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侯振宇
耗时费力,读书何用?
学知识,明道理,长志气。
天下之书,汗牛充栋,知与识,浩如烟海,而人生短暂,书是读不完的。苏东坡曾言“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来觉得不妥当,改为“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明道理,事有千差万别,古今时代不同,而道理始终不变。如数理化的定理定义、化学的分子式,人间的善与恶的道理,永远不会变,儒道释各自一宗,而他们交集的地方和共同点就是善。
长志气,便是立德树人,始终不渝。
有些文章,不仅要读,而且尽量能背诵。鲁迅先生说“秦之文章,唯李斯一人而已。” “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司马相如的赋,司马迁的文章。
诸葛亮的智谋与《戒子书》及前后《出师表》。三国诗文有三曹。曹操,《龟虽寿》《观沧海》;曹丕,首创七言诗《燕歌行》,总结出文章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植,七步诗,《洛神赋》。
唐诗三百首。
唐宋八大家。
只要经常读,那么你的诗文不会差到哪。
古语言“读诸葛亮前后出师表而不流泪者,其人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其人不孝。”余还以为“读韩愈祭十二郎文不流泪者,其人不友;读司马迁报任安书不流泪者,其人不知奋发!”
诸葛亮《前出师表》,是后主建兴五年,率军北驻汉中,以图中原,临出发时的上疏,忠臣良言,如师如父般殷切。诸葛亮《后出师表》,伸讨贼之义,尽托孤之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忠臣烈士,感人落泪。
李密《陈情表》,朝廷委任,催逼上任,自己因为九十六岁的祖母有病迟迟不能履职,向皇帝献表陈述,言为情苗,语可钻心,恳切叙述,真情实感,可击穿金石之心。“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感动了皇帝,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
读之谁不感动落泪。
韩愈祭十二郎文,韩愈父母早逝,由兄嫂抚养,兄长去世,由嫂子抚养他和侄子十二郎,虽为叔侄,年龄相差不是很大,可以说是一起玩耍,一起长大,感情甚笃。韩愈考取功名京城为官,十二郎病逝,消息来源不同,时间不相吻合,韩愈悲痛欲绝,又祈愿消息是假的,悲泣鬼神,痛断肝肠,一叹九回。读之,让人悲从中来。叹人生之无常。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朋友的一封信,除问安之外,也解答了为什么不能“推贤进士”,更陈述自己的身世以及遭遇,特别是汉武帝问他对李陵兵败被虏的看法,他直言相告,汉武帝认为是李陵辩护说情,下狱问罪,而受宫刑。遭逢如此奇耻大辱,自己为什么没有死的原因,“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为了把《史记》写完而耻辱的活着。读之,使人感到命运多舛。
他的人生之路,安分守己,本来顺风顺水,皇帝问,自己答,本不是史官的职责,说了几句公道话,却遭如此劫难,如此耻辱,是死是活,就在一念之间。
其实,人生谁不是经历了七灾八难,读了《报任安书》,看了司马迁,自己的这点灾难又算得了什么?!读《司马迁自序》中说“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所为作也。”自己的那点灾也难呀又算得了什么?!读着读着,不知不觉流下热泪,绝不被困难吓倒,奋起直追,才能胜利。
你问,读书有何用?综上所述,看你处在人生的哪个阶段,遇到什么困难,可以概括为五学,学知识,学道理,学做人,学做事,学作文。
你觉得是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