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清明苏州祭祖》 (晏殊体)
文/纪金东
角堇低垂松肃立。
青嶂寒烟,云矮连湖水。
凤凰相拥三代辈,杜鹃啼血千行泪。
求学参军工厂置。
坎坷人生,鬓白思桑梓。
燃烛焚香慈父祭,敬花斟酒泉台酹。
【注】
三月卅日,云厚风寒。时维季春,节序清明。
尊宗敬祖,缅怀先人。祖上积德,福遗孙曾。
全家赴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的凤凰山脚下的凤凰公墓祭祖,这片太湖之畔的山陵离伍子胥墓园只有8公里。在清明假期间,笔者挥就一首宋词和一篇散文以寄托哀思,通过文字传递给后人以缅怀父亲。
云矮:时逢阴天云层厚重
湖水:太湖水
凤凰:山叫凤凰山,墓叫凤凰公墓,里面还有凤凰园、凤凰池、凤凰塔,到处是凤凰雕塑和图腾
三代辈:在冥界的父亲和人间的儿子、儿媳、孙子、孙女
坎坷:少年时代山河破碎,青年时代戎马岁月,中年时代政治运动
泉台:地下、泉下的代称,也指墓地
【散文】
《我的父亲》
父亲生于1926年,一个江苏盐城的富农家庭,享年70岁。祖父为其命名为“国斌“,在家谱中排在第十七代”国“字辈,”斌“寓意能文能武。在六个姊妹中排行老二,因其成绩最优秀,高中毕业于江苏盐城亭湖中学。少年时代目睹了日军烧杀抢掠,1944年秋,高中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一寸河山一滴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加入国民政府青年军第202师。
青年军由知识青年组成共编入9个师,每个师1.1万人,番号从201师到209师。其装备和战力仅次于国军中五大王牌师,由蒋经国直接领导。202师守卫成都,蒋委员长检阅过二次,他想让青年军成为国军的干部学校并再造一所黄埔军校,成为国军的中流砥柱。
1949年12月27日部队起义,成都解放。整个城市完整地移交给共产党。父亲担任教官副连级,获得起义证后没有加入共军终成遗憾,在成都做过小学代课老师和经营食用油店铺。
祖父和三叔在上海工作,1953年父亲跑到上海发展,和五位退伍军人创建一家五金加工厂(上海市闸北区和平抛光厂前身),公私合营后变更为集体所有制企业并担任副厂长。政治运动期间下放到基层当电工,通过自学成为八级电工。因父亲学生时代一直用毛笔,他的书法特别好,经常帮街坊修理电灯和书写对联或挽联。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部分有良知的同事为父亲求情,幸运地没有被殴打和抄家过。
不平凡的岁月中,父亲晚上宅在家里喜欢听广播和向友人借阅《参考消息》,心血来潮还会在柴禾中挑选好点木料做家具,家中大部分家具都是父亲亲手制作。父亲也凭借烟酒来消愁,我年幼也不知害羞,经常帮他在弄堂口的杂货店买一些低端的烟酒。
他是一名军人,特别注意仪容。头发永远梳理的整整齐齐,中山装的第一粒纽扣始终扣好,鞋子也刷的干干净净。上装左上插袋永远有二支笔,钢笔和电工笔。右下口袋始终有一本小小的日记簿,记录工作中的点点滴滴。部队行军打仗都是步行,所以父亲腿力特别好,步行几公里从来不需要坐公交。
1990年,过去的战友从台岛回大陆探亲,有的在军队中当中将,有的当上市长,这一别就近四十年,在上海扬子江大酒店大家聚会叙旧。父亲回家后,对十年的政治运动已经心有余悸,当着我的面将他们的联络地址用打火机点燃,在未燃尽之余我只看到“邢正安 永和市市长”几个铅笔繁体字。在历史洪流面前,个人即使再有才华,也只是一个蝼蚁。
椿庭寂寂,徒瞻鹤驾于蓬壶;萱室迢迢,空忆鸠杖于阆苑。杜鹃泣血,烟雨织绢。纵有万千语言,尽锁暮云荒甸。
-2025.4.15 于上海 静风斋
点评词
情牵桑梓,魂系家国——评《蝶恋花·清明苏州祭祖》与散文《我的父亲》
点评词作者/柴永红
引言:文学中的家国情怀与个体命运
文学的广袤天地里,家国情怀与个体命运始终是熠熠生辉的主题。它们相互交织,宛如一张紧密的网,将个人的情感、家族的传承与国家的历史进程紧紧相连。纪金东的《蝶恋花·清明苏州祭祖》及散文《我的父亲》,便是这一主题下的动人篇章。诗词以其凝练的语言,借清明祭祖的场景,抒发了深沉的思念与人生感慨;散文则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父亲跌宕起伏的一生,展现了时代洪流对个体的冲击与塑造。这一文一词,不仅是个人情感的寄托,更是对家族历史、国家变迁的生动记录,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窥探过去、思索当下的窗口。
一、《蝶恋花·清明苏州祭祖》:景情交融,词韵中的缅怀与感慨
(一)上阕:景语含情,营造凝重氛围
“角堇低垂松肃立。青嶂寒烟,云矮连湖水。”开篇便以细腻而肃穆的笔触描绘出清明祭祖时的环境。角堇低垂,似在默默哀悼;松树肃立,宛如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片宁静之地。“青嶂寒烟,云矮连湖水”,描绘出一幅云雾缭绕、山水相连的朦胧画面。厚重的云层低垂,仿佛与太湖水相接,给人一种压抑之感。这里的景语并非单纯的写景,而是融入了作者深深的哀思,营造出凝重而哀伤的氛围,为全词奠定了情感基调。
“凤凰相拥三代辈,杜鹃啼血千行泪。”“凤凰”既指现实中的凤凰山、凤凰公墓,也象征着家族的栖息之所。“三代辈”将冥界的父亲与人间的子孙紧密相连,生死相隔却又血脉相通。杜鹃啼血的典故在此处运用得恰到好处,杜鹃鸟声声啼叫,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悲痛,作者的千行泪水正是这深切思念的具象化,情感真挚而浓烈。
(二)下阕:人生感慨,情语中的沧桑与眷恋
“求学参军工厂置。坎坷人生,鬓白思桑梓。”下阕转入对父亲人生经历的回顾以及自身情感的抒发。父亲求学、参军、创办工厂,一生历经坎坷。这不仅是父亲个人的命运,更是那个特殊时代无数人的缩影。作者鬓发已白,在岁月的沉淀中更加思念故乡和逝去的亲人,“思桑梓”三字饱含着对家乡、对亲人深深的眷恋之情。
“燃烛焚香慈父祭,敬花斟酒泉台酹。”结尾两句回到祭祖的场景,作者燃烛焚香、敬花斟酒,以庄重的仪式祭奠慈父。“泉台酹”表达了对父亲深深的敬意与怀念,这不仅是个体对亲人的追思,更是对家族传承的坚守和对亲情纽带的珍视。
(三)艺术特色:词牌规范,意象鲜明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词严格遵循晏殊体的词牌规范,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意象运用上,如角堇、松树、青嶂、寒烟、杜鹃等,都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强化了情感表达。同时,词中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融合在一起,情景相生,使整首词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二、散文《我的父亲》:时代洪流中的个体命运长卷
(一)少年时代:山河破碎中的热血抉择
父亲生于1926年的江苏盐城富农家庭,本应在和平年代享受安稳的生活,然而少年时代却目睹了日军的烧杀抢掠,山河破碎。“一寸河山一滴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在这样的时代号召下,父亲高中毕业后毅然加入国民政府青年军第202师,这一抉择展现了他的热血与担当。青年军由知识青年组成,装备和战力仅次于国军中五大王牌师,由蒋经国直接领导,守卫成都,蒋委员长也曾检阅。这段经历不仅是父亲个人生命中的重要篇章,也反映了那个时代青年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挺身而出、投身军旅的时代精神。
(二)青年至中年:时代变迁中的命运沉浮
1949年12月27日部队起义,成都解放,父亲担任教官副连级,却因未加入共军而留下遗憾。此后,他的人生经历了诸多波折。在成都做小学代课老师、经营食用油店铺,后又前往上海发展,与退伍军人创建五金加工厂,公私合营后担任副厂长,却在政治运动期间下放到基层当电工。父亲通过自学成为八级电工,还凭借一手好书法,在艰难岁月中为街坊修理电灯、书写对联或挽联。这段人生历程充满了坎坷与无奈,反映了时代变迁对个体命运的巨大影响,也展现了父亲在困境中不屈不挠、努力生活的精神品质。
(三)晚年岁月:历史洪流中的平静与感慨
1990年,父亲与从台岛回大陆探亲的战友聚会叙旧,然而,过去的政治运动让他心有余悸,当着作者的面将战友的联络地址用打火机点燃。这一细节深刻地反映了历史对个体造成的创伤,即使岁月流逝,那份恐惧依然难以消散。在历史的洪流面前,个人的命运显得如此渺小,即使父亲曾有过辉煌的军旅生涯和丰富的人生经历,也只能在时代的裹挟下,默默承受着一切。
(四)人物形象:立体丰满,平凡而伟大
散文中,父亲的形象被塑造得立体丰满。他是一名军人,注重仪容,头发、中山装、鞋子都打理得整整齐齐,口袋里永远插着钢笔和电工笔,记录着工作的点滴,展现出军人的严谨与自律。他又是一位多才多艺的生活者,能做家具、写书法、修理电器,在艰难的岁月里,用自己的双手为家人创造生活的温暖。同时,他也是一个在时代洪流中挣扎前行的普通人,经历了战争、政治运动等种种磨难,却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内心,努力生活。
三、词与文的关联:情感与主题的交织
《蝶恋花·清明苏州祭祖》与散文《我的父亲》相互关联,互为补充。词中以简洁凝练的语言,抒发了清明祭祖时对父亲的思念以及对人生的感慨,情感深沉而浓烈。散文则以详实的叙述,展现了父亲的一生,为词中的情感提供了丰富的背景和内涵。词中的“坎坷人生,鬓白思桑梓”在散文中得到了具体的诠释,父亲一生的坎坷经历正是“坎坷人生”的生动写照;而词中的思念之情,也因散文中对父亲生平的详细描述而更加真挚动人。二者从不同的角度,共同展现了家族传承、个体命运与时代变迁的主题,使读者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和创作意图。
四、文学价值与历史意义:个体记忆中的时代回响
这一文一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从文学价值上看,词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遵循词牌规范,意象运用巧妙;散文则以细腻的笔触、真实的情感,塑造了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了高超的叙事技巧。从历史意义上看,它们记录了一个家族的变迁,也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国家的发展进程。父亲的一生,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政治运动等多个重要历史阶段,他的命运是那个时代无数人的缩影。通过对父亲生平的叙述和情感的抒发,作者为我们保存了一份珍贵的个体记忆,让后人能够从微观的角度,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巨变和时代的脉搏。
五、结语:传承与铭记,文学的力量与使命
纪金东的《蝶恋花·清明苏州祭祖》与散文《我的父亲》,以文学的形式,将家族情感、个体命运与国家历史紧密相连。它们不仅是作者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家族传承的坚守和对历史的铭记。当今时代,文学的力量愈发凸显,它能够跨越时空,让我们与过去对话,感受先辈们的喜怒哀乐,汲取前行的力量。这一文一词,正是文学这种力量的生动体现,激励着我们珍惜当下,传承家族精神,铭记历史,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