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幕花事
文/张超我
春光在花下流动
风赋予花朵飞翔的翅膀
花瓣的灵魂
掩埋在泥土的时候
无尽的愁绪榨干了树枝
一年一个春天的花事
在风雨的蹂躏下结束了
纷纷扰扰
流水悠悠
繁华落幕之后
是绵绵落寞
长恨春归是岁月无情的消磨
当春色渐深
我已经看不清你曾经的容颜
张超我写于2025/4/13
在凋零里照见时光的褶皱——评张超我《落幕花事》
当最后一片花瓣与枝头作别,春天的故事便在泥土里写下了尾章。张超我笔下的《落幕花事》,以细腻的意象编织出时光的经纬,在花开花落的轮回中,既镌刻着自然的生命密码,也流淌着人类面对时光流逝的永恒怅惘。诗中那些被风雨打湿的词句,如同凋零的花瓣,在泥土里沉淀出关于存在与消逝的哲学。
一、意象的双重变奏:盛放与凋零的辩证
诗的开篇是流动的春光,风赋予花朵"飞翔的翅膀",这是对生命盛放最轻盈的注解。花瓣在风中的舞动,既是自然生命力的张扬,也是短暂存在的诗意隐喻——它们的"飞翔"从一开始就暗含着坠落的轨迹。当"花瓣的灵魂/掩埋在泥土的时候",意象的色调陡然转向沉郁,"无尽的愁绪榨干了树枝"以通感手法,将视觉上的凋零转化为心灵的痛感。树枝的"榨干"既是花朵凋零后的物理显现,更是情感层面的掏空,暗示着美好消逝带来的精神荒芜。
诗中"风雨的蹂躏"与"流水悠悠"构成了一对张力十足的意象。风雨作为摧毁者,象征着时光对美好事物的催迫;而流水作为永恒的旁观者,以"悠悠"的姿态见证着一切变迁。这种自然力量的对比,暗合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物哀"传统:在自然规律面前,个体的悲欢显得既真切又渺小。
二、时间的褶皱:在循环中捕捉刹那
"一年一个春天的花事"揭示了自然的周期性轮回,而"纷纷扰扰"的繁华与"绵绵落寞"的落幕,则在循环中定格了具体的情感切片。诗人敏锐地捕捉到"落幕"时刻的美学特质——不是戛然而止的断裂,而是"长恨春归"的绵长余韵。这种"长恨"并非简单的伤春,而是对岁月"无情消磨"的深刻体认:当"春色渐深",连记忆中的容颜都开始模糊,时间的残酷性在视觉的褪色中得到具象化呈现。
诗的结构暗合了花朵从盛放至凋零的生命周期:从开篇的流动春光,到花瓣飘落的过程,再到落幕时的落寞与追忆,形成一个完整的情感闭环。但在这个闭环中,诗人又注入了超越自然规律的人文思考——当自然的花事年年重复,人类对消逝的痛感却始终新鲜,这种矛盾正是诗意的源泉。
三、抒情主体的隐现:在自然中照见自我
诗中的"我"始终处于观察者的位置,却在观察中完成了自我投射。"看不清你曾经的容颜"中的"你",既可以是逝去的春天,也可以是时光中模糊的记忆或情感。这种模糊性赋予诗句更广阔的阐释空间:当自然的花事落幕,也是个体生命中某些美好瞬间的谢幕,那些曾被春光映照的容颜,终将在岁月深处成为朦胧的剪影。
诗的结尾形成了一个精妙的反讽:春色愈深,反而愈看不清曾经的容颜。这一视觉上的悖论,恰是时间本质的隐喻——我们总以为靠近真相,却在时光的推进中离起点越来越远。这种认知的错位,让诗歌超越了简单的伤春主题,抵达对人类认知困境的哲思。
在《落幕花事》中,张超我用细腻的笔触为春天的消逝举行了一场庄重的仪式。诗中的每一片花瓣都承载着时光的重量,每一道褶皱都刻写着存在的痕迹。当繁华落尽,留下的不仅是"绵绵落寞",更是对生命、时间与记忆的深情凝视。这种凝视让我们懂得,所有的落幕都是另一种形式的开始——在泥土中沉睡的花瓣,终将在时光的深处,等待下一次春风的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