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留下的三根拐杖
于金华
已故父母留给我们的三根拐杖,是一部镌刻着家风密码的生命史诗。从花椒木的质朴到西湖手杖的雅致,再到轻钢拐棍的现代感,每一道纹路都折射出中国人特有的精神谱系——既有农耕文明沉淀的担当与坚韧,也有士人风骨滋养的自立与淡然,更有市井烟火淬炼的善良与豁达。这种家风传承,正如村口巨石上“孝善是美、吃亏是福”的刻字,在时光长河中愈发清晰可辨。
一、花椒木拐杖:土地与血脉的对话
这根采自灵寿山间的花椒木拐杖,承载着中国农民最本真的生存智慧。它浑身密布的疙瘩,恰似母亲脸庞上的皱纹和父亲手掌上的老茧,记录着半个世纪的辛勤劳作与对穷家庭的坚守。母亲从小是纺线织女,在煤油灯下织就匹匹粗布,父亲则踩着露水将布送往石门、古城的布行,用双手养大五个嗷嗷待哺的孩子。1958年,父亲本可捧着铁路正式工的“铁饭碗”,却在母亲因病行动不便的困境中,毅然回归土地——他放下的是制服上的霜,扛起的是“耕读传家”的担当。母亲手握这根拐杖蹒跚而行时,支撑的不仅是病弱的身躯,更是对子女的期许、对生活的倔强,以及一个民族在土地上扎根的力量。
在传统中国,花椒木本就被赋予特殊意义。《齐民要术》记载其“行气活血”的药用价值,民间更视其为驱邪避灾的象征。父亲打磨拐杖时特意保留树皮,让粗糙的纹路与自然的肌理共存,暗合道家“天人合一”的理念——正如他坚持“不弯脊梁骨”的人格,无需雕琢,自显本真。这种对材质的尊重,与明代《长物志》“器以载道”的哲思相通,让实用的拐杖成为精神的载体:它是父母用汗水与取舍刻进年轮的担当,是“一家人的肚子比啥都实在”的务实,更是“老于家的人不弯脊梁”的气节。
二、西湖手杖与轻钢拐棍:传统与现代的博弈
西湖手杖的精致与轻钢拐棍的轻便,构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作为浙江传统手工艺品,西湖手杖顶端的“龙头”延续着汉唐“赐杖”的礼制传统——那是帝王对功臣的褒奖,是身份与尊严的象征。但父亲接过儿子送来的这柄“派头”手杖时,只淡淡一句“庄稼人不显摆”,便将其靠在门框边。他宁可扶着土墙慢慢挪步,也不愿让拐杖成为彰显身份的工具,这恰合《论语》“君子不器”的智慧:真正的尊严,不在于外物的加持,而在于内心的自立。
轻钢拐棍的“三点成一面”设计,带着工业化时代的理性之光。当女儿将这柄“着力更稳”的现代器械带回家,父亲却像固执的孩童,坚持在院子里练习平衡:“能走稳,就不用拐。”他的倔强,暗合《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工具是助力,而非依赖,正如敦煌壁画中拄杖行脚的高僧,拐杖是行走的支点,而非生命的支柱。在科技试图替代人力的今天,父亲的选择恰似一声叩问:当外在支撑愈发便捷,人是否还能守住内心的挺拔?
三、三根拐杖与巨石:沉默的道德谱系
母亲卧床的25年,是父亲用拐杖撑起的日夜:前半夜在铁匠铺修建筑队的推车,后半夜为母亲翻身;煤油灯将他的影子投在土墙上,像一株倾斜却不倒的树。而母亲的花椒木拐杖,早已超越工具的意义,成为丈量孝道的标尺——它见证着子女轮流守夜的温度,也定格了父亲“修推车按件计工分,不占集体一分”的原则。当父亲年老骑三轮车收废品,捡到装着现金的皮包,竟在路口蹲守三小时,说“失主该多着急”——此时,拐杖的支点早已超越个人,化作《礼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践行,成为《增广贤文》“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注脚。
父亲临终前,恰是“全民防疫、足不出户”期间,病入膏肓的父亲叮嘱我们不收礼金、不搞排场,避免新冠肺炎相互传染…,老人叮嘱葬礼不收礼金、不搞排场,如同他一生的低调:父亲拒绝“模范老人”称号,躲进铁匠铺;母亲病中从不说苦,只把纺线的手艺传给女儿。村口巨石上的“孝善是美、吃亏是福”,在三根拐杖的静默中获得了最鲜活的诠释——善,是洪水中扒开涵洞的脊背,是深夜修推车的火星,是看见孤寡老人时捎去的蔬菜;它无需喧哗,却像拐杖的纹路,在时光中刻下无声的重量。
四、家风如杖:文明的基因图谱
三根拐杖立在墙角,与堂屋的“文明家庭”奖状相映成趣,却比任何奖状都更鲜活。花椒木的粗糙,是农耕文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质朴;西湖手杖的雅致,藏着士绅文化“不事张扬”的淡然;轻钢拐棍的现代感,映着工业时代“与时俱进”的智慧。它们交织出的,是费孝通笔下“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家风图景——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不变的是“担当、自立、善良、低调”的精神内核。
去年,孙子摸着花椒木拐杖问:“老爷爷老奶奶用过的拐杖为什么这么糙?”我忽然懂得,这些粗糙的纹路正是家风的密码:它教我们,担当不是豪言壮语,是放弃铁饭碗时的毅然;自立不是拒绝帮助,是能站稳时绝不依赖;善良不是刻意施舍,是看见他人难处时的本能伸手;低调不是埋没光芒,是把脚印踩进土地的踏实。父母用一生演示的,是中国文化最核心的传承之道——不是写在纸上的训诫,而是融进生活的身教。
如今,三根拐杖依然立在光阴里。当我们在生活中遭遇风雨,总会想起父母握着拐杖却不依赖拐杖的背影:花椒木拐杖是土地的馈赠,西湖手杖是岁月的雅致,轻钢拐棍是时代的印记。它们共同撑起的,是一个家族的脊梁,更是中华文明代代相传的精神支点——让担当如木之坚,自立如杖之直,善良如光之暖,低调如石之稳,在时光中稳稳地走下去。
村口巨石上的刻字历经风雨,而父母留下的拐杖,让这些字有了具体的模样:是母亲纺线时的剪影,是父亲打铁时的火星,是他们共同书写的、永不褪色的家风长卷。

作者简介
于金华,1962年12月生,正定县吴兴村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政工师职称,正定县民俗文化协会会员、县散文学会会员。先后任乡镇通讯员、文化站长,县计生局宣传资料员,县物资局、商务局办公室主任,2023年底退休。采写的《清明节忆母亲》《武术之乡话今夕》《难忘家乡拉耩耧》《夜宿莱州》《七夕北戴河》《鹤乡四月天》等散文,分别在石家庄日报、保定日报、正定风采报等报刊发表。《吴兴史话:寻觅老油坊的影子》在中国散文网举办的第三届“最美中国”当代诗歌散文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