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男婚女嫁天大事 (杂谈)
都 世 科
—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句成语最早出处是明代戏曲《玉镜台记》和清代小说《好逑传》,罗贯中《三国演义》中出现的“男大须婚、女大须嫁”都意喻成年男女婚嫁是必须的。男婚女嫁这种自古流传下来的传统观念,源于家庭延续及社会发展和稳定的需要,这种婚姻观也是中国这个文明古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观念。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境外文化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不少变化,青年男女的婚姻观念也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对愛情和婚姻的热情正在逐渐降低,椐今年3月份的最新统计,近10年来,我国婚姻登记人数在逐每下降,尤其近3年,每年的下降速度达到了20%,目前全国到了结婚年龄而没有结婚的成年男女有2亿多,30岁以上的城乡男女青年未婚者达8000多万,自古以来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的男婚女嫁,却怎么当今在有些人眼里成了洪水猛兽! “光棍”的孤独、沮丧、自卑乃至愤怒等负面情绪,是发生冲突和犯罪,影响社会安全秩序的诱因。
出现婚龄普遍推迟乃至终身不婚的原因很多,笔者所知大致有以下几点:其一是片面追求个性独立,喜欢自我享受,不愿承担结婚和生子带来的经济和社会负担,向往单身贵族,挣钱一人花,潇洒轻松,退休后有社会保障,也无忧无虑。这种“单身潮”观念,与结婚而不育都是个人享乐主义,缺乏社会责任感。
其二是不切实际的追求完美思想,农村女青年大都到城里打工,找对象首先瞅向城市有固定工作的干部和职工,但人家又嫌弃没有固定工作者,又等又挑年龄赿拖赿大,城里实在找不下,则要求即是农村人,也要家庭条件好,城里有房有车。一般农村男青年,城里有房有车谈何容易!得奋斗多少年之后,才能有谈对象的资格,怎能不成为大龄! 加上农村男青年定婚,彩礼少则10多万、多则20、30万元,而且落后地区、家庭经济情况不好的彩礼越高。这些经济压力如同栏路虎一样,阻断了一些农村青年的成家之路。一些农村女青年也不切实际,一味地追求高目标而耽误一年又一年,成为大龄剩女。
二
城市工作的公职人员,文化程度高、工作单位好、收入高,再加上家庭条件优渥,本人像貌标致,可谓高、富、帅了,缘何也成大龄,只因要求太高,见一个又一个,换一人又一人,总觉不如意,基本条件不相上下,又嫌像貌平平,岂知这满世界那有十全十美者!到后来又后悔时,人家巳名花有主。女士中的佼佼者择偶又何偿不是精挑细选,高标准、严要求,在牵线人看来完全般配,但见一个放下一个,似乎生怕把后面更好的错过,结果“潘安”之貌者没找到,却让自巳变成大龄,挑选余地越来越小。当然,任何事也不绝对,也有十里挑一、百里挑一,最终挑选到自已最心仪之人者。
还有一个原因,应该是缺乏信息,农村过去有专门从事男女之间牵线搭桥的“媒人”,大都是老头、老太太,出于经济原因,靠说媒挣个份儿钱(定婚后女方会拿出彩礼中一部分答谢媒人,结婚时男方会前一天晚上专请媒人吃请,婚礼当天让其坐最上席,并用烧酒、猪肉、高质量的鞋答谢大媒)所以这些媒婆媒汉很有积极性,常年走村串户给青少年牵线搭桥。现时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不缺吃穿,没有人专门做说媒的事了,婚介大都靠亲朋好友之间穿针引线,有些人缘关系少的,难免信息不灵,成年男女之间条件、年龄相当,可惜互不相识,没有机会谈恋。城市工作的青年男女除本单位外无红娘牵线,一个大院上班的也如同路人。 也有个别事业心强,一心只图干成件大事,或工作压力较大,时间少而没有妥善安排谈婚论嫁之事而成为大龄者。
更有一些为人父母者,经常在家里吵吵闹闹,让子女对组建小家庭产生后怕和厌恶,摧婚不讲究语气和方法,让子女产生逆反心理,不想爱、不敢爱致使其对婚姻冷漠。
男婚女嫁历来都是每个家庭的头等大事,有些年轻人总认为婚姻纯系个人之事,不劳他人操心;生育子女也是小家庭事与他人无关。其实,此话差矣!就家庭而言,为人父母者面对大龄子女没有成婚,他们会日思夜想、甚至寝食不安,总认为心没操到,人父人母的重要任务没有完成,逢年过节、亲友聚会自感短精神,似乎有一种说不清的歉疚,特别是每当亲朋好友问及此事,必然是哎声叹气地应答。人老了其实对自已的吃穿用大都不在乎,心全操在儿女身上,反过来说:儿女的幸福才是父母真正的幸福。
三
在传统意识较浓厚的农村,大龄儿女的家庭,父母更会有种在人前说不起话的自卑,自感让关系不睦者看笑话,这个挥之不去的苦脑不是儿女、亲友几句安慰的话就能消解的。可怜天下父母心,盼呀盼,这次过节回来时终于成双成对回来了,别提父母有多高兴了,问长问短,家中顿时欢声笑语不断,眉飞色舞地忙活做最好吃的,事后方知,为节日期间取悦父母竟花钱顾请的假媳妇。老人们除了伤心、埋怨,又重新陷入愁苦,还再能说什么,话说得重了,他(她)们找个借口能回也不回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婚姻法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旧习,无论城市和农村婚姻之事都由本人做主,父母和亲友最多起个督促参谋作用。但传统习惯沿袭至今,绝大多数父母将子女的终身大事总是看做自已的一份责任。小时呵护盼长大;长大后盼成才、有份好工作又盼早成家,生儿育女,难怪有老外说中国的父母为儿女有操不完的心。
从大处讲男婚女嫁还真不仅仅是个人的事,社会发展和进步,人的因素第一,青年男女如果都想做单身贵族,后继无人,那有民族庚续! 何谈社会发展!可怕的衰败、消亡便成了必然的结果,并非危言耸听,这是无容置疑的客观现实。即是部分、少数适婚男女成为“单身潮”一员,也是国家和民族的巨大损失。
“单身潮”是国家和民族不可承受的可怕思潮,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青年、妇联组织、政府相关部门联动,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帮助青年男女解决诸如从业、增收,幼少教育等方面具体困难,破除高彩礼及婚嫁期间繁琐陋习,大力支持和倡导婚育新风,为青年男女消解结婚和生育方面的经济压力和其他忧虑,提供力所能及的社会服务,才是解决大龄青年婚嫁及生育的有效措施。
云南铜鼓县文明办、妇联、人社局、总工会同基层党、政各部门联动,将城乡大龄青年婚恋纳入社会治理考核指标,引导大龄青年参加技能培训,创造从业和增收机会;富源县民政局通过政府组织牵头开办的婚介服务所,为适龄青年提供信息服务、牵线搭桥,还同周边国家联系引进适龄青年成就姻缘;福建省莆田、湄洲岛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对高彩礼和婚事大操大办进行整治,完善村规民约,明确规定最高彩礼不得超过6万8千元;云南大理州各级政府部门牵头成立“大龄青年婚姻问题工作专班”,对全州32000多名35岁以上青年男女分批、分类采取不同办法逐个解决。
事实证明:凡是各级党政部门重视,相关部门联动,采取组织大龄青年开展文化、体育等联谊活动,以及生产技能交流、竞赛等活动都为解决大龄青年婚恋收到了实效,政府部门开办的婚介服务、工作专班更是行之有效的举措。
2025.4.11.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都世科,宝鸡市陈仓区人。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新闻采、编和管理工作、高级编辑职称。曾获宝鸡市优秀新闻工作者荣誉。曾多次获得省、市新闻奖。
中国散文学会北戴河创作基地签约作家; 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小说分会顾问; 宝鸡市作家协会、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
热爱文学创作,近几年在《当代文学家》、《散文选刊》、《都市文苑》等刊物和平台发表数篇散文、小说、杂文等。
(审稿:董惠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