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圣文星耀两邑——蕲州广济双贤记
文/周中金(退役军人、湖北省武穴市住建局退休人员)
诵/云中鹤
夫荆天楚地,蕲阳广济,一衣带水,脉息相通。明季有二贤,一者蕲州李时珍,悬壶济世,著《本草纲目》泽被万代;一者淮安吴承恩,宦游荆府,撰《西游记》名播寰宇。二人虽一执药锄、一握狼毫,却同沐蕲阳风雨,共饮广济清泉,留下千古佳话,且听细细道来——
一、蕲水之滨 医圣踏歌寻百草
嘉靖年间,雨湖烟水朦胧处,李郎中诞生于医药世家。幼承庭训,深谙草木性情;弱冠悬壶,遍察民间疾苦。见历代医书谬误叠出,遂发宏愿:“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于是背上行囊,别过娇妻弱子,踏遍蕲春广济山水。
广济横岗山之巅,云雾缭绕处,他攀藤附葛,采得“田七”以疗金疮;古寺之畔,霜晨月晓时,俯身湿地,识得“芡实”可健脾胃。行至梅川镇,见山民掘“佛手山药”为食,细察其形,断言:“此药性平味甘,入脾肺二经,补而不滞,胜似参芪。”遂郑重记于典籍。
太医院三载,目睹官宦腐朽,弃官归乡,筑“濒湖草堂”。二十七载春秋,踏破芒鞋,尝遍百草,三易其稿。书中载广济药材三十七种,绘“武穴生姜”辛辣之形,记“龙坪油面”养胃之效,录“双善洞泉”消渴之功。时人传唱:“李公笔下草皆仙,半是广济山水鲜。”万历戊寅,金陵刻本初成,书商惊叹:“广济诸药,竟占半卷!”
二、荆王府内 太史微服访奇闻
隆庆二年,吴承恩以岁贡生授荆王府纪善,赴任蕲州。荆王好佛,府中典籍充栋,然太史性喜山水,常着青衫,混迹市井。广济仙姑山“仙姑惩恶施善”、仙人洞“仙人点石成金”,百姓口耳相传的神怪故事,皆入其心,后化入《西游记》,成乌鸡国、女儿国之雏形。
夜宿广济正街客栈,闻老茶商讲“云雾茶”传说:云雾深处,仙鹿衔种,僧人培育,饮之明目。太史抚掌称妙,后演化为唐僧“仙茶解厄”之典故。又访岳家拳传人,听岳飞抗金往事,慨然书于《蕲州志》;至梅川观“鲁全二暴动”遗址,叹惋久之,曰:“草莽英雄,亦当留名青史。”
与李时珍相交,堪称奇遇:一论草木寒温,一讲神魔鬼怪,却相谈甚欢。时珍笑言:“先生笔下妖邪,胜我十年尝百草矣!”承恩叹道:“郎中辨草木之真,吾写人间之真,虽途殊而归同。”二人常于雨湖畔对饮,药香与墨香共融,传为佳话。
三、山水留痕 遗泽千年润苍生
万历庚辰,李时珍卒于蕲州,葬雨湖之畔。广济百姓感其德,于德里桥畔建“药王殿”,塑金身,四时祭祀。每逢端午,武穴家家户户采艾草、制香囊,皆循李公之方;童稚患病,父母常言:“李郎中留方在此,勿忧。”
吴承恩离任后,《西游记》书稿散落民间,广济书商冒禁刊印。首刻本中“乌鸡国”故事,竟与广济“双庙儿”传说如出一辙——贤王遭害,神僧相救。百姓惊叹:“太史公笔下事,原是广济山间情!”
清康熙年间,广济县令张仁美修志,特记:“李郎中采药于梅川,足迹遍山岗;吴太史问俗于武穴,笔墨记乡愁。二贤职在蕲州,心牵广济,故山水含情,草木有灵。”今之蕲春武穴,共建文化园、主题公园,医馆与笔架山相望,药香共书香齐飞,正应了那句:“长江水润两邑地,双贤情牵万代人。”
结语
嗟乎!李时珍以草木为经纬,织就医学巨典;吴承恩以神怪为舟楫,渡尽人间沧桑。一者尝百草而救黎庶,一者著奇书而醒世心,虽职业有别,却同怀求真济世之诚。今登横岗山,可见药草摇曳如旧;临雨湖水,犹闻《本草》书香袅袅。二贤之德,若蕲春修竹,经冬不凋;似广济寒梅,凌霜愈香。真所谓:“医圣文星照千古,两邑同辉共春秋!”
主播:云中鹤,男,1956年生,大连市人。1977年应征入伍,在海军部队历任排长、连长、军务参谋。团职军官转业至地方后,先后从事过政法、纪检监察、宣传等项工作。热爱体育运动和文学艺术,是大连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