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走的意义
——读贾平凹新作《消息》
史飞翔
《消息》作为贾平凹的第23部长篇小说,以独特姿态引发文坛关注。这部作品是其“走”出来的成果,从 2023年到 2024年,贾平凹沿着黄河与秦岭采风,将在陕西南部、北部及黄河沿线、秦岭腹地等地的见闻与感悟融入创作。《消息》全书分为四部、93节,展现了当代人的生活态度、生命姿态,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自然的敬畏。《消息》承续了中国古代笔记小说志人志怪的传统,文中的古塔、树木、河流、山川、古建以及人物都被赋予了灵性和寓意,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当代生活地图。这部作品打破了传统小说的结构,摒弃了冗长的抒情,每节长短不一,扼要简明,体现了贾平凹对文学创作的独特见解。

《消息》在题材与内容上展现出新探索。它以独特的“消息体”叙事,聚焦关中平原风土人情。书中涉猎广泛,且有传统文化出处,如《唐公房碑》《华山土地神庙》,通过对这些内容书写,展现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影响;有古今对话与碰撞,如《注水》落足到 “大流之所以为大流,它能泯众”,充满思辨与哲理意味;还有对当代人生活态度、生命姿态的呈现,像《发现邪恶》里的唐超生、《好死》里的阮小手,展现不同人物善恶因果。与贾平凹以往长篇小说相比,《消息》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故事或人物群体,而是以散点透视方式,将众多题材与内容有机融合,全面展现当代社会丰富性与复杂性。
在结构上,《消息》打破传统小说结构,摒弃冗长抒情,以短促精准片段勾勒关中地理文化版图。全书分为四部分,包含 93 个相互独立却又相互关联的短篇。这种结构方式类似中国古代笔记小说 “志人”“志怪”传统,每节长短不一,扼要简明 。与他之前如《秦腔》等长篇小说叙事方式大不相同。《秦腔》以较为连贯故事与人物命运为线索,展现乡村变迁。而《消息》则以片段式叙事,使作品节奏明快,更具跳跃性。这种叙事创新使读者阅读时能更自由地穿梭于不同场景与故事之间,增加阅读趣味性与新鲜感,也为当代长篇小说叙事提供新的可能性。

在思想表达上,《消息》更为深化。贾平凹在作品中探讨现实、人文、历史和风物的奇观与警世之思。一方面,他通过对底层百姓生活艰难、隐忍、善良等刻画,表达对普通民众生存状态关注与同情;另一方面,借助对历史文化遗迹、自然山水描写,传达保护历史、敬畏自然生活态度。如《莲山》中对众多动植物描写,体现出对自然生态的关注。作品中还蕴含对社会现象批判与反思,如对某些人道德堕落、不良社会风气揭示。相较于以往作品,《消息》思想表达更全面、深刻,从多个角度对当代社会进行审视,引发读者对现实生活、历史文化、人与自然关系等多方面深入思考。
“走”在贾平凹创作中具有特殊意义,是理解其创作理念与作品新变的关键切入点。贾平凹出身于乡下,少年时经历诸多困苦,后来虽上学、进城,但始终与乡下保持紧密联系。这种早期生活经历为他的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使他对底层生活、乡土社会有深刻理解。然而,他并不满足于此,而是不断通过“走”去拓展生活体验。从以前的《商州三录》到《西路上》,到《定西笔记》,再到《秦岭记》直至《消息》,他足迹遍布多地。在采风过程中,他深入社会底层,游走于山水之间。在创作《消息》时,贾平凹前往多个地方,看山水草木生长形态与生命变化,这种观察与体验是在书斋中无法获得的。“走” 让贾平凹接触到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人物故事,极大地丰富了他的创作素材库,为其作品注入鲜活生命力。

贾平凹的“走”打破了地域与题材局限,开拓了创作视野。《消息》延续了《秦岭记》叙事脉络,将视角转向关中盆地以北的荆山、嵯峨山等地。在此之前,其作品虽多围绕陕西地域展开,但每一次 “走” 都使他聚焦于不同区域与人群。通过“走”,他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社会空间,从农村到城市边缘,从普通百姓到各类特殊职业者。在《消息》里,有对底层百姓生活艰难与困顿的展现,也有对隐士生活的幽微探察,还有对文旅产业发展影响的思考。这种视野开拓使他的作品能够反映更为复杂多元的当代社会现实,为读者呈现出一幅更为广阔的当代生活地图。
贾平凹的《消息》以“走”为创作原点,将行走的足迹转化为文学的经纬,在当代长篇小说创作中开辟出一条独特的道路。这部作品不仅是作家个人创作脉络的延续,更是中国当代文学中“行走文学”的重要范本。从《商州三录》到《秦岭记》,再到《消息》,贾平凹始终以行走者的姿态丈量大地,用文字构建起一个充满生命张力的文学世界。《消息》在行走中完成了对地理空间、文化传统、现实生存与文学美学的多重探索。这部作品不仅是中国当代长篇小说中“行走文学”的典范,更是作家创作生涯中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

作者简介
史飞翔,1977年生,陕西乾县人。著名文化学者、作家,文艺评论家。1994年公开发表作品,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散文》《散文选刊》等报刊发表散文随笔三百余篇,有多篇作品入选《大学语文》(广西省高职高专教材)、《新课程高中语文阅读欣赏》、《历史名人与五年高考》《中华美德人物故事》等大中小学教材、试题及各种权威选本。201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同年入选“陕西省百名青年文学艺术家扶持计划”。现任陕西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咸阳师范学院兼职教授、陕西当代文艺批评研究中心研究员。宝鸡文理学院陕西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陕西省散文学会副会长、陕西省吴宓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散文学会文艺评论委员会主任、西安高新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史飞翔读书会创始人。已出版畅销书《民国大先生》《追影:真名士自风流》《历史的面孔》《陕西作家研究》等17部。其中《终南隐士》一书系“国内第一本系统研究终南山隐士的学术专著”,填补了该领域的学术空白。《关学与陕西书院》一书是国内第一本研究关学与陕西书院互动关系的学术专著。《陕西作家研究》一书被誉为是一本带你读懂“文学陕军”的书。《终南守望》一书入选“农家书屋”工程。《民国大先生》一书参展“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流通海内外。先后荣获《美国世界华人周刊》颁发的“世界华文成就奖”、“《散文选刊》全国散文奖”、“鲁迅杂文奖”、“陶渊明散文奖”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