绵”一页正欲放声,耳旁却响起他人朗读书中吃大胖头鱼的仪式:“用铁锅炖好后,用专用厨具装到特制的一米多长的盘子中。两位穿着蒙古族服装的少女抬着长盘,在锣鼓和喇叭的伴奏下,抬到大转桌上,把鱼头对着主宾放好,并向客人们鞠躬祝福:‘贵客荣光,硕鱼上桌,列位品尝,家富国强。’”此时,我显然忘乎山水,味蕾不得不接受各色挑战!
2025年4月9日写于河南郑州市

【奚同发,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文艺学会法治文艺创研部副主任,河南省作协理事,河南省小说研究会副会长,郑州小小说学会副会长,出版小说集《最后一颗子弹》《你敢说你没做》多部,作品被《小说选刊》《作家文摘》《中篇小说选刊》等数十家刊物转载,曾获全国年度微型小说评奖一等奖、河南省文学奖、首届河南省文学期刊奖等。当选“河南省小说二十家","河南省小小说二十家"。 】
编辑制作:老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