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刘 伟
笔 名:卧 龙
——————————————
儿诗的纯真无邪
虽然没有格律的规整
也没有现代的诗的风华
但是小小的纯真
却表现的如此温馨~如此淡雅
沙滩的海浪拍打
像温柔陪伴的妈妈
情不自禁的抚摸我的脸颊
虽然我不是妈妈
但是我依然会孩子熟睡的时候
偷偷的~悄悄的亲亲他
格律诗犹如高山俊拔
自由诗好似大海阔达
淡淡的诗歌在心里发芽
何必在意情感的世界春秋冬夏
这首《儿诗的淡雅》以清新质朴的语言,探讨了儿童诗歌(“儿诗”)独特的魅力与价值,表达了作者对其“淡雅”特质的珍视和创作理念。以下是对它的赏析:
核心主题:赞美儿诗(儿童诗歌)的纯真、温馨、淡雅之美,主张其独特价值在于真挚情感而非外在形式。
赏析要点:
1. 开宗明义,定义儿诗特质:
首句“儿诗的纯真无邪”直接点明儿诗最核心、最珍贵的品质——未经雕琢的天然纯真。这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虽然没有格律的规整 / 也没有现代诗的风华”:坦然承认儿诗在形式技巧上可能不如格律诗工整,也不及现代诗先锋、华丽。但这并非贬低,而是为突出其内在价值做铺垫。
2. 聚焦核心:“纯真”与“淡雅”:
“但是小小的纯真 / 却表现的如此温馨~如此淡雅”:转折有力,将“小小的纯真”提升到核心地位。正是这份纯真,孕育出“温馨”(情感的温度)和“淡雅”(风格的清新素雅)。
“淡雅”是全诗的诗眼,是作者对儿诗美学风格的精准概括。它意味着不浓烈、不张扬、不刻意雕琢,是如清水芙蓉般的自然清新之美。
3. 意象示范:温馨母爱的具象化:
“沙滩的海浪拍打 / 像温柔陪伴的妈妈 / 情不自禁的抚摸我的脸颊”:这几行提供了一个儿诗创作的绝佳范例。它:
源自儿童视角:将海浪拍打沙滩这一自然现象,想象成妈妈温柔的抚摸,充满童趣和亲近感。
传递真挚情感: 体现了无条件的母爱与陪伴的温暖。
体现“淡雅”:意象选择自然常见(海浪、沙滩、妈妈),比喻贴切而不奇崛,情感真挚而不煽情,语言平实流畅,完美诠释了“温馨淡雅”。
4. 创作姿态:超越身份的深情投入:
“虽然我不是妈妈 / 但是我依然会孩子熟睡的时候 / 偷偷的~悄悄的亲亲他”:这几行揭示了作者作为儿诗创作者的心境。
超越身份:即使不是母亲,也能理解和感受那份纯粹的爱。
深情与呵护:“偷偷的~悄悄的亲亲他”这个动作细节,充满怜爱、呵护与小心翼翼的温柔,正是创作优秀儿诗所需要的那份对儿童的深切关爱和尊重。
“淡雅”的实践:这种情感表达同样是含蓄内敛(“偷偷”、“悄悄”)却无比动人的,是“淡雅”风格的又一体现。
5. **价值主张:形式之外的真情与生命力:**
“格律诗犹如高山俊拔 / 自由诗好似大海阔达”:用壮美的意象(高山、大海)肯定了格律诗和自由诗各自的形式美与气魄。
转折与升华:“淡淡的诗歌在心里发芽”:笔锋一转,将“淡淡的诗歌”(即儿诗)与高山大海并置。它虽不“俊拔”不“阔达”,却拥有独特的力量——能在心灵深处“发芽”。这强调了儿诗触及心灵、滋养童真的内在生命力和影响力。
终极价值:“何必在意情感的世界春秋冬夏”: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作者认为,在表达真挚情感(特别是儿童纯真情感)的领域里,根本不必拘泥于形式的繁复、技巧的高超,也不必追求如四季更替般复杂多变的情感层次(“春秋冬夏”)。儿诗的价值就在于它捕捉并呈现了那份恒常、纯粹、温暖的“淡雅”之情。
总结:
《儿诗的淡雅》是一首关于诗歌的诗歌(元诗歌),更是作者刘伟(卧龙)为儿诗写下的深情辩护和美学宣言。
赞美核心:它热情赞美了儿诗最本质的魅力——**纯真无邪**,以及由此生发出的**温馨淡雅**之美。
形式观:它坦然承认儿诗在形式上的“不足”(无格律规整、少现代风华),但认为这恰恰成就了其直达童心的纯粹。
美学示范:通过“海浪如母抚”的生动意象和“偷亲孩子”的温情细节,作者亲自示范了何为“温馨淡雅”的儿诗创作。
价值宣言:它将儿诗与格律诗、自由诗并置,强调其独特价值在于以真挚朴素的情感在心灵“发芽”,并最终点明:在情感表达的世界里,真挚本身高于一切形式技巧和复杂层次(“何必在意情感的世界春秋冬夏”)。
整首诗语言清新流畅,情感真挚温暖,结构清晰(定义特质 -> 举例示范 -> 创作心境 -> 价值比较与升华),完美体现了它所推崇的“淡雅”风格,是一首理念与形式高度统一的佳作。它呼吁读者和创作者珍视儿童诗歌这片纯净的园地,回归情感的本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