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心铸师魂,用深情写春秋
——《我的辅导老师一于奶奶》欣赏评析
文/古鑫 诵/心如止水
这篇《我的辅导老师一于奶奶》是一首献给教育者的深情赞歌,以质朴且灵动的笔触,在时光长卷上勾勒出一位平凡教师不平凡的精神肖像。全文如一幅水墨丹青,既有工笔细描的教育现场,又有写意挥洒的情感留白,在叙事与抒情的交织中,完成了对师道传承的深刻诠释。
文章以"雄鹰展翅"起笔,用"自行车"为轴,至"战鼓春风"收笔,构建起圆满美好的意象系统。那些载满泥土芬芳的鸡蛋、松花湖的粼粼波光、彩色粉笔书写的革命记忆,既是真实的生活碎片,更是隐喻的教育符号。特别是对《木兰诗》课堂的重彩,将知识传授升华为文化基因的薪火相传,让读者看见文言字句如何在师生的生命对话中焕发新生。
文本最动人处在于展现教育者的精神困境:风雨家访的泥泞与教室灯光的温暖,自家孩子的等待与学生成长的喜悦,这些矛盾如同琴弦的震颤,奏响教育者特有的生命交响。文中"陀螺"的比喻堪称点睛,既是奔波劳碌的写照,更是永不停息的教育之魂的象征,让奉献精神有了可触可感的温度。
从伊通县的田埂到长春市的讲台,从《井冈翠竹》的红色记忆到师范院校的教育接力,文章悄然编织起个体命运与时代精神的经纬。那些选择投身教育的学子,恰似于奶奶播撒的种子,在黑土地上长成新的白杨林。这种代际传承的书写,赋予文本超越个体的历史纵深感。
若能在细节处增添更多感官印记(如粉笔灰飘落的轨迹,晨读声与晚自习的蝉鸣),会使文本更具沉浸感。对于"2025年"的未来落款,不妨视作浪漫的诗意跨越,正如教育本就是面向未来的事业,这个时间错位恰成绝妙隐喻。
此文不仅是一位退休教师的传记,更是中国基础教育的精神剪影。那些板书间的智慧、家访路上的坚持、学生眼中的星光,共同铸就了师者丰碑。期待更多这样的文字能如蒲公英的种子,飘向更多心灵,唤起对教育的温情与敬意。
作者简介
古鑫,吉林省扶余市人。毕业于吉林省经济干部管理学院,现经营长春市铭医苑综合门诊部,任院长。爱好文学。
主播简介:心如止水,爱生活,爱声音,爱辟谷。一直践行用心做事,用爱做事,现居住于山东青岛,希望通过由心而发的真实声音与大家进行心与心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