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栀子花
文/卢进国(湖北监利)
开在五月的柔风里
像一个不屈的灵魂
随风而来的清香
醉了多少游人
那抹娇羞
在风中摇曳
灵动、飘逸
抚慰着忧郁之人
翠绿的枝头上
开着一朵朵洁白的花蕊
它们有着挚爱般的热烈
那种熟悉的气息
卷起的浓郁的馨香
在我的心海中涌动
寂静深处
我携梦穿越缱绻的时空
天空中,一只飞鸟振翅掠过
积攒的思念
保持着热情与洒脱
此时,我多少次凝视着无瑕的花朵
心底里无限的爱
让多情的栀子花更加从容
在洁白的褶皱里折叠故乡的年轮——评卢进国《故乡的栀子花》
当五月的柔风掀开记忆的扉页,卢进国笔下的栀子花便带着故乡的体温绽放开来。这首诗以栀子花为精神图腾,在洁白的花瓣与翠绿的枝头间,折叠起时光的褶皱与情感的经纬。那些随风涌动的馨香与振翅掠过的飞鸟,不仅是自然意象的诗意呈现,更是游子对故乡永不褪色的精神皈依。
一、意象的双重编码:自然形态与精神象征的同构
诗中的栀子花从一开始就被赋予双重属性:既是"开在五月的柔风里"的自然存在,更是"不屈的灵魂"的精神隐喻。"娇羞""灵动、飘逸"的外在形态与"挚爱般的热烈"的内在特质形成张力,如同故乡在记忆中的双重面貌——既有着温柔抚慰的一面,又暗含着游子对故乡精神底色的深刻认同。当"熟悉的气息/卷起的浓郁的馨香"在心头涌动,嗅觉记忆便成为打开故乡之门的钥匙,将物理的花香转化为情感的密码。
"翠绿的枝头"与"洁白的花蕊"构成色彩的对位,既是自然景观的真实摹写,又暗合着生命的蓬勃与灵魂的纯净。这种色彩哲学在传统文化中常与故乡的纯粹性相关联,而诗人更进一步,让"积攒的思念/保持着热情与洒脱",使思念超越了哀婉的基调,在栀子花的热烈中获得了积极的情感向度。
二、时空的褶皱艺术:在当下与记忆间自由穿梭
诗的时空结构呈现出鲜明的复调性:"此时,我多少次凝视着无瑕的花朵"将抒情主体拉回现实,而"携梦穿越缱绻的时空"又瞬间打开记忆的隧道。飞鸟的掠过成为时空转换的媒介——它既是当下天空中的真实存在,又象征着思念的自由飞翔,让"积攒的思念"有了具体的载体。这种虚实交织的写法,使故乡既在远方,又在眼前,形成了独特的情感张力。
"寂静深处"是一个精妙的空间褶皱,它既是自然环境的描写,也是心灵深处的隐喻。在这片寂静中,诗人完成了对故乡的精神重构:那些在现实中可能模糊的细节,在记忆的滤镜下变得愈发清晰,"无瑕的花朵"成为故乡完美性的象征,而"心底里无限的爱"则让这种象征获得了情感的重量。
三、抒情伦理的温柔转向:从凝视到共生的情感升华
诗中的"凝视"具有双重意义:既是对栀子花物理形态的观察,更是对故乡情感的深情回望。当"多情的栀子花更加从容",抒情主体与故乡的关系完成了从仰望到共生的转变——栀子花不再是被观赏的客体,而是与诗人的情感世界息息相通的主体。这种物我交融的境界,在"抚慰着忧郁之人"的表述中达到顶点,故乡的栀子花成为治愈心灵的精神良药。
结尾处的"从容"是整首诗的情感落点,它暗示着经过时光沉淀后的坦然:思念不再是痛苦的纠缠,而是化作对故乡的温柔守护。这种将个人情感升华为普遍经验的书写,让栀子花超越了具体的地域指向,成为所有游子心中故乡的象征——每当五月的风吹起,那缕熟悉的馨香便会唤醒沉睡的记忆,让心灵在洁白的花瓣间找到归巢。
在卢进国的笔下,故乡的栀子花既是植物学的存在,更是诗学的存在。它用洁白的花瓣收藏时光的碎片,用浓郁的馨香编织记忆的网,让每个离开故乡的人都能在它的绽放中,看见自己灵魂深处的温柔褶皱。当自然的花朵与精神的花朵在诗行中重叠,我们终于懂得:故乡从未远离,它一直盛开在每个游子的心头,如同这五月的栀子花,年复一年,用不变的芬芳,温暖着所有漂泊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