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集《美丽查干湖》作者:张顺富
湖韵墨香绘乡情 ——评《美丽查干湖》
林毓人 (江西)
在松嫩平原的腹地,查干湖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大地之上,而张顺富先生的《美丽查干湖》,则像是为这颗明珠精心雕琢的文学光环,让查干湖的美,以文字的形式熠熠生辉,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一、赤子之心,情系故乡热土
张顺富先生与查干湖有着不解之缘,他从小在这片土地上长大,故乡的一草一木、一湖一水,早已融入他的血脉。这份赤诚的情与忠诚的爱,化作笔端流淌出的激情与力量,贯穿于每一篇散文之中。
在《冬捕》里,他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工匠,详细地描绘冬捕的全过程,从冰洞的开凿,到渔网的撒下,再到肥美鱼儿的出水,每一个环节都刻画得细致入微。若没有对冬捕深入骨髓的了解,没有长时间扎根于查干湖的生活体验,又怎能将这一传统渔猎活动写得如此明明白白,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冬捕现场的热烈与震撼。那冰面上蒸腾的热气,渔把头的吆喝声,以及人们收获时的喜悦,都通过他的文字鲜活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这种对家乡传统习俗的深入挖掘和生动呈现,不仅是对查干湖冬捕文化的传承,更是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与热爱。
《春捺钵》则像是一部查干湖的千年史书,追溯着查干湖上千年的捕鱼历史,这篇文章发表后被《台湾好报》转载,在海峡两岸读者中引起广泛好评,这不仅是对张顺富先生文学才华的认可,更是查干湖文化魅力的有力彰显。
张顺富先生以笔为舟,载着读者穿越时空,领略查干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独特风采,让人们感受到这片湖泊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辽代的春捺钵到现代的冬捕旅游节,查干湖见证了岁月的变迁,而张顺富先生的文字则让这段历史在时光的长河中重新焕发光彩。
二、多维视角,勾勒湖之全貌
《美丽查干湖》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从多个维度全面、立体、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查干湖的真实面貌。写人物,《大嫂》中的大嫂勤劳真诚,如同母亲般关爱着弟弟、妹妹。
张顺富先生用细腻的笔触,将这位质朴劳动妇女的形象刻画得亲切感人,让读者读后不禁为之动容。大嫂身上所体现出的善良与坚韧,正是查干湖人民精神品质的一个缩影。通过这一人物形象,我们看到了查干湖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淳朴与温情。
她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论是操持家务还是关心家人,都展现出一种平凡而又伟大的力量。这种力量,正是查干湖人民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
写植物,《碱蓬草》中“一株株各自蓬勃向上的碱蓬草,个性独特;天旱时,就如给它施肥加水一样,猛劲儿地向上塑造自我形象。”寥寥数语,便将碱蓬草的特性展现得淋漓尽致。碱蓬草在恶劣环境中顽强生长的精神,也象征着查干湖人民不屈不挠、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在查干湖周边的盐碱地上,碱蓬草以其独特的姿态诠释着生命的坚韧,它们与查干湖人民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这片土地的独特风景。
写动物,《蝈蝈》把蝈蝈的神态、动作、叫声描写得惟妙惟肖,读后如临其境,仿佛能听到那清脆的蝈蝈叫声在耳边响起。《红骏马》则将红骏马写得出神入化,把那达慕大会上激烈比赛的场景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紧绷的心跟着红骏马一起奔腾,感受到草原民族的豪迈与激情。这些动物不仅是查干湖生态的一部分,更是查干湖文化的象征,蝈蝈的叫声,仿佛是大自然的乐章。红骏马的奔腾,则是草原民族精神的写照。张顺富先生通过对它们的描写,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查干湖的文化内涵。
写美食,《鲫鱼》中对查干湖鲫鱼的描写,令人垂涎欲滴。“查干湖鲫鱼肉质鲜嫩,入口有弹性;查干湖鲫鱼比其他江河鱼味道鲜美;查干湖鱼鱼汤乳白,味道醇香。”只有多年品尝查干湖鲫鱼的人,才能总结出如此充分的特点。这不仅是对查干湖美食的赞美,更是对家乡味道的深情眷恋。查干湖的美食文化,是查干湖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张顺富先生通过对美食的描写,让读者从味觉的角度,感受到了查干湖的独特韵味。
三、独特风格,彰显文学魅力
张顺富先生的散文,有着独特的风格,这也是他的作品区别于他人的重要标志。
他的语言生动流畅,文笔自然,没有刻意的雕琢与堆砌,却能在平实中见真意,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着查干湖的故事。就像与老友围炉夜话,亲切而温暖。真正做到了“讲人话”,让读者能够轻松读懂并产生共鸣。
例如在描写查干湖的景色时,他不会使用华丽的辞藻,而是用简单直白的语言,如“湖水波光粼粼,像一面巨大的镜子,倒映着蓝天、白云和周围的青山。”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查干湖的美。在叙事上,他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以小见大,无论是冬捕时渔把头的一个动作,还是碱蓬草在天旱时的一次“猛长”,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在他的笔下都被赋予了深刻的意义,成为展现查干湖魅力的重要元素。
比如在《冬捕》中,他描写渔把头选择冰洞位置时的专注神情和熟练动作。通过这个细节,不仅展现了渔把头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技艺,更体现了查干湖冬捕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同时,他的散文还蕴含着一种对生态与人文的深刻思考,在展现查干湖美丽风光和丰富文化的同时,也传递出对自然生态的敬畏与保护意识,以及对家乡未来发展的美好憧憬。
如《金字招牌》中所写出的查干湖宏图规划和查干湖人对未来的憧憬,让读者感受到查干湖不仅是一片美丽的湖泊,更是一个充满希望与活力的地方。他意识到查干湖的生态环境是其发展的基础,只有保护好这片湖泊,才能让查干湖的文化和旅游产业持续发展,这种对生态与人文关系的思考,使他的作品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和价值。
四、文学贡献,铸就地域名片
张顺富先生历时5年,创作出60篇“查干湖系列散文”,并发表在全国多家报刊及媒体上。这在吉林省文学界是屈指可数的成就,他的作品为打造查干湖品牌,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让更多的人了解查干湖、爱上查干湖。这些散文就像一张张精美的名片,将查干湖的美名,传播到四面八方。它们不仅丰富了地域文学的内涵,也为查干湖的旅游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注入了强大的文化动力,通过张顺富先生的文字,查干湖的文化价值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成为了地域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许多游客因为读了他的散文,而对查干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前往查干湖旅游观光,感受这片土地的魅力。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张顺富先生的查干湖系列散文,为地域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他以家乡为主题,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用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将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创作方式,为其他地域文学创作者提供了借鉴,鼓励他们关注自己的家乡,用文字记录和传承地域文化。
五、文化传承,守护精神家园
查干湖不仅有着美丽的自然风光,更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张顺富先生的散文,在展现查干湖美景的同时,也承担起了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
在《春捺钵》中,他对辽代春捺钵的详细追溯,让读者了解到查干湖在古代就是皇家渔猎的重要场所,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这种对历史的挖掘和传承,让后人能够铭记查干湖的辉煌过去,增强对家乡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对于查干湖的传统习俗,如冬捕、那达慕大会等,张顺富先生在散文中进行了生动的描写,他不仅记录了这些习俗的形式和过程,更深入挖掘了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冬捕”,不仅仅是一种捕鱼方式,更是查干湖人民团结协作、勇于拼搏精神的体现;那达慕大会,则是草原民族展示力量、传承文化的重要平台。通过他的文字,这些传统习俗,得以传承和发扬,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查干湖的文化。
六、生态关怀,倡导绿色发展
在当今社会,生态保护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张顺富先生的散文中,也体现了对查干湖生态环境的关怀和倡导绿色发展的理念。他在描写查干湖的自然风光时,总是流露出对这片湖泊的热爱和珍惜之情。他深知查干湖的生态环境是其发展的根基。
因此,在散文中呼吁人们要保护好这片湖泊的生态环境。比如在描写碱蓬草时,他强调了碱蓬草在维护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让读者认识到每一种生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同时,他也关注到查干湖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金字招牌》中,他既展望了查干湖的未来宏图,也提醒人们要在发展过程中注重生态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字,让更多的人意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共同为查干湖的绿色发展贡献力量。
七、情感共鸣,引发读者思考
张顺富先生的散文之所以能够打动读者,不仅仅是因为他对查干湖的美丽描绘,更是因为他在文字中融入了自己的真挚情感,引发了读者的情感共鸣。他在描写家乡的人物、景物时,总是带着一种深深的眷恋和热爱,这种情感并非浮于表面,而是源自他内心深处对这片土地的扎根与依恋。
当他描绘《大嫂》时,那字里行间流淌着的,不仅仅是对大嫂勤劳真诚品质的赞美,更是对家乡人民质朴善良精神的一种深情礼赞,他回忆起大嫂在生活中对弟弟、妹妹无微不至的关怀,那些琐碎却又温暖的日常细节,如大嫂在昏暗灯光下缝补衣物的专注神情,在寒冬腊月为家人准备热汤的忙碌身影,都被他用细腻的笔触一一勾勒,读者在阅读时,仿佛能看到大嫂那和蔼可亲的面容,感受到她身上所散发出的母性光辉。这种对家乡人物的深情刻画,让读者不禁联想到自己身边那些默默付出、给予关爱的亲人,从而在心底泛起层层温暖的涟漪,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在描写查干湖的景物时,张顺富先生的情感,更是如潺潺流水,绵延不绝。他写《碱蓬草》,那“一株株各自蓬勃向上的碱蓬草,个性独特;天旱时,就如给它施肥加水一样,猛劲儿地向上塑造自我形象”,这不仅仅是对碱蓬草生长状态的客观描述,更是他借物抒情,将自己对家乡人民不屈不挠、积极向上精神的赞美融入其中,碱蓬草在恶劣的盐碱地环境中顽强生长,就如同查干湖人民在面对生活的种种困难时,始终保持着乐观坚强的态度,努力创造美好的生活。读者在阅读时,能从这些文字中感受到一种蓬勃的生命力量,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片碱蓬草生长的土地上,与它们一同经历风雨,一同茁壮成长。这种对家乡景物的情感赋予,让读者对查干湖这片土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让读者在心灵上与作者产生了共鸣。
他对查干湖传统习俗的描写,同样饱含着深情。在《冬捕》中,他对冬捕全过程的细致描绘,从冰洞开凿时的紧张有序,到渔网撒下时的期待与兴奋,再到肥美鱼儿出水时的欢呼雀跃。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情感的温度。他仿佛带着读者一同置身于那冰天雪地的冬捕现场,感受着渔把头们的智慧和勇气,体会着劳动人民丰收的喜悦。这种对家乡传统习俗的热爱和传承,让读者看到了查干湖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也让读者对家乡的文化产生了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真挚情感的融入,使得张顺富先生的散文,具有了超越文字本身的感染力。读者在阅读他的散文时,不仅仅是在了解查干湖的美丽风光和丰富文化,更是在与他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他的文字触动了读者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让读者回忆起自己的家乡,回忆起那些曾经给予自己温暖和力量的人和事,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于家乡发展、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诸多问题的思考。
例如,在了解到查干湖冬捕文化的传承后,读者会思考在现代社会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传统文化;在感受到作者对查干湖生态环境的关怀后,读者会思考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张顺富先生用他饱含深情的文字,在读者心中种下了一颗热爱家乡、关注文化的种子,让这颗种子在读者的心灵土壤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他的散文,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创作,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和文化的传承,让更多的人通过他的文字,走进查干湖,爱上查干湖,进而关注和热爱自己的家乡。
2025年3月16日写于江西省信丰县
【林毓人,江西信丰人,江西省诗词学会会员,江西省楹联学会会员,赣南诗词楹联学会会员,吉安(庐陵)诗词学会会员,信丰县作协会员,信丰县诗词学会会员,曾经在《中国作家网》、《深圳文学》、《海南诗刊》、《江西作家文坛》、《上海诗刊》、《今日作家》、《作家》、《现代诗刊》、等数十家刊物发表过多部作品。】
编辑制作:老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