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文明》
记述家乡古村镇高碑店
作者~赵新洪
我的家乡高碑店,历史悠久,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物产丰富。气候四季分明,常年多西北风,雨量时多时少,地方有旱涝收三分之农谚。地处北京、保定两古城之间,道路四通八达。古代为九省通衢之地,地理位置重要,历史上为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商贾云集之地。
一、
历史延革
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生息繁衍,(曾出土过磨光石斧和骨锥)。商代属冀州;周朝属召公封地之燕国;春秋战国属燕国督亢亭部;秦朝属广阳郡;两汉属涿郡、幽州;两晋属幽州;南北朝属后赵、前秦、后燕、北魏;隋代又属涿郡;唐五代时属范阳郡、范阳县;元代属大都路,新城县;(李中旺村文物普查时曾发现刘公之碣碑上有:“元大德七年金台新城郡字样”);
明、清两朝属保定道、雄州道、保定府新城县民国至1958年属新城县;(1958年10月属涿县(原涿、新、涞、雄四县合一);1962年1月、又属新城县;199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撤消新城县,设立高碑店市。二、
民族融合
高碑店村在古代是零散村落。传说战国时曾有“燕南赵北碑”之说,(虽有传说,但无据可考)辽代箫太后(箫绰)领兵与宋大将曹彬战于岐沟,宋军大敗。箫太后南巡至此,见此地四面环水,中间高脊,呈龟脊形状,有街道住户,有饭馆、茶棚、小贩摊点,乃风水宝地,便在此驻跸,令人在街两侧植槐,赐名“槐来店”和北面松林店相对,日久槐茂成荫,后俗称“槐荫店”。文革期间尚有一棵辽代古槐,惜在1971年被毁! 高碑店曾用名“高密店”,“驻跸庄”,是京南保北著名古镇。
历史延革,朝代更易,这个文明古镇也随之演变发展。历经荣辱兴衰,逐步形成了一个多民族,多宗教,集农、工、商多元成分的集贸商贾名镇。随着社会进步、文明的发展,家乡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民风民俗和地方文化。千百年来,留下了许多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人文、建筑、和人文风物及民间特产和民间传说。
商周至汉代居民移来我家乡已无从可考,到魏晋南北朝(五胡乱华)时,先后由西北迁进:有后赵羯族人、前燕鲜卑人、前秦氏族人等。这是有史可据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第二次是安禄山任范阳节度使时,从北方移进少数民族壮大其势力;第三次辽代统治者带契丹人迁入;第四次是金朝女贞族随统治者迁入;第五次是在元代,北方战乱造成人员稀少,因此蒙古人连同其它民族一同迁入内地;第六次是明永乐时为补充人口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和蒙古、浙江移至河北北部各地;第七次是清朝八旗人封地,随王伴驾留在此地;第八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涞水、易县、部分人口迁入,大多为回族;第九次是改革开放后人口大量迁入,主要是外地居民来此做生意,打工落户。自古至今几次大移民,形成了我家乡高碑店村的民族大融合。
三、
古镇生成
高碑店地形呈:中间高,四方低。东西短,南北长,呈椭圆龟脊状。村西有古运粮河流经,村东有古驿道通衢。中街为居民商贸大街,街长二华里,两侧为居民居住区。东后街、西后街(俗称东家后,西家后)。正街分南里、北里(俗称正大南、正大北)。两端皆有过街天桥一座,(俗称“南阁”(藁)“北阁”)。南阁为灰夯土木结构。北阁为砖木石结构,始建于辽宋时期。
元英宗南行游畋,又重修两阁。两阁都设有阁楼,城墙、垛口,高约十米,宽四米,两侧青砖砌台阶,可登阶而上圆拱形门洞上面中间镶汉白玉石一块,刻有楷书“高碑店”三字,是明代后期镶造。南北街各有公用官井一眼,名为灵泉、碧泉,是辽代箫张宗驻跸时所凿,供军队饮食和饮馬之用。元代后因驿栈旁有安童碑和拜住家族享堂(祖庙)故规模较大。 文述及元代不得不重点提记′高碑店村名称“高碑”,是元代中书右丞相安童的功德碑。查元史,元世祖忽必烈时封安童为中书丞相,死后追任为“东平忠宪王”,为其立碑于范阳。元大德七年(1303年)元成宗铁穆尔下诏建“开国元勋命世大臣碑”。按此记载,新城县原为“方城地”历属范阳。元至治三年(1323年),元英宗硕德八刺游畋于我村驻跸,提及安童,对其孙拜住说:“汝祖考(祖父)功绩之盛,世代帝室,唯朕不忘,亦惟汝之贤有以相朕,益懋世德。”次日英宗自殿出外散步于安童碑右侧小憩,拜住献“万寿觞给英宗以示感恩。
”清人边裕礼写高碑店诗:“东平碑已踣,村野胜空名。翠滴远山色,虹妆残雨声。南流开圣渍,北道拱神京。恨结垂丝柳,当秋绾送迎”。”文人李邺叹高碑店诗曰:“谁家村落半疏篱,丞相高碑迹尚遗。欲问东平旧事业,荒烟蔓草共迷离”。道光年间新城县台李廷启诗曰:先朝勋伐山邺重,三世君臣遇合奇。驻跸庄头望巡幸,五云高拥相童碑。”元代三朝帝王,拜氏三代丞相,却也难遇。 家乡高碑店村远近闻名,原新城县在1993年也更名为高碑店市。
北灵泉建在三义庙临街高台上,供庙和百姓共用。曾有刻虎兽图形的石水槽一具,2008年被本村人卖与郦哥庄人。南碧泉在阁南30丈外,因靠近南大寺、长云寺,和驿栈,故规模较大。泉眼井是用青石整体掏凿为口、旁设饮马槽一个,长5米,宽1.2米,青石刻成,重约五吨。
文革后期运往河套园石桥东侧,后被本村牛姓居民运回家中收藏。由于历史久远,特别是明清两代,多次战乱及天灾,许多外地人逃难或贸易至此,加之政府移民,外来者迁入增多,高碑店村逐渐扩大,在村外围增加了几十个单独居住的居民小村,就象现在的居民区,有的经商、有的种菜种地,年代久而形成了许多道路,水沟、坑塘,也就有了自己的小区名称,如:北园子、(温赵园、温家园、种家园、赵家园子)统称北园子。西园子、(韩家园子、韩刘园儿)王家园子、郝家园子、小房儿、胡家园子、小西街、河套园儿、南园子、马家疙瘩、前营、后营、车站街、庄窠村等。这些小村统称高碑店。 高碑店人仗意、宽容,正直,热心,乐于助人。当地有个民俗:“高碑店发外来人,不欺生”。所以外地人迁来落户,做生意,在高碑店人的帮助下出现了很多后发旺户。加之自己奋斗在村外购地做宅基、也就有了以上老街周围的小村子。由于地理位置重要、周邻几十个县村来此贸易,在老街兴建了各种买卖店铺,形成了一条繁华的商业街道。各种店铺、作坊鳞次栉比。临街都有自己的门店招牌,明柱、廊厦、字号牌匾,每逢农历二、四、七、九为集日。周邻百余村都来此地赶集上店、卖菜,售粮,等各种交易,故十分兴隆。
另外每年农闲时的二月、九月还有两次庙会,一是二月二十五北里三义庙、举办三义圣会、二是南里广会庵举办九月庙会、庙会当期 五天。村里配合搭台唱戏。周邻各县、天津、北京、保定等各地各种艺人、商人都来此赶庙会,非常热闹红火。
千百年来,高碑店村民在与大自然斗争,与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地方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随着儒、佛、道、神、主等宗教字传入,人们在家乡一代一代地为本村兴建了许多人文风物风景,同时也形成了共同发展、共同兴办公益事业的随理念和民俗风气。陆续在家乡修建了近百座大小不一的人文景观。其主要有:佛家的隆兴寺、北大寺、南大寺、枕虎寺、舍利塔,普缘亭、慈云阁、石佛堂、观音堂、金刚殿,韦驮殿、长云寺,广会庵、倒坐观音庙、达摩老祖堂、等几十座。另外有:道家真武庙、武道庙、十阎君庙、龙王庙、青苗神庙,魁星阁、文昌阁、娘娘宫、三义宫、关帝庙、火神庙、七圣词、药王庙、等道家的神、医、药等祭祀建筑。另外还建有清真寺、天主教堂等教会场所和清理会、(俗称在家礼)、三教圣会等场所。对这些场所和建筑及一些无从考证且叫不出名称的神庙小龛堂和舍粥棚、舍茶棚、花子庙等。据村里老人们讲:全村共有神庙龛堂大小72座、八十岁以上的老人还能指出座落位置。1950年前,每年年节日,村里都有专人裱糊贡品焚化敬神。各个庙宇大小不同、香火有盛有衰,上庙敬神,祈福、还愿也形成了居民们的传统习俗。
在长期的现时生活中,由于当时科学不发达和文化的落后,人们把生活良好的意愿寄托于天、地、神、佛、道主等宗教。耕种时如遇干旱就祭龙王祈雨;连阴雨涝就祭扫云婆;瘟疫病害就祭药王、取圣水;生意不顺就求财神;求子嗣就去广会庵、娘娘宫、观音堂;求取功名就拜文昌、魁星;殡葬求生、就祭阎君、武道……拜佛求神,也显现了人们一种无奈的寄托方式。从而演绎出了:铁瓦庙里住金鸽、九汇桥下游金鱼、药王庙前闹圣水、关老爷显圣、石龟驮碑喝水、枕虎寺和尚罢了、响水桥下淘金、龙王降雨、观音送子等民间传说和许多神化故事。这些神化故事的流传更加重了人们对神、佛、道、主、仙的迷信寄托。从而把修堂、建庙、拜神、礼佛当作是积功德、而且活动逐渐成为了当地有组织、有服务、有赞助的公益事、曾一度红火兴盛。
千百年来,勤劳、善良的高碑店人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美化建设自己的家园,维系着和谐安定的生活、生产环境,使高碑店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文明古村镇。
2025年4月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