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河为纸 箭影作毫——马学林《赞世界航天日》组诗艺术探析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多篇文章发表。
2025年4月12日
2025年4月12日世界航天日,诗人马学林以十首同名诗词构筑起一座连接地球与星空的诗意桥梁。这组作品涵盖七律、五律、七绝、五绝及宋词诸体,以不同艺术维度诠释航天精神内核,形成"一题多解"的审美奇观。本文将从意象建构、时空叙事、文化基因三个层面对其进行系统解析。
( 一)意象系统:金属与星光的交响
1. 组诗中,"箭"作为核心意象出现达23次,其形态随诗词意境不断裂变。在《七律·下平六麻》中,"火箭腾升环月去"以物理动能展现科技伟力;至《沁园春》则演化为"箭裂玄穹"的洪荒之力,暗合《淮南子》"共工触不周山"的创世神话。这种意象嬗变折射出人类从仰望星空到征服宇宙的心路历程。
2. "星河"意象群构成第二重审美空间。《五绝·下平六麻》以"星河织万家"将天体物理概念转化为人文图景,银河成为连接地球文明的丝线;《山花子》中"挽天河"化用杜甫"欲挽天河洗甲兵"之典,赋予航天工程以和平使命。诗人通过"星槎-银汉-光年"的意象链条,构建起动态的宇宙坐标系,使抽象时空具象为可触可感的诗性存在。
3.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血泪"与"春华"的对位书写。《满江红》中"碧血先驱征玉宇"以血色悲壮铭刻探索代价,《五绝》末句"利伟绽春花"则以绽放意象喻示航天成果。这种"牺牲-新生"的意象辩证法,暗合中国古典诗词"落红不是无情物"的生命哲思。
(二)时空叙事:折叠的史诗维度
1. 组诗突破线性史观,创造性地运用三种时空折叠术:在《七律·上平四支》中,"加林利伟共传奇"将1961年与2003年的历史时刻并置,通过"共"字消弭53载时光距离;《沁园春》下阕"火星埋印"与"舱绽春芳"则实现地外探索与空间站科研的共时性呈现;最具突破性的是《满江红》中"纵光年如芥,太虚为砚",将爱因斯坦相对论时空观转化为诗学表达,在"刹那永恒"中重构宇宙认知。
2. 这种时空艺术在词体作品中尤为突出。《山花子》上阕"且向云台种春色"展现太空育种的前沿科技,下阕突然跳接"银汉潮平舟楫动",从微观基因跃至宏观星际航行,形成蒙太奇式时空跳跃。苏轼体《沁园春》通过"箭影为毫,太虚作纸"的隐喻,将航天工程升华为文明书写行为,在四维时空中勾勒出人类命运的草蛇灰线。
(三)文化基因:古典程式的现代转码
1. 诗人在严守传统的诗词格律的同时,成功实现古典语汇系统的航天转译。七律对仗工稳处可见老杜遗风:"壮志飞船惊世界,科研奋斗出奇葩"(《下平六麻》),以"飞船"对"科研","世界"对"奇葩",在传统属对中注入现代科技词汇。《五律·下平八庚》中"星河无旧路,日月启新程",化用《离骚》"来吾导夫先路"的探索精神,却将楚辞的陆路求索转为星际轨迹。
2. 词体创作更显文化融合的自觉。《满江红》效柳永体而注航天魂魄,"万国旌旗融曙色"既存北宋边塞词气象,又暗合国际空间站的多国合作;《沁园春》"欲把银河作酒觞"遥应李白"会须一饮三百杯",却将个人狂饮升华为文明盛宴。这种转码在《山花子》中达到化境:李璟原调本为亡国哀音,经"银汉潮平舟楫动"的改写,竟蜕变为星际殖民的壮歌。
四、多维突破中的艺术留白
1. 这组诗词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亦存在值得探讨的空间。部分作品科技意象密度过高,如《五律·下平七阳》中"飞船火箭苍"略显直白;某些词句如"浪涨狂"(《沁园春》)的陌生化处理稍显突兀。但恰是这些探索痕迹,反证诗人拒绝重复既有航天诗词范式的创新勇气。
2. 十首作品构成的星系式结构,暗合航天工程系统思维:律诗如运载火箭般严谨推进,绝句似卫星瞬间定格永恒,长调词则如空间站开展多维实验。这种文体矩阵的搭建,开创性地拓展了航天诗词的表现疆域。当"光年"成为新的平仄单位,当"量子纠缠"遇见"青青子衿",马学林的创作实践昭示着:传统诗词形式完全能够承载最前沿的科技叙事,关键在于找到文化基因的转译密码。
结语:在这组跨越文体的航天诗篇中,我们既看到"神舟"划破天际的尾焰,也听见《楚辞》天问的千年回响。当诗人以星河为纸、箭影作毫,书写的不只是某个纪念日的赞歌,更是人类文明向宇宙深处递交的诗歌签证。在这份用平仄编码的星际请柬里,每个韵脚都是通往未知的坐标,每联对仗都在构建着天地对话的语法。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多篇文章发表。
2025年4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