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之三国纪事(二):曹孟德访蔡邕庄
《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记述:建安二十三年秋七月,曹操起兵四十万亲征汉中,“兵出潼关,操在马上望见一簇林木,极其茂盛,问近侍曰:‘此何处也?’答曰:‘此名蓝田。林木之间,乃蔡邕庄也。今邕女蔡琰,与其夫董祀居此。’...... 当日到庄前,(曹操)因想起蔡邕之事,令军马先行,操引近侍百余骑,到庄门下马。时董祀出仕于外,止有蔡琰在家,琰闻操至,忙出迎接......” ,下来讲述了曹操和杨修下来比赛猜解蔡邕所留曹娥碑谜语的事。
对于这个故事,我关心的有三奌。
第一,蔡邕庄在蓝田哪里?
现存最早的隆庆《蓝田县志》在《人物》篇"隐逸"部分有"蔡邕卜筑于南山下"的记录,然而引用的却是上述《三国演义》的内容。
明确记录蔡邕庄位置的是清代贾汉复撰,王功成续纂的《康熙陜西通志》:“蔡伯喈庄,在县东南二十里,今名蔡家湾。北关外有冢,乃其女文姬葬处。”雍正《蓝田县志》则完全承袭了《贾志》以及隆庆蓝田县志蔡邕卜筑于邑之山南的说法。
然而,清代刘于义修,沈青崖、史贻直纂的雍正《陕西通志》对此却不敢肯定,引用了贾志说法外,但将文姬墓列入"疑冢"。
清代严长明所修乾隆《西安府志》误将蔡家湾作蔡文姬墓地址,并加"按"说,"魏武赎文姬,复适陈留董祀。依回许邺,未闻复至关中。此冢当属传会。"
清代高昱修,王开沃纂嘉庆《蓝田县志》(后称《马志》)在《人物》"寓流"中记载说," 蔡邕卜筑于邑之南山,今名蔡家村,又名蔡家湾。按《后汉书·蔡邕传》,初平元年,拜邕为左中郎将,从献帝迁都长安。则邕之寄家口于蓝田亦容,或有之事也。”对于蔡文姬墓,则沿袭了《西安府志》的说法。
清代·吕懋勋修,袁廷俊纂光绪《蓝田县志》,牛兆镰《蓝田县志》沿续了《马志》的说法。
蔡邑筑居于蓝田之事,《三国志》《后汉书》等史书皆未记载。至于蔡文姬墓,宋代《长安志》记录了蓝田县的名冢时,也未列入。蓝田蔡邕庄说法最早来自于小说《三国演义》,其作者罗贯中,元未清初人,不知何由得知蓝田有蔡邕庄?
然蓝田普化一带以前确有"蔡家湾"地名,县北也确有"蔡王村"地名和王姓世代为文姬守墓的传说。各《蓝田县志》有载不为无因。
正像《马志》所言,蔡邕筑居于蓝田是有可能的。西汉时,魏其候窦婴不得意时,也曾隐在蓝田南山的别墅下,此《史记》有明载。根据各版《蓝田》县志所载,窦婴别墅就在今蓝田原大寨乡一带。可见,从西汉时,朝庭官员就有筑别墅于南山的习惯。从《魏略》中刘雄鸣在玉山附近结众的事看,这里已得到了一定的开发。蔡湾村今叫蔡府村,位于灞河对岸的三阶台地上,离蓝桥清水河不远,而蓝桥河谷正是秦汉蓝关古道经行之地,因此休沐时期来去都城长安也很方便。综上所述,不能排除蔡邕一度在蔡家湾居住的可能性。
第二,曹操的行军路线。
人所共知,曹操两次进汉中,走的都不是武关道。公元215年伐张鲁,走的是陈仓古道。219年战刘备,走的是褒斜道。从许昌到汉中,东西经过的就是渭河谷,又为什么要到蓝田呢?
靳栓岐在2013年1月16日《乡土蓝田》发表了《蓝田村落:普化镇景靳村》一文,说他家曾有一本竹纸纸木板印的蓝田县志,记载有三国曹操进军汉中的路线,由河南洛阳进陕西潼关过华县,由现在的厚镇进入蓝田,想由蓝田关古道进入陕南,但是视察后见蓝田的栈道行军困难,没有走这条路。后行军中又发现河湾口西北灞河南边有很大的村庄,问该处为何地,手下人讲这是汉太史的蔡邕的府地,曹操进去后发现有蔡邕写的一首诗,看后不解其意,于是便问府中的女人,说是去东川对曹操不利。后来夏侯将军果然被杀。还记载明朝万历年间蓝田境内普降大暴雨,泥石流由水陆庵的东部越过清河,由周家滩、陈家滩、杨家斜流到灞河,哪里的村舍房屋还有蔡府全被石流恶浪冲走了,还有被冲走的脂粉台等地。
故事内容有奌像隆庆《蓝田县志》,但也有很大不同。从记载的曹操行军路线看,从渭南到蓝田后镇,再到普化,至今蓝田县城是官马大道。汉时如果存在这条道路,那一定说明沿途有人口分布。这奌还没有足够的史料支撑。至于蓝关古道当时难于行军,联系到以后东晋时桓温北伐,宋裕北伐,都经过蓝桥河谷,而前秦、后秦都至桓公堆拒之的情况,也不能确证。万历二十年的确有大雨冲毁的历史纪录。但当时蔡府女人接待曹操,并且预言曹操不利,明显不是文姬所为,文姬的确有文史特长,但似乎还没有这样的预言能力。至于当时蔡府中挂着诗明显就是《三国演义》中所说的曹娥碑谜面诗。
更重要的,从许昌去汉中,走渭河谷一路大道,然后翻越秦岭,比走武关道,然后穿越安康盆地,在秦岭山间赴汉中要便利得多,为何要舍近求远,舍简就难,就是为了蓝田会个文姬?
从以上情况看,曹操入汉中,赴蓝田欲走武关道的行军路线,无法确证,从逻辑上,是不可能的。
第三,《三国演义》内容的真假问题。
现在看《三国演义》所论曹操在蓝田遇文姬之事。
蔡文姬初嫁卫仲道,夫亡后回归母家。蔡邕于192年为王允所杀,归葬于祖居尉氏县蔡庄镇。其后兴平二年(195),南匈奴叛乱劫掠,蔡琰被匈奴左贤王掳走,草原生活十二年。建安十一年(207),曹操用金璧从南匈奴那里将蔡琰赎回来,并将蔡琰嫁给董祀。董祀时任屯田都尉,这是一个小官。《三国志·魏志·梁习传》:“习表置屯田都尉二人,领客六百夫,于道次耕种菽粟,以给人牛之费。”属临时性质,掌屯田事务。
而后董祀犯了死罪,蔡琰寒冬里,散发赤脚,找曹操给董祀求情。曹操感动,赦免了董祀。死罪得赦,董祀官职是不保的。
文姬此时父亡妹嫁,除了董祀,无亲可依,而董祀又丢了官。而自从蔡邕去世,到董祀丢职,也不过一二十年的时间,蔡邕蓝田产业应该还存在,因此回蓝田居住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不过,文姬为何死后不葬于蔡府村,而葬于现址,则是一个谜。在蔡文姬纪念馆施工过程中发现大量建筑地基,绳纹瓦残片,以及“官冢”字样的瓦当。这些只能说文姬墓时间为汉代,但它真正为文姬墓的可能性低于蔡府村有蔡邕庄的可能性。
至于曹操蓝田会文姬,则更是小说家言。
有人分析过,故事中所提曹娥碑内容,文辞并非真正"绝妙好辞",应该难入蔡邕法眼,且曹娥立碑时,蔡邕己离开上虞(史济荣《曹娥碑隐语题写者考稽》)。而曹操和杨修竞猜谜面诗的故事,最早记录在晋代裴启《语林》和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里,二者皆文学家言,且言曹操赴上虞观曹娥碑,更是虚言。而罗贯中为了以假乱真,则将故事搬到了蓝田,使人难辨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