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地的晨雾还未散尽,霞城村的青石板路上已响起细碎的脚步声。正月初四的清河宫在薄霭中若隐若现,飞檐上的铜铃随山风轻颤,将千年妈祖信仰的余韵,摇落在归人肩头——这是游子们穿越山海的约定,是古村在时光褶皱里为离散的乡人留驻的元宵节。
卯时三刻,第一炷香在妈祖像前腾起青烟。老人们说,这尊被唤作"妈祖婆"的神像已在此坐镇三百年,掌心的纹路里刻着每一代出海人的生辰八字。宫门前的石阶被晨露打湿,返乡的中年人扶着鬓角染霜的母亲拾级而上,布鞋与苔痕相触的声响,与记忆中童年庙会的锣鼓声重叠。
“阿嬷,今年游神的还是阿水伯吗?"年轻人低声问。老人摇摇头:"阿水去年走了,现在抬轿的是他儿子。"话音未落,远处传来引擎声,几辆贴着"闽A""闽D"车牌的轿车缓缓驶入广场。车门一开,西装革履的男人弯腰抱出穿汉服的小女孩,她手里攥着电子莲花灯,灯影在晨雾里明明灭灭。
当清晨的仪式随着晨光渐渐落幕,广场上的氛围却愈发炽热起来,因为即将迎来的,是这场节庆中最热闹的环节——妈祖出游,一幅传承与延续的游神长卷即将在众人眼前展开 。
巳时正,“妈祖出游”的仪仗从偏殿转出。八名青壮抬着贴金神轿,轿顶流苏随步伐轻晃,仿若妈祖踏浪而来。“阿杰!快看,那是你阿公扎的龙头!”队伍里,穿冲锋衣的男人突然拽住身边少年。少年抬头,看见一具竹骨纱面的龙灯,龙睛处的灯泡早已换成LED,可鳞片上的金粉仍是三十年前的老手艺。
妈祖出游的队伍浩浩荡荡地走过,热闹的喧嚣似乎还在广场上空回荡,而此时广场中央,另一番温暖的景象正在悄然上演。那三口承载着岁月痕迹的百年木甑,正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吸引着众人的目光,也勾起了人们心底深处对家的味道的回忆 。
正午的阳光攀上宫墙时,广场中央的三口百年木甑正蒸腾着云雾。“火候要旺,米才香!”掌勺的庆叔扬起被蒸汽烫出斑驳疤痕的左臂——那是十年前在泉州海鲜酒楼当帮厨时留下的印记。掀开甑盖,白米的清香混着杉木桶的沉木香扑面而来。
穿貂绒大衣的女人舀了一碗,突然哽咽:“和爸煮的味道一样……”她身后的丈夫轻声解释:“她在厦门开私房菜,最愁就是找不到这种木桶。”庆叔闻言大笑:“后生仔,机器蒸的米,哪记得住柴火的模样?”
在这温暖的烟火气息中,时间悄然流逝,不知不觉间,暮色已经渐渐笼罩了整个清和宫。人们带着满足与眷恋,缓缓走向妈祖像前,准备在这最后的时刻,许下心中最真挚的祈愿 。
申时末,祭拜进入尾声。妈祖像前烛火摇曳,佝偻的老匠人正将最后一片金叶贴上神轿,布满裂痕的手与汉服少女直播的手机镜头,在香火中形成奇妙的同框。
暮色漫过飞檐时,归人望着宫前未熄的灯笼,忽然懂得这改在正月初四的元宵,原是古村最温柔的迁就——让漂泊的风筝线,在新年的第一个月圆前,就能触到大地的温度。
妈祖信仰,不只是简单的神祇崇拜,它承载着闽地人民千年来对平安、对美好生活的祈愿,见证着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与变迁,是游子们无论走多远都难以割舍的精神寄托。而这留守的元宵,便是这份信仰与情感最生动的表达。
2025年2月记于霞城清河宫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