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嘱
文/孙佰玲
李老太七十三岁的高龄了,面色红润,精神矍铄,耳不聋眼不花,李老太吃穿不愁,也从来不缺钱,缺的就是陪伴,老伴去世的早,唯一的儿子却远在国外,一年才能够回来一次,因为疫情,儿子己经有三年没回来了。
儿子越来越忙,打电话的频率也越来越少,李老太越来越倍感孤独,每天自言自语,无事的时候和她的流浪猫说一说悄悄话,李老太从十几年前,就陆陆续续的喂养了许多只流浪猫。
那一年冬天,大雪封山,地上白茫茫一片,李老太推开家门的那一刻,看见有两只流浪猫正在舔食地面上一只破碗里的食物残渣,雪地上是一行行深深的爪印,想必猫儿己经在这里徘徊了许久,猫咪太可怜了,于是李老太决定开始收留流浪猫,从最初的一只两只,到后来的许多只,李老太每天都要出去投放猫食,寒来暑往,风雨不误。
来了,一只,两只,三只……,李老太享受着她投食的时候,猫儿闻到荤腥蜂拥赶来的那一刻,就象一位母亲做好饭菜,儿女们围在桌旁豪吃狂饮的样子,母亲就感到开心,疫情来了,小区坚决杜绝喂养流浪猫,管理人员没收了李老太的猫食盆,摔碎了饮猫的碗,踩烂了李老太精心布置的猫窝,猫儿们走散了,李老太伤心了好一阵子,每天象丢魂了似的,惦记她的猫,可怜的猫咪会不会饿死,冻死。
信念的种子一旦扎了根,必然会破土发芽,开花,李老太又悄悄地出去喂猫,把猫食藏在旮旯灌木丛下,散去的猫儿又闻香而动,四面八方奔勇而来,填饱肚子的猫咪有时候会冲着李老太妙妙叫两声,流浪猫怕人,唯独不怕李老太,有一只白色的猫咪温顺的趴在李老太的脚下。有一只小猫居然下了两个猫崽,猫有九命,不可否认生命的力量有多么强大,一代又一代繁殖,生生不息。
李老太的退休金,大部分用于养猫,有一天李老太象平常一样,拎着猫粮去喂猫,不小心被灌木拌了一摔,必竞是上了年纪的人,这一摔李老太卧床不起了,儿子知道了,托国内的亲属给她雇了保姆,李老太依然惦记着她的流浪猫,给保姆多开了份工资,替她去喂猫,保姆多拿了份工资,高兴的合不拢嘴,保姆精心侍伺着李老太,更精心地喂养着那些流浪猫。
时间一年过去了,疫情还是没有退去,而且来势汹汹,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李老太这次被彻底封杀了,猫是不能养了,李老太也实在没有精力去养了,身体也不再硬郎,每况愈下,相比之下,人是如此的脆弱,可是她依然在惦记着那些流浪猫,那两只幼崽过的好不好,也许自己所剩的时日不多了,可又能怎样呢,照样还不是孤苦伶仃吗?
人赤条条地来,也会赤条条地走,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李老太早就想好了,立了一份遗嘱,委托保姆在她过世的每一天里,买上一份猫粮,放在她的坟前,也许只有那些流浪猫不会忘记自己,嫌弃自己,一直到儿子回国为止。
【作者简介】:孙佰玲 吉林省松原市人,热爱文学,喜欢写作,代表作品有《书记让权》,发表在黑龙江省农村报上,并获得″哈拖杯"我看家乡有奖征文三等奖,诗歌《新农夫的故事》,散文《永远的朋友》发表在吉林省颂禾合作社农民通讯上。
【老丫文苑 :创始人】
陈艳丽,女,汉族,吉林松原人。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 ,《华夏诗词文学社:社长主编》江南诗词协会会员。作品有诗词、散文、小说《老丫》。经常发布在《华夏诗词文学社》《江南诗絮》《都市头条》《北方都市文化》《松原日报》《松花江》《温馨微语》《艺苑百花》《大江诗社》《巴马文化社》《中国爱情诗刊》《花花上酸菜》等报刊与微信公众平台。(图片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立即删除。183044397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